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陈星星

创作立场声明:文中所有商品均自费购买,分享一下折腾的喜悦和痛苦

购买理由

原来使用的白苹果设备好几年了,Mac mini 2018 外接 Mantiz eGPU (5700XT)的组合算不上愉快,

毕竟 eGPU 这个玩法虽然勉强成熟但是 BUG 实在是太多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1)

,平时遇到的包括但不限于:

1、开机屏幕无输出

2、不定时假死,Mac mini 自动重启

3、显示器声音爆音,需要重启显示器(也可能是显示器的锅,不确定,但用 Win 和 PS4 就没问题)

4、5700XT 的性能折损成了5700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2)

Mac mini 放在桌子上确实很讨喜

在忍了库克几个 macOS 10.15.x 的版本升级以后实在没有任何起色,但是又很喜欢 Mac mini 搭配 eGPU 的体积,怎么办,撸起袖子自己干 !趁着还能折腾,把 Mac 这一套出闲鱼,换来的钱可以一分钱掰两半花 ,重新组一台性能翻倍但是体积接近的 ITX 小钢炮出来。

攒机思路

我上一次自己攒机还是在 15 年前的高中时期,还好平时也关注一些 DIY 的硬件信息,再加上在张大妈这里磨炼得为了 3 块钱话费券也要等到 0 点的毅力,相信应该难不倒我(我在瞎说什么大鬼话&¥!*&……)。

首先列出需求:

1、房间太小,ITX 机箱可以摆放的位置就是目前 Mantiz eGPU 的位置,在桌子下面的一块上墙的隔板上,尺寸宽 20cm 长 40cm 高 35cm,首先确定了机箱大小在这个范围内。

2、必须黑苹果,macOS 用习惯了,Win 下可以玩一些从张大妈这领取的,但是从来不下载的游戏。

3、性能必须比目前的 Mac mini (六核i5 8G 256G)有感知明显的提升。

经过三天搜索搜到的整理以后,初步配置敲定: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3)

基本上可选性非常非常小

1、最先敲定的是机箱,毕竟空间有限,再大一点的话就放不进来了。综合上图机箱选择的三个因素以后,选择了酷妈 NR200 黑色这款,尺寸宽18.5*高29.2*长37.6,完美放入隔板。结构上新手装机友好,价格美丽,关键我也不需要 RGB 灯来提高性能

2、接下来是内部配置,一开始就决定了是十代 U,10900K 太热(gui)了要不起,还是 10700K合适一些。搭配 Z490 ITX 主板里面由于网卡接口的关系(Z490 全系是 CNVI 接口的不可替换显卡,无法完美黑苹果,除了华擎)唯二能完美黑苹果的就是华擎的两款 Z490M 和 Z490 Phantom,前者的供电肯定是带不起 10700K 的,那么Z490 Phantom 下单吧。

3、散热器的选择是最令人头疼的,由于强迫症的关系,实在不想选择水冷(害怕漏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4)

),而风冷的话,不仅要压得住 CPU,还要能 Hold 住主板,并且要放进机箱,三者缺一不可。在官网找了各种参数和论坛里面看了实际的安装帖子之后,锁定了猫头鹰的 NH-C14S 大尺寸下压式风扇。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5)

猫头鹰的官网指导做得非常详细,有各种适配指南

方案初步敲定,开始给东哥和马爸爸打钱。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6)

陆续到货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7)

张大妈早些年推过的古董级飞鹿螺丝刀套装

装机过程

安装的过程很简单 ,总结起来就是:胆要大,心要细,但别大力出奇迹 。

总之,我花了 3 个晚上的时间,把这些东西都给拼到一起了。值得注意的有几点:

1、替换板载网卡的时候天线接口要安装到位,否则开机才发现没有信号的话这款板子换一次网卡要拆的东西可能要你吐血。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8)

BCM94352Z 替换 AX200实现完美黑苹果

2、机箱下方可以安装两个 12cm 的风扇进风辅助显卡散热,但是厚度取决于你的显卡高度有没有超过 2 槽的尺寸,我的是 2.5槽,所以买了两个利民的 CL12015 薄扇。另外由于显卡较重的关系,我在第二个风扇的右侧螺丝孔位换成了长一点的螺丝,加了一个圆珠笔尖套来撑住显卡,保持稳定。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9)

