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过后,在家闲来没事,来来回回地踱步间,陡然发现阳台上及窗外的阳光,原来如此和煦、妩媚、温暖,油然而生出晒晒太阳的想法,这种想法由最初的心中一亮,再到兴致渐渐变浓,最后已然是迫不及待、蠢蠢欲动,有些东西就是这样,一旦燃起,不用多时,就会演变为成一种躁动,尤其是在我们无事可干的时候,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桥的断想散文欣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桥的断想散文欣赏(渠畔有思散文集选)

桥的断想散文欣赏

午饭过后,在家闲来没事,来来回回地踱步间,陡然发现阳台上及窗外的阳光,原来如此和煦、妩媚、温暖,油然而生出晒晒太阳的想法,这种想法由最初的心中一亮,再到兴致渐渐变浓,最后已然是迫不及待、蠢蠢欲动,有些东西就是这样,一旦燃起,不用多时,就会演变为成一种躁动,尤其是在我们无事可干的时候。

迎面沁润着和煦的阳光,就走到了马路边,穿过马路就到了渠畔公园,这条路、这个公园,早已数不清走了多少趟、来了多少次。虽然距离上次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走这条路、来这个公园,但是这条路与这个公园早已与我的日常融为一体,成为了习惯,成为了生活,每次来到这个公园,若说次次都变化着的,那就是“人”了。每次来都会有新面孔,而每一副新面孔,就意味着一本新的故事汇,其间的区别是有的可以尽心尽意地拜读,有的高傲地处在象牙塔尖不让读,有的匆匆而过来不及读,有的因自我的功夫不够而无从下读。这次来到渠畔公园,自然依旧是不缺新的面孔,在这些新面孔里,有一班儿新面孔是最先引我注目的,而在我的内心深处,却感觉这一班儿新故事汇无从下读,不知该从何处打开目录。这一班儿新面孔有六、七个人,穿着有点“灰”的劳动工作服、七零八落地散躺在塑料泡沫板上,神态各异、姿势各异,有拨弄手机的、有手捂着眼睡觉的、有仰面而躺的、有侧身而躺的、有趴躺着的,塑料泡沫板旁边是一个个挖好的绿化树坑,塑料泡沫板就倾斜地放在坑边的小土堆上。

这一班儿新面孔,之所以最先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我不能确定到底该用洒脱,还是用无奈来形容他们的这种席地而躺。说到席地而躺似乎也没有什么,想来大多数人一定都干过这样的事,比如一到春夏天,公园里的绿色草坪上时而有躺卧的人,以及一些亭台搂榭的依栏上也不缺躺卧的人,而这一班儿新面孔给我的感觉似乎总不那么对味。哪里不对味呢,想来想去不对味的地方是,我们是偶尔性地席地而躺,他们是经常性地席地而躺,或者说这已然是他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再有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席地而躺多是为了放松心情、休闲一下,他们席地而躺更多是因为身体劳累、需要歇息。

若往深处想呢,即便席地而躺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也没有什么,因为我们终究要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去生活,其区别只在,这种选择是无可奈何,还是心中所趋。再细细想想,那个人不是这样呢,要么选择生活,要么被生活选择,为了生活,总要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总不那么如意,想来更多的人是被生活选择的。比如,有凌晨三四点起床准备早餐的早餐店、有凌晨四五点起床清洁城市的环卫工、有披星戴月忙里忙外的庄稼人、有逆风冒雨前行的快递外卖小哥、有一次出海三四个月的渔业人、有天天窝在猪棚鸡棚的饲养员、有为了销售任务而夜夜失眠的销售人,总之,这个社会上有各色各样的人,过着各色各样的生活,有的看似劳累,心理却没有那么多事,有的看似体面,心理却藏满了各种烦心事。或许生活的本源本就是不舒坦,我们越是想着舒坦,生活就会越不舒坦,不是生活与我们做对,而是我们对生活要求太高,那对生活的要求高算错么,或许也不算,或许也算,关键是把控好“高”的这个度,合乎自己的实际与能力就不错,超过了自己的实际与能力就错了。若确立了这样的准则,那很多人就会继续问,谁又能够精确地评估自己的实际与能力呢;再者说要求适度高点,或许能激发人更大的能量呢,显然这两个问题一问,上面那个评价准则就毫无意义了,这就又回到了原点,生活不好处理,想要如意地生活很难,有的人不如意于工作,有的人不如意于角色,有的人不如意于琐事。

