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态度 一种人生 一杯清茶 一壶老酒 一部电影 一个知己,文章原创,欢迎品影。

前言

你知道吗?一百年前的巴黎人就已经明白,怎么通过刷好评来捧星造月,又怎么通过争议性的新闻稿件来赚钱了啦!今天聊聊提名七十八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法国电影《幻灭》。这部电影改编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 巴尔扎克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19世纪的法国文学青年是怎么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逐步失去自我、身败名裂的。虽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却映射着当下,甚至很可能预言了未来的某些社会问题,满怀着对人类未来深深的担忧。


剧情梳理与分析

男主 —— 吕西安,在他的家乡昂古莱姆,是个小有名气的诗人,他在牧师的引荐下,认识了贵族男爵夫人—— 露易丝,露易丝看中吕西安的才华,不仅邀请他来家里,向当地贵族宣传他的诗歌,还找机会带吕西安一起去了巴黎,希望吕西安有朝一日能够名扬天下。当然,这里边少不了某些人人都知道,却不说破的关系。

到了巴黎,吕西安发现一切都与家乡那么的不同,巴黎的街道满是泥泞,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街上的人们穿着时髦发型时尚。于是,他一个下午就花掉了父母给他花一周的生活费,只买了一身行头,还整了个发型,终于到晚上,他在剧院门口终于等到露易丝时,露易丝却对吕西安的类似于方便面发型不太满意。

巴尔扎克为什么那么悲惨(巴尔扎克的上位之路)(1)

露易丝来这里,是约见她的堂姐侯爵夫人的,侯爵夫人身边都是些达官显贵,她的这些朋友,认为吕西安是一位“托尼老师”。吕西安在剧场里看芭蕾舞剧看得入迷,但事实上—— 他是在座唯一一个被芭蕾舞剧本身所吸引的人。其他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其实只想看芭蕾舞中场休息时,用来插科打诨的喜剧表演,他们还抱怨【为什么每场戏里的中场休息都那么短呢?】

露易丝敏感的察觉到巴黎与穷乡僻壤的规矩截然不同,如刘姥姥逛大观园一般,看着学着模仿着,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吕西安却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何不妥,他喜形于色,隔着老远跟人打招呼,侯爵夫人鄙夷地看着他,舞剧结束后露易丝尴尬的离去。

没过多久,吕西安就没钱了,他写信给露易丝并没有得到回信,露易丝的朋友—— 夏特莱找到吕西安给了他一笔钱,让吕西安回家乡去下。夏特莱来说【吕西安与露易丝两人的感情,只是他们各自对对方的幻想而已。】吕西安被激怒了,他也反过来讽刺下夏特莱,说【露易丝不会看上他的。】

见识过巴黎的吕西安当然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他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赚取生活费,同时寻求报社的工作机会。这一天,他发现一位客人桌上留着好几份小报社的稿件,他找机会自荐去报社工作。这位客人叫艾蒂安,兴许是因为发觉吕西安跟他一样,是怀揣着文学梦,从小地方来到了巴黎。

艾蒂安带着吕西安来到了报社,他告诉吕西安【没人在乎他们这些小角色的戏剧和诗歌,但他们可以靠写评论 “财源滚滚”。】当然,这些评论也都是有套路的,一拨人赞誉,另一拨人诋毁,有的争端冲突,这些被评论的作品自然就能火起来,没想到吧,那时候的人就知道刷好评和恶意差评来引导舆论了。

巴尔扎克为什么那么悲惨(巴尔扎克的上位之路)(2)

随即,艾蒂安就带着吕西安去出版社见一位大佬级别的出版商,他们到的时候,出版商和他底下的作家、写手吵得不可开交。其中一个作家就是侯爵夫人的朋友—— 内森,内森说【本来出版社包了他新书的推广费用,现在却没有兑现。】这倒也不能全怪出版商,毕竟现在一篇好评就要150法郎。这个150法郎到底值多少钱呢?