利民薄扇CL12015,颜色讨喜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10)

右侧螺丝空位换用了长螺丝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11)

5700XT 显卡被顶了以后很稳当

3、机箱上方同样可以添加两个 12CM 的风扇来辅助 CPU 和整机排风,厚度取决于你的 CPU 散热器到顶部位置的空间。由于网上没有搜索到跟我同款的机箱 主板 散热器的安装实例,我只找到了一个 NGA 的老哥使用同款机箱和散热器但是是微星主板的帖子,想当然的以为上面放两个 2.5cm 厚的扇子是没有问题的,结果就是: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12)

12x2.5cm 厚度的风扇完全放不下

空间被卡的死死的,只好给东哥退了货,换了一把猫头鹰的 12x1.5 厘米的薄扇来加强排风。

4、我以为换成薄扇就结束,没想到,由于这款机箱的顶盖是用橡胶底座 专为 2.5cm 风扇定制的固定安装支架,所以它根本不支持 1.5cm 薄扇的安装。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13)

安装支架螺丝长 4cm

不能被这最后一关难倒,仔细研究了顶盖的结构,可以把上面覆盖的防尘网撬开,然后从上面插进去薄扇用的螺丝应该是可行: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14)

撬开防尘网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15)

准备分离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16)

成功打开并安装薄扇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17)

猫头鹰 A12X15 PWM 黑化风扇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18)

大功告成,准备封顶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19)

还好,完美放入,还有 3mm 的距离

5、主板的背面预留的 M.2 接口我插了一块手里留着的三星 970EVO 500G,但是

背板是没有任何风道可以散热的,而且这块硬盘又比较热,就买了一个外观挺对口味的乔思伯的散热片。装完以后可把我逗乐了,原来买的时候真的没有留意散热片的尺寸,没想到装上的时候简直不要太合适,尤其是靠近螺丝孔的位置,有一个主板的电容比较高,就差了0.3毫米的距离就装不下去了。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20)

三星 970EVO 500G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21)

安装严丝合缝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22)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23)

散热片配色也符合整机搭配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24)

再高 2 毫米的话主板的侧板就盖不住了

做完最后一步长舒了一口气,硬件的部分彻底完工。

东哥的两个利民CL12 的厚扇只退了一个,另外一个发现可以神奇的装在侧面板上,加强一下机箱的进风。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25)

机箱侧视图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26)

自以为整理得还可以>.<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27)

放入原来 eGPU 位置的隔板感受下,刚刚好

黑苹果安装

硬件部分搞完了,黑苹果系统其实基本上就没了什么难度。

俗话说:好的硬件搭配是成功黑苹果的一半,另外的一半就是多翻看一些黑苹果大神的装机指导,

要学习他们的安装思路,而不是仅仅只要一个 EFI 文件就完事儿。

这里推荐 B 站 UP 主 司波图的 10 代 U 的黑苹果安装视频,我确实是跟着他一步一步很快就做出来了可以正常使用的系统,包括休眠唤醒、声卡驱动、Handsoff、AirDrop 等比较难搞的功能都完全正常,还有一些小细节以后慢慢完善一下就可以了。

当然中间的坑还是有的,在第一次制作完引导 U 盘跑完代码以后,正常情况下应该进入苹果的恢复模式,就可以开始安装系统了,但是我的跑完以后显示器始终黑屏没有反应。尝试重做 U 盘、更换线材都不行,后来搜索发现是 苹果恢复模式下,XFX 讯景显卡的 DP 接口输出可能支持不太好,换到 HDMI 就完全正常了......,果然黑苹果都是一些匪夷所思,无处下手的问题。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28)

正常应该是跑到这行代码就会进入恢复模式

放几张成品图看一下效果: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29)

系统信息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30)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31)

娱乐大师 GPU 跑分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32)

工作台全景

总结

十代黑苹果入门配置(一次踩完两个坑)(33)

最终配置单

以上就是完整的装机过程了,最终是装了6 把风扇,4 把进风 2 把出风,合计了一下大概用了 9000快,比预算多了 2000 ,还好性能诚不我欺。

ITX 不可怕,黑苹果也不难。虽然不是大神,也不敢指导任何人,只要多思考勤动手,大家都能做出来让自己满意的成果。这里分享一些采坑的经验给大家,希望能帮助部分人少走弯路,有需要的朋友多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