澄城乡村丧 中国人奉行的是周礼。所谓周代的礼制,就是有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 周朝至今己有三五千年的历史。 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和西方文化的侵袭祖国的解放,破除迷信和移风移俗的推,以及"文革"中"破四旧”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门的打开,多元文化的融合,原有中华文化特色丧葬文化在历史的变革中慢慢地被遗忘,被丢失,被改进,…… 今天要说的是渭北高塬铁镰山之上我的家乡的丧俗。 人生在世,必有一逝。人病危时,男性先要剃头刮胡须。当逝者将断气之,由家人叫巷中年龄较大的老人一起把身上洗干净 ,让干净净地离开人世,并赶快给逝者把寿衣穿。穿衣时禁忌哭声泪水。然后烧下炕纸。男者,渭家人;女者,娘家人必须到场,由族长与来者一起在铁盆中点纸焚烧,孝男孝女跪在炕下,放声大嚎。待纸焚过,淋洒些水,将纸灰放入纸盆中。人们听到哭声,巷里的左邻右舍的乡亲,就会闻声而来,前来向逝者吊唁、安慰家人!并帮忙将逝者抬放入灵,以前放在床板上,现放入冰棺之中,挂起孝帘、安主摆祭,摆放遗像牌位,上香燃烛,桌下点长明。 勾穴选坟由家长、孝男与风水先生一起坟地。先生按照头帎高山,脚蹬平原,头高脚低,划线固桩,定墓穴。孝男摆上祭品,鸣炮焚香,叩天拜地。 过去人工打墓,现在改为挖掘机。有的人提前给父母把墓箍好。生前建的墓叫寿藏,逝后打的叫佳城。不论什么时候打墓建坟,孝男孝女都要拿上烟酒之类的礼品看望那些为父母建坟的下苦人,以表儿女之情,让把墓打好,以便下葬顺畅。 合选葬日风水先生按照逝者的出生卒日和八字和丧葬准备时间,避忌日,选吉时,确定安葬日期。 商量议:主人家请来大总管,根据葬日,一起商量议定后事,选派打墓人;购买棺材;定那里的乐队,叫几口乐人;过去请厨子,自己家里做,现在基本上都是请餐车。并确定谁当相、谁在礼房,写挽联等大。 报丧守丧:根据主人家提供的亲戚名单,由大总管派员报丧,报丧事和丧期。报丧必须到村见人,不可捎话。现在这个规矩被时代慢慢地改变了,人报丧与电话报同行。在逝者未安葬期,由本族或直系亲属中的女长者,为孝男孝女扯布,不论是逝父还是逝母,儿孙头上的下一个头,(意指逝了一位当家人),如果上儿孙们头上的布下两个头,外人一看便知父母都不在世了!其他亲戚和帮忙的女性者,为孝子孝孙鞔鞋,糊四系子等。孝子守孝期就撒把上鞔好的鞋,不修边幅,处于悲哀之中,称为丑孝子。儿女们要守候在灵堂前哭丧,晚上逝者的外甥或娘家的侄子们要轮流守丧,守护着逝去的亲人。天快拂晓,每天烧服上纸,吃饭时献饭祭典,晚上也要上香焚纸,以示悼念! 举行丧礼:上香安神,清早 乐队来了以后,先击鼓吹奏,并唱安神戏。 迎魂:按照迎小不迎大习俗,对去逝的平辈和晚辈的坟地迎魂,意思让他们为逝者送行。 上水饭:相供端盘,盘中放献贴和水饭以及香纸,进行敬魂。 贴对联:帮忙人在乐队的吹奏和鸣炮声下,张贴对联。邻村还服牌,我村服牌在"文革"中终止。下并唱敬魂戏。 迎牲古时用牛羊猪三牲祭礼,而北方牛为耕者,羊饲养很少,通常猪首带全猪作为祭礼。礼房包执仪、厨仪、乐仪三个钱封放入盘中,三者分。相端盘,乐队吹打奏乐,厨房将扮好的猪首迎进灵堂,孝子们叩首施礼! 迎被子:将被褥搭在巷子中央的绳,按照直系与旁系以及亲戚,由近到远,被迎者在相的引领和乐队的吹奏下,取下自己家的被褥,包上执和乐两个封封的钱,分别置放在木盘的两端,到大门口,只要你舍得出钱,拿出几张吆OO,乐队就会尽力的吹打,尽情的热闹! 行礼祭典:亲戚们碌碌续续来到了,先到灵堂上香叩首,随后礼房,写上自己的门户和礼金,礼房帮忙的妇女,就会根据不同远近的亲戚发给孝布。 