我去查了一下资料,那时候五个法郎银币等于100苏,一条法国面包是一苏,缝纫工工作十七个小时能拿到12苏,装卸货物更赚钱一点,一天工资30苏,普通人每日饮食花费在20苏左右,也就是差不多一法郎。所以,150法郎是普通人将近半年的饮食开销,换算成现在的物价水平,大概就是七八千人民币的样子,这么看来,150法郎一篇好评,这些写手是真的赚得流油。

这些写手要价高,而且信口就来,没看过书也能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句,评论的头头是道,艾蒂安就在现场表演了一波【无实物评论】,而后,男主吕西安也秀了一把操作。

“我认为这位先生的作品,是一个奇怪的虚无的组合,”

评论完书籍,吕西安还不忘讽刺内森

谦虚是个有趣的品质,当你觉得自己有这种品质时,你就失去了这种品质。

吕西安的这波辣评,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艾蒂安借机向出版商推荐吕西安的诗歌集,但出版商看也没看就拒绝了。他说【现在没有人真的读诗、看小说,所以他只购买成名作家的作品,】他让吕西安找个有名的情妇或是敌人,因为这样就能增加他的话题度,提升他的身价,两人见没有机会,只好离开了出版社。

艾蒂安的情人—— 弗洛林是林邑大道上一家剧院的小演员,当晚,弗洛林新戏首演,艾蒂安却听说【有人找了托要去砸场子,所以他带着吕西安速赶往剧院,想要救场。】原来不只是报纸上能刷好评、差评,还有人花钱找观众在剧场里当托,根据需求喝彩或是发出一片嘘声,甚至朝台上砸鸡蛋。

操盘大佬—— 新加利深谙此道,他训练专业的团队【唱衰】或是喝彩,各个剧院为了让自己的戏得到好评,会大量购买报纸,给记者留包厢,以此变相的贿赂记者。而那些记者呢,他们也不用真的看戏,所以干脆就把包厢再租给别人,还能小赚一笔。可是如此贿赂,剧院门票收入降低,如何赚钱呢?

巴尔扎克为什么那么悲惨(巴尔扎克的上位之路)(3)

剧院老板们又想了一招,他们向看戏的观众出售糖果,靠附加产品来赚钱,这种方式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耳熟?总之,剧院需要喝彩,演员们当然也需要,尤其是女演员们,她们不仅要买掌声,还要防止有人喝倒彩。所以很多女演员选择傍大款,让金主爸爸替他们支付所谓的【名誉费】。

演出结束后的杀青宴上,一个叫费昂特的报社负责人找上艾蒂安,想要两家报社联盟,一起压低报纸的售卖价格,吸引更多读者购买。艾蒂安立刻就懂了,读者多了,报社收取了广告费就高了,好家伙,这觉悟也太高了! 那时候就懂得了赚广告费比赚稿费来得快的道理。

咱们的男主吕西安又在干什么呢?哦,他当场写下一篇表面是戏剧评论,其实内容都是在是爱的告白诗。他一眼看中了戏里那穿着红丝袜的女演员—— 柯拉莉,然后用这首诗俘获了这位心动女生,和她在回家的马车上,做了 “他们爱做的事”。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吕西安因为第一次喝这么多酒又抽烟,他直接在中途打开车厢门,下车吐了。

好在这位善良的柯拉莉小姐还是带着吕西安回到自己的住处,看着他安睡。第二天一早,柯拉莉的金主爸爸 —— 卡缪索,驾着马车来到楼下,女仆赶紧让吕西安藏起来,柯拉莉则是去找卡缪索,亲亲抱抱举高高,以防卡缪索发现什么不得了的事情,然而这位老大爷还是在床下发现了一双男人的靴子。

就在我看着都到吸一口凉气时,柯拉莉非常熟练地说

“这是我马上要演的男性角色准备的。”

“这也太大了,我塞了报纸在鞋里,但很墨迹。”

