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的多巴胺》一书比较有趣儿的创造思路很难不叫人拍案叫绝,但事实上,这种以绝对唯物风格分析创作的的模式又很难不让读者半路抓狂。作为一名接触编程十几年的AI工程师,我很清楚除了我那些同事以外,实际上几乎没有人真心愿意把人脑看成计算机。尽管此书给人一种客观到极限、客观到不真实的程度,但并不妨碍真心阅赏过的读者将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与自己的生活来一次彻头彻尾的链接。
从爱情到超强的事业心,再到对自由的向往,多巴胺分泌旺盛的人群一方面在事业、学业中拥有更大的潜力,但另一方面,如果无法更好地对多巴胺进行调配,这些更容易进化为社会精英的人类的感情生活可能就不会像事业中那样一番风顺了。关于‘爱’和爱情的定义其实是存在一定分歧的,因为爱既包括短期的也包括长期的爱,而爱情却往往特指由多巴胺驱动的短期爱情。一旦我们的探秘历程从心灵过渡到肉体,那么往往,由多巴胺驱动的短期兴奋就已经结束。而一旦我们体内那些驱动我们珍惜当下的神经递质不足以抵御多巴胺对更美好事物的盲求,那么我们几乎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下一次历险之中。从这个角度讲,尤其在婚姻层面,两个人彼此探秘的时间越久,那么就越有可能缔结为长久的夫妻关系。
多巴胺分泌接收系统的差异同样是造就天才和疯子的重要缘由,且二者相似度极其夸张。从某种角度讲,如果疯子们能稍稍多接触一点儿现实世界的信息,或者‘疯’的点是基于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他们就会变成天才。天才们比起普通人往往更容易养成长期的良性习惯,为什么,因为他们可能更需要类似跑步、拉小提琴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调节大脑中躁动的多巴胺。
没有那种良性的文化不趋向平衡,天才需要慢下脚步,政客需要同理的心,企业家需要看到家庭,普通人需要多点儿勇气。多巴胺,用好了让人入天堂,用不好,地狱都住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