迎轿:我们巷在城外,过轿都在城里的十字口那里停放。以前,打挂轿、拜锨和迎轿要分三次进行。现在简化合三一。乐队和孝子在家长的引领下前去迎轿,到了十字口,鸣放鞭炮,孝子叩首,迎轿拜谢!帮忙的小伙子一哄而上,抬着轿子回家,放在大门口,等候棺木入轿。随着乐队沿路不停地吹吹打打,人们便知道了谁家过丧事了!乡邻便拿锨捲土填墓了! 入殓男逝者,渭家人到场;女逝者,娘家人到场,分别主事。入殓时,儿女孝子们必须忍住悲伤,不可落泪。按照铺金(黄色)盖银(蓝色居多),男铺(褥子)女盖(被子)的风俗,先直系后旁系进行铺,随后将逝者放入棺内,再按亲属远一条一条地盖好,多余的压塞在棺材的四周。一定要处理先后远近关系,不然的话,为铺盖被褥引起予盾,闹起事来!然后合起棺材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盖棺定论就从此而来。时,儿女孝子们放声大哭,与亲人作最后的告别!女儿跪在灵前,边哭边向纸柜里填冥钱,为逝者多带些冥币,以便到阴间有啥花,不受穷。 成服指盛服;旧时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成服”。与三周年以后的“脱服”、“除服”相对应。语出《礼记·奔丧》:“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还是男者,渭家,女者,娘家人为孝男手递孝杖、(父逝为芋菠杆,母逝为柳棍,意指母对子女为实心,相对父为空心。儿叫妈时,上下嘴唇合一起,而叫父则张开七斋(结七个环,每七烧完纸解一个,以至五十前)。 摆祭:旧时,为送葬途中由死者遗族之外其他人所行的“路祭”。摆祭者,多为其亲戚故旧或受恩于故人者,为答谢其生前恩德,特于葬途上备办香案供祭。官宦之家,则于路旁高处搭彩棚数座,以为路祭之用。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种祭祀形式,根据巷道的长短,摆上一至两三个祭位,乐队吹奏,燃放鞭炮,孝子叩拜。 启丧:所有帮忙的小伙子一齐上阵,抬起棺材,护着两侧,从灵堂向灵轿转移。提引魂幡者提幡先。由逝者的长子,顶纸盆。男者,渭家,女家擎纸盆随棺材而出。随后有人专门扫丧,摆好祭桌。孝男孝女跪入轿前…女儿则守哭于轿围,欲泪不止…… 门前礼这是丧礼的重要祭礼,乐队吹拉弹唱纷纷登场,大显身手。女婿、外甥出钱点戏。以前是大秦古乐,苦戏三折。而现在是洋鼓长号,歌舞并举,说唱同台,弹吹齐奏。打"三元",玩"吹火",过“天桥"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过渡的娱乐化,使丧礼变了味。甚至有些地方把丧事变成了狂欢节,丧事变成了喜庆节!有失于传统,对逝者不尊! 送葬鸣炮起灵,过去人抬,现在车拉,轿起不可停落。长子在前哭走,擎纸盆者举盆于长子头,纸盆过了村无住户处才可摔破。平辈们可送出城外,不需到坟地里。其他人跟随灵车,填土捲墓。分由儿子、女婿、侄子、外甥下葬安棺整容。 随后男者,由渭家,女者,由娘家人为孝男孝女缠收头。 人常说:十里乡俗不同,现在前巷和后巷都不一样,在多元文化并举并存的情况下,一些有益的丧葬文化还需要不断地挖掘,还需要弘扬和传承,不然的话,就会被基督教西化,失去文化,是最可怕的!

北八乡丧俗(澄城乡村丧俗)(1)

北八乡丧俗(澄城乡村丧俗)(2)

北八乡丧俗(澄城乡村丧俗)(3)

北八乡丧俗(澄城乡村丧俗)(4)

北八乡丧俗(澄城乡村丧俗)(5)

北八乡丧俗(澄城乡村丧俗)(6)

北八乡丧俗(澄城乡村丧俗)(7)

北八乡丧俗(澄城乡村丧俗)(8)

北八乡丧俗(澄城乡村丧俗)(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