然后柯拉莉就与卡缪索驾车扬长而去,吕西安也没闲着,他在报社混了个职位,开始撰写评论。这时候的吕西安还天真地认为 —— 当记者和当作家,诗人并不矛盾,看来这个小伙子是没有被上司和甲方刁难过。先前找艾蒂安合作的那个费昂特,这事儿还真就成了,两个自由派《海盗报》和《撒旦报》,合并为《海盗撒旦报》,这意味着他们将收取更高的软文推广费用,也可以花更多的钱找写手,炒作文学或者戏剧作品了。

此时的报社变成了商店,出售公众想要看到的东西,假新闻和辟谣相辅相成,帮他们赚取利益,在他们眼中,真相不再重要,销售量才是真理。报纸不再启迪人们的思想,而是煽动人们的情绪,或者说是鼓吹、捏造思想,新闻、辩论、观点、都变成了商品,他们贩卖文字,哄骗读者,成为了文艺家与大众之间的【中间商】。

巴尔扎克为什么那么悲惨(巴尔扎克的上位之路)(4)

吕西安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迅速上手了这套把戏,什么幕后八卦、流言蜚语、冷嘲热讽,这些残酷的文字成为了他的标志,连侯爵夫人都读到了吕西安署名的辛辣评论。不禁让人感叹,当文人用他的才华传播有毒的思想洗脑公众时,又有几个人能够幸免呢?除了吕西安这类才子的加入,报社还是用了一些技术手段的,比如让猴子选择支持或是诋毁一出戏、一部小说。然后利用不断进步的印刷术,更加便捷的生产报纸,推广营销。

剧院操盘大佬—— 辛加利也不甘落后,他设计了自动鼓掌机等等器械,来烘托剧场氛围。不过他后来还是放弃了,因为发现还是人工的托好使,这大概是因为活人更有互动感吧!吕西安赚取了不少稿费,还帮助柯拉莉争取到著名剧作家 —— 拉辛的戏剧角色,惹得得艾蒂安的情妇干瞪眼。庆功宴上,吕西安又一次见到柯拉莉的金主爸爸—— 卡缪索,卡缪索有所明白,现在的柯拉莉已经不需要他了。

就在我以为吕西安是真的爱柯拉莉时,下一场戏就啪啪打了我的脸,吕西安和他曾经的情人,也就是那个弃他而去的男爵夫人—— 露易丝,在一场宴会上相见,这段戏处理得非常精彩,两人只是这么对视,然后变换表情,没有一句台词,却展现了两个角色复杂的心理活动。此时的吕西安,在气势上已经完全碾压了露易丝。

芭蕾舞表演结束后,吕西安带着柯拉莉去见露易丝,可当柯拉莉伸出手臂打招呼时,侯爵夫人冷冷地看着,他们这群人中没有一个和柯拉莉问好的。当电影看到这个片段时,我突然明白了,吕西安让柯拉莉演拉辛的戏,然后带着柯拉莉这个底层演员,去见高高在上的侯爵夫人和露易丝,他不爱柯拉莉,只是想借柯拉莉证明自己。

小有名气的吕西安倒也不算完全忘记初心,他又一次找到出版商,想要出版诗歌集,当然他还是遭到了拒绝。内森找到了吕西安,开出条件【只要吕西安可以为内森的新书写一篇好评,内森就帮助吕西安出版诗歌集,】吕西安心动了。他看完那一书书,认为内森确实在文学上很有天赋,吕西安告诉艾蒂安【他没有办法嘲讽这本书。】

艾蒂安开始启发吕西安

“书很感人?那就说它故作悲伤,很古典,那就说它匠气。”

然后很快的,吕西安就学会 “举一反三” 了

“结构好,就说他老套,作者有自己的风格,就说他言之无物。”

吕西安笔疾书,写下一段又一段诋毁内森的评论,人的灵魂真的在一瞬间,就可以被腐蚀,而吕西安当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他甚至为了自己能够颠倒黑白而高兴,因为他觉得他掌握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事实、指鹿为马,是最高的权力。很快,吕西安写的评论交到了出版商和内森手上,出版商知道如果这份评论刊登在报纸上那内森就毁了。

巴尔扎克为什么那么悲惨(巴尔扎克的上位之路)(5)

他去报社找吕西安,而吕西安则选择随便找了个理由,让出版商等了一个小时,出版商说【他愿意出版吕西安的诗集,以此换取吕西安的一片好评。】吕西安先是断然拒绝,但聊了几句,他又说【只要五百法郎,就可以换他一篇好评,】出版商想了想,咬牙答应,令人意外的是,吕西安又改口说【他不会收这些钱,他的好评是出于对文学的尊重。】但我想,或许连吕西安自己都搞不懂,那时候他不要这五百法郎,究竟是故人诋毁内森优秀的作品,还是想证明自己的高尚呢?