想到此,就想起来有位诗人吟诵过的一句诗,或许能非常恰当地概括生活的本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诗很有名气,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详,甚至还挂在嘴边时时说起,这句诗就是在谈生活的哲理,生活的“正道”即为“沧桑”,说到这儿,就感觉有点滑稽了,这句诗能够闻名,想来是引起了更大多数人的共鸣,这说明更大多数人是明了、知晓这个道理的,滑稽的地方就在,更大多数人在同一个地方持续地犯错误,还一次又一次地不能改正。而转念一想呢,若人人都可以用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可以心悦诚服地认可、接纳、享受当下的生活模式,那么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将少一点忧愁、苦闷、烦躁,多一点舒适、温馨、惬意,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生活里又何曾会有这么多的“沧桑感”呢?若换一种生活态度,生活就可以不那么沧桑,那么生活本就沧桑的命题,或许早就错误地指导了我们几百年、上千年。

细细想来,我们总是习惯而又无意识地用“挫折”、“逆境”、“沧桑”“苦难”、“将就”来形容生活,形容人生,这种思维习惯、文化意识是对还是错呢?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往往把经历一次或两次不顺的事儿称之为挫折、逆境,把一长段时间内持续经历、忍受不顺的事儿称之为沧桑、苦难,而将就呢,属于一种无可奈何之下的消极式生活态度。对于事儿呢,不论是一件,还是两件,你不解决它,他就一直在那儿;你两天把它解决了,他就存在那儿两天;你十天把它解决了,他就存在那儿十天;你若跟它将就一辈子,那他就跟着你一辈子;如果有件事,你不用去解决它,他就不存在了,那只能说明这件事本来就不是事,当时之所以觉得它是事儿,或是因为你居安思危、超前运筹,或是因为你思虑不周、过度思考。所以从事儿的角度来讲,无论你以何种态度面对这些事儿,你终究是要去解决它,也只有解决它,他才会消失;既然这样,我们在遇到不顺的事儿的时候,为什么要用“挫折”、“逆境”、“沧桑”“苦难”、“将就”来概括与形容一下它呢,更何况用这些消极类的词汇来概括与形容它,更多是影响了心情,迟缓了行动。这里是我们又一次滑稽的地方,遇到不顺的事儿以后,总是习惯性地感慨或感伤一把,感慨或感伤过后呢,觉得生活总要继续,还能咋办呢,该怎么使劲就怎么使劲、该怎么想办法就怎么想办法吧,慢慢的、慢慢的,事儿解决了,逆境过去了,生活又重回平行轨道。就像我面前这一班新面孔一样,他们在内心深处可能反感于现在所干的工作,但是为了生活,他们还是选择了这一行,而在从事这一行的过程中,自然也是想方设法学习干活的经验与技巧,还会想着啥时候也可以自己包揽点工程、多赚点钱。以这一班儿新面孔来讲,你能说他们消极么,自然是不能的,因为他们也在寻思着进步、想着如何赚更多的钱;你能说他们不消极么,自然也不能,因为他们在内心里或许并不认可他们的工作;这就是消极情绪下的积极作为,很矛盾、很滑稽吧,试想一下,既然工作过程是积极作为的,那为什么不转变一下内心里对工作的态度呢?为什么动不动就说这不行、那不行,这不是长久之计、那不是长久之计呢?试想,如果我们转变一下对工作的基本态度,然后在工作过程中继续积极作为,那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格局、能力提升将会多高、多大、多快呢?

