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妈Echo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是“中国铁路之父”,但真正知道他事迹的却很少。
01 简陋的泥火车这事儿还要从“泥火车”说起。
在珠江三角洲一个小村庄的河边,有一个小小的身影一动不动,正聚精会神的不知道在摆弄什么。沙滩上不知用什么划出了两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像两条细长的蚯蚓,蜿蜒着伸向远方。
“天佑,你在这里干什么?妈妈叫你半天了,你没听到吗?”妈妈怒气冲冲地赶过来,脸色有些着急。
小天佑赶紧把手里的东西往身后藏,结果,被妈妈发现了。
图源网络,侵删
原来是一个泥巴捏成的火车头和几节车厢。火车头上的歪歪扭扭的轮子是用小小的河贝粘上去的,拖挂着一节节用竹子做成的车厢。
一双小手因为做车厢时被竹子划破了,流的血和泥巴都凝固了。
妈妈心一下就软了,心疼地说:你这小机器迷,手破了怎么不知道用布包上?
结果小天佑根本不在乎这些,而是开心地跟妈妈说:妈妈,看,这辆火车还会开呢。说着他就跪在沙滩上,一只小手推着泥火车沿着地上的两条线,歪歪斜斜地向前走去。
妈妈看着小天佑那天真可爱的样子,不由得笑了,她走过去抱起天佑,轻轻拍打他身上的土。结果……
02 专业知识启蒙结果妈妈的手被小天佑口袋里的东西扎了一下。
小天佑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有什么?妈妈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了一跳:这些小齿轮、小螺丝钉都是从哪儿来的?
有的是从街上捡的,有的是邻居大伯给的,重要的是邻居谭大伯家有好多关于大货车大轮船的书画。而谭大伯知道小天佑最喜欢这些东西,尽管小天佑看不懂,他依然耐心的一本本的讲给小天佑听。
图源网络,侵删
也正因如此,小天佑在心里埋下的“大火车”的种子才能慢慢发芽。
妈妈问小天佑长大后想做什么,小天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长大后要造轮船,开火车!
03 创造学习条件当小天佑11岁的时候,恰好清王朝在招收幼童出洋留学,当然,需要签署“出洋自愿书”。
詹天佑的父母思考再三,再加上谭伯伯的支持鼓励,詹天佑报了名。而后他通过层层考试成为第一批留美官方学生,开始了为期10年的留学生活。
在留美学习期间,詹天佑努力学习,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学,毕业回国后,1905年-1909年他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可以说,詹天佑正因为有了这一层层的前期铺垫,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04 教育启示喜欢玩火车、汽车、飞机的孩子不少,为什么就詹天佑成功了?这对我们的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试想一下,如果詹天佑的妈妈在他痴迷于泥巴而不搭理他的时候,不是耐心地和他交流,而是用“又在瞎鼓捣”这句话把孩子怼回去,次数一多,孩子还能不能保持他对“泥火车”的热情?
如果孩子捡了街上的螺丝钉、小齿轮,妈妈没有细细询问,而是以“这东西又脏又危险,快扔掉!”孩子以后是不是就不会再去研究这些了?
如果邻居谭伯伯没有耐心地给他讲解关于火车、轮船的知识,而是简单地一句“小孩子看不懂”打发了,是不是就不再有后面的出国留学深造?
如果后续父母没有坚持让孩子出国留学,在近代清政府的管理大环境下,是不是就慢慢“泯然众人”了?
如果詹天佑自己没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出国期间转学了别的专业,是否就没有“中国铁路之父”创造传奇的佳话?
所以,一个人的成功要靠“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作为父母,我们或许没有太大的能力帮助孩子成功,但我们可以支持孩子的兴趣。
05 教育实施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年时期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的问题也是天马行空,这是我们提升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时期,也是需要我们用心呵护的时期。
有一天,孩子突然问我:小汽车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我一愣,反应过来就说“它会变成公交车。”
就这样,孩子的对话被连贯起来,他开始从公交车继续问,他会觉得问同样的问题很有趣,而我也在回答中慢慢给他科普了“公交车、大巴车、地铁、火车、高铁”这些交通工具的不同,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对不同的交通工具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后可以给孩子进行绘本的辅助拓展,毕竟孩子太小,直接引导他上网查资料也不太现实,等孩子再大一点,随着识字阅读能力的提升,再对孩子进行相应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总之,我们在面对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时候,不要直接以“外力的不利影响”去打断孩子、拒绝孩子,而是尽可能在排除掉一些隐患后支持他、鼓励他去探索,甚至可以陪孩子一起去探索。有句话说得好:想要陪孩子,就把自己当成孩子。
从“泥火车”到“中国铁路之父”,这段路其实并不好走,父母在詹天佑的背后起到的后盾作用是巨大的,当孩子对这件事产生足够大的兴趣并保持对这件事本身的热情时,他内心强大的自驱力足以支撑他坚定自己的理想,当达到一定条件时,成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你觉得呢?
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分享讨论!
#2021生机大会# #育儿事务所# #2021加油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