不管怎样,这边超越党派之争的好评,给吕西安带去了荣耀,保皇党和国会都在公开场合引用了他文章里的词句,吕西安的诗集也顺理成章出版了。他买了新房,举办庆祝会,这一刻是他人生的巅峰,在金色的礼花下,费昂特扮演教父的角色,替吕西安洗礼。内森也前来感谢吕西安,同时传话【露易丝想见他。】

吕西安见到露易丝,露易丝旁敲侧击【希望吕西安回到家乡去,】露易丝说【她发现,她的朋友—— 夏特莱,只是为了堂姐侯爵夫人在皇室的影响力,才与她交好,】露易丝觉得巴黎的世界太过于复杂,回到家乡才是更好的选择。露易丝还以【帮助吕西安恢复贵族头衔作为交换,希望吕西安别和自由派混在一起,也不要再抨击保皇党了。】

吕西安这些年一直冠母姓,而非父姓,就是因为他的母亲是逃难的没落贵族,父亲却是普通人下。现在听说有机会正式地恢复贵族身份,他立刻就递交了相关资料,为了证明他真的 “站边” 贵族,他从此以后不可以再为自由派,写抨击保皇等作家的评论了。不写评论就意味着没有收入,但吕西安和柯拉莉都开始疯狂地置办各种华丽的服饰,恢复贵族头衔的日子还遥遥无期,吕西安已经幻想着他们未来的贵族生活了。或许只有最华丽的装扮,才能掩盖他内心最深层的自卑吧!

终于吕西安又一次进入他刚来巴黎时 —— 最向往的贵族沙龙,这次见面,他作为由侯爵夫人引荐的,即将恢复头衔,拿贵族津贴的著名评论家,一下子就博得众人的笑容。吕西安吟完诗,众人赞叹称誉,吕西安也早已忘记了,他们曾经对待他的残酷冷艳。吕西安读诗的这个画面非常有意思,背景墙上有一扇开屏的孔雀羽毛,他的脑袋则刚好在孔雀羽毛的中心,这似乎是导演在暗讽吕西安像开屏孔雀那样,满脑子都是迎合这些压根不懂艺术的上流人士,只为获取更多的利益。

不久,吕西安又染上了新爱好:赌博,他借了一笔又一笔钱,来满足他的消费欲望和赌博心理。到了最后,柯拉莉不得不四处求人。先是找艾蒂安,又联系上了露易丝,善良的露易丝给了柯拉莉一笔钱,并承诺会帮助吕西安拿到政府对保皇党艺术家的支持津贴。然而等不到这一天,吕西安的家就被债权人给搬空了,为了生计,柯拉莉打算回到林荫大道的低级剧院露大腿,吕西安也与保皇党签约写文。

巴尔扎克为什么那么悲惨(巴尔扎克的上位之路)(6)

艾蒂安眼看着自己捧出来的顶级写手,转向了敌对的一头,与费昂特开始计划要毁掉吕西安,吕西安对这一切却并不知情。他仍旧保持着他的贵族姿态,去柯拉莉演戏的剧院花钱买喝彩,又去报社找费昂特答应写几篇匿名的讽刺评论,抨击保皇党,以此来赚取更多的钱。