谈到这儿,就衍生出来另外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遇见不顺的事以后,总是习惯性地先感慨、感伤一把?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心悦诚服地认可、接纳、享受当下的生活模式?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用磨难、挫折、逆境、砥砺前行、艰苦奋斗来形容与指导生活?其实细微想一想,就会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过分追求“顺”,是源于我们的功利之心;我们较强的功利之心,源自于我们的文化传承,如我们总说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出人头地、荣归故里、封妻荫子、扬名显祖、青史留名、德高望重,除了功利之心,我们还总习惯于攀比,攀比的思维习惯让我们的功利之心插上了翅膀,比来比去,功利之心越来越强。功利之心与攀比习惯委实不是个好传统,我们愈发追求功利,求顺的心就会愈发强烈,遇见不顺的事就会愈发懊恼、烦躁;心情懊恼、烦躁,自然就要先发一通感叹、感慨、感伤,因为情绪需要释放,想不释放也难,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是直的,窝不住不顺的“气”。功利之心是非常错误的人生观,攀比思维是非常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功名应该顺其自然,更何况功名不应该划进人生观里,起码功名不应该作为我们人生的第一追求,到头来我们会慢慢发现,其实更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获得功名的,不是能力不行,机遇不够,而是社会承载不了,就像成功一样,虽然人人都奔着成功而去,但是到头来成功的必然是少数人。所以,对于一个社会来讲,非常不适合把功利作为价值导向,正确的人生观是,“以自我的兴趣为路线,去贡献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样的人生观,才能让人以自己最大的能量,去创造社会价值。

我们之所以很难心悦诚服地认可、接纳、享受当下的生活模式,是因为我们没有走出阶级文化的阴影,我们还是习惯性地喜欢用阶级思维来划分事物。比如我们把行业划分为三六九等,把有些行业划分为下下阶级,把有些行业划分为上上阶级;再比如我们把人群划分为三六九等,把有些人划分为下下级,把有些人划分为上上级;划分了以后呢,我们还喜欢对号入座,一看你干的什么行业,就把你认定为什么阶级;这样一划分,再加上这样的对号入座,那从事下下级行业的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很难认可自己所干的行业,而干什么行业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模式,连行业都没有认可,何谈认可、接纳、享受当下的生活模式呢!如实来讲,阶级文化传承了很久很久,划分行业等级的习惯更是由来已久,就像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行业等级划分,以至到现在,这种阶级文化依然被传承着,显然这种阶级文化,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消除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摒弃阶级文化,摒弃阶级文化思维,以“大同”的眼光来看待一切行业、人群,以“大同”的思维来尊重一切行业、人群。就像这一班儿新面孔一样,他们之所以不能够认可他们的工作,不认可他们的生活模式,是因为在世俗的观念里,大家把这类工作归结为脏乱差、文化低、没本事,这样一归纳后,自然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从心底里认可这种生活。标签化、级差化、阶级化的思维模式,自然将导致整个社会上,只有极个别的行业能获得大众的认可,而这些行业的承载力又是有限的(其实任何一个行业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这样的文化思维下,自然就是更大多数人并不能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的生活模式。

习惯性地用磨难、逆境、挫折这些词来形容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求进之心过盛的结果,正因为我们急于求进,自然在遇到不顺的时候,就会感觉特不爽,而这种不爽,就被我们用磨难、逆境、挫折这些词记录了下来,这种心理反映属于人之常情,与思维方式没有多大关系。就像我们经常用苦难,来形容我们这个民族,其实稍微有点历史与经济常识就会发现,工业革命之前,西欧各国平民大众的苦难要远胜于我们民族,比如我们的经济条件比他们好,在民众思想上他们还是宗教式的,所以这样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民族其实并没有那么苦难,之所以我们总是用苦难来描绘我们的生活,是因为小农经济模式下的生产,让我们对生活的稳定有着更高的追求,而战争的频仍、自然灾害的频发,让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平衡不时地被破坏,从而让大众对稳定的预期不时地被打破。谈到砥砺前行,就要说说蜗牛这种生命,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大家对蜗牛是有很高赞许的,觉得蜗牛背负着一座沉重的大山,还能时时地匍匐前行,可谓了不起,而砥砺前行的意思,其实跟蜗牛匍匐前进的状态差不多。有时候我就在想,这个砥砺前行是不是跟沧桑一样,是个负能量的词汇呢,毕竟前行就是前行,又何必说砥砺呢,所谓的砥砺前行不就是顶着困难、压力前行吗,而用困难、压力来形容生活,这不就是负能量吗?

后来我想了想,砥砺前行与沧桑还是有区别的,沧桑属于认知,而砥砺前行属于行动,之所以会有砥砺前行这个词,是因为我们先存在了苦难、挫折、逆境的认知,如果我们不以苦难、挫折、逆境形容与认知生活,那么生活里就不再有砥砺前行的词汇,砥砺前行是附属于沧桑这一类词而存在的,并且砥砺前行