又一次贵族聚餐,露易丝带着吕西安去自己的房间里,拿了一沓钱给吕西安,于是吕西安十分感动的和露易丝上了床。露易丝再次【暗示吕西安一起回乡】,吕西安却还想着要靠贵族头衔东山再起。很快柯拉莉的新戏上演,所有上流社会人士都来了,辛加利嘴上说着要捧红柯拉莉,实际上却收了艾蒂安更多的钱,让他手下的 “唱衰者” 往舞台上砸了一颗又一颗的鸡蛋或者纸团。辛加利遵从着他亘古不变,也是唯一的原则 —— 价高者得

吕西安在高处时,能花钱让柯拉莉演拉辛的戏,现在跌落谷底,一穷二白的他,也只能为这个规则买单了。毁掉柯拉莉只是艾蒂安的第一步,接下来他将吕西安写给费昂特的那几篇抨击保皇党的文章,公开了作者姓名,这背下自由派容不下吕西安,保皇党也不可能接纳吕西安了。

不久,柯拉莉因肺结核不治而亡,吕西安甚至都没钱给她买一块墓地。他眼看着柯拉莉被埋葬在土坑里,心灰意冷地离开巴黎,回到了家乡 —— 昂古莱姆。吕西安望着家乡的湖水,褪下衣物,一步步走向深处。这时的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想投湖自尽,还是只是想凉快凉快。沉浸了一会儿,吕西安回到岸上,决定重新生活。


主题与生活

《幻灭》电影的中文名称是英语和法语名的直译,这也正是电影的主题,虽然已经很直白了,但我们仍要深究一下究竟是什么的画面呢?从男主角吕西安的角度来看,“幻灭” 的似乎是他的理想他从穷乡僻壤前往巴黎,他以为他可以依靠自己的诗歌谋求生活,甚至在文坛上享有一席之地。可他成为了资本和政治的笔杆子,曾经的文学理想一去不复返。

巴尔扎克为什么那么悲惨(巴尔扎克的上位之路)(7)

但我觉得更深层次的,是吕西安灵魂的幻灭仔细梳理一下吕西安的经历,会发现他一直都是随波逐流,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他就是趋炎附势的。在老家昂古莱姆,他抓住机会,攀上男爵夫人—— 露易丝,到了巴黎,他发现贵族那条路不是随随便便能混进去的,便选择为贵族的敌对势力,在一家自由派小报工作。当写评论操盘也满足不了他的胃口时,他又幻想着恢复贵族头衔。

他一直在两个阵营中来来回回,谁给好处就为谁效力,最可怕的是在他写出颠倒是非黑白的评论时,他甚至是洋洋得意的,因为他觉得这是有能力的象征。出版商吕西安求内森写一篇好评时,想起吕西安一家开着印刷厂,吕西安矢口否认自己的出身,自称是个孤儿,很显然,他早已忘了本。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吕西安的世界中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或者说他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

想想也是,在利益之上的社会中,财富才是衡量人的身份与能力的象征,道德在金钱面前变得不值一提。预吕西安灵魂的幻灭,象征的是道德观、价值观的幻灭。从电影所描绘的社会整体状况来看,“幻灭” 同样指的是人类理想社会的幻灭。

现代新闻业发源于十五世纪末,文艺复兴以后,印刷技术提升,文化艺术由教会垄断转向世俗社会,加上西方各国语言趋于标准化,规范化,新闻业应运而生。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闻业不断更新技术优化管理,步入成熟阶段。电影画面里,人们一开始是【期待从新闻业中获取信息,扩大对世界的认知范围,他们希望记者和评论家们告诉他们,有哪些好的文学或是戏剧,以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欣赏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但新闻也利用了这一点,操纵着读者的思想,成为消费主义的同谋。

当然,我们本不该期翼,金钱至上的资本能拿出什么好东西,来喂养普通百姓,所以,在新闻不说实话的背后,是乌合之众的放弃思考,人云亦云。电影里,深谙炒作之道的艾蒂安说【一句好话,胜过一本好书。】小说作家内森也明白,要想卖书,先得有争议。这些浅规则,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是把我们耍得团团转,因为时代变了,人性却没有变。

丰富的当代生活中人们涉及的领域太多,但不可能每一个人都精通于每一个领域。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用最短的时间去选择最有品质的东西,是很有必要的。这部分人就会选择无条件的信任权威,让权威替自己作判断,筛选,以此节省自己的时间精力。

巴尔扎克为什么那么悲惨(巴尔扎克的上位之路)(8)

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人,不在乎事物的内容与本质,也不在乎他们看到什么,他们更在乎的是他人对于某个产品或者某本书的评价,他们的内在逻辑是当自己和所谓的 “高级人士”,拥有相同的观点,使用相同的产品,他们自己仿佛也就变成了 “高级人士”,至少他们可以在外人面前,被认为是“高级人士”。比如那些关于 “网红” 知名的网红餐厅,网红景点等等,都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

既然连书的人,都不在乎书的品质了,那写书评的人当然也就没有必要把书看完了。电影《幻灭》里,艾蒂安和吕西安表演的“不看书写书评”节目,可以说是相当精彩,也狠狠地的讽刺了只会跟风的那些伪文青年们。这部电影对于原作的改编幅度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原作吕西安经历的主要情节倒都是还原了,但电影直接把另一个重要角色 —— 发明家大卫·赛夏直接砍掉了。

原作对于吕西安和大卫的结局颇有对比,电影里,吕西安却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这么改的目的是让原来有些松散,片段化的小说情节,变得更加符合电影逻辑更为紧凑。另一个原因就是想更为辛辣的借古讽今,抨击当下社会,正朝着人们当初理想相反的方向前进。


视觉语音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郭敬明的《小时代》,我是极为不认同的,电影相较于原作的描绘风格来说,的确显得浮夸了些。但这种浮夸并不是虚无的,无论是布景还是灯光,导演都是在尽量还原观众所认为的十九世纪的模样,为什么说是 “观众所认为” 的呢?十九世纪初,相机还未被发明,现在人们对于西方那个年代的图像记忆,主要靠的是油画,而整部电影的打光十分柔、配色古雅、演员妆容得体,这些无一不是在还原油画风格。

当然,除了构图打光优雅,电影的镜头语言也值得细品,这里就简单讲讲,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处。电影一小时三十八分处,吕西安买了新房,与内森交好,是他最鼎盛的时期,可宴会结束后,吕西安拿着皇冠孤零零地坐在椅子上。房间内金碧辉煌,房间外却有两扇漆黑的门,框住了明亮世界中的吕西安。这种边框可以让人物显得更为孤独,暗示观众,吕西安表面上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的内心却是空荡荡的,大概是因为他丢失了灵魂。

巴尔扎克为什么那么悲惨(巴尔扎克的上位之路)(9)

电影一小时五十八分,吕西安濒临破产,柯拉莉四处求人无果,只好找到了男爵夫人—— 露易丝,柯拉莉走后,露易丝向夏特莱表达自己对吕西安、柯拉莉二人的同情。门框将画面分割成了两块,左边的景深更深,后面布景是冷色调,右边的景深较浅,背景是暖色调,这也在暗示我们露易丝和外面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不一样。她柔软善良,想给人们带去温暖。

最后是在电影的两小时零八分,破产的吕西安仍旧指望着未来恢复的贵族头衔和津贴,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漂浮在空中,整个身体都穿梭在人们交叠的手臂之间,不断上升着。镜头随着他一起上升,所以从观众的客观视角来看,他又是原地不动的,这个悬浮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吕西安的人生,也是一直处于悬浮的状态,没有着力点。

他曾追求的以及现在享受的,都只是幻想,只要轻轻一碰,他就会重重地摔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结语

总的来说,电影《幻灭》通过剧本改编,让巴尔扎克原作揭露出了新闻业与文艺界的潜规则,适应了当下的社会情况。电影对于吕西安由盛到衰的刻画,也值得人们静下心来,反复细品。唯一不足的是,这部影片的旁白实在是太多太密集了,甚至打扰了我对于剧情的主动思考。《幻灭》提名了法国凯撒电影奖14个奖项,并拿到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个奖项,当然,这些身外之物也算不了什么,毕竟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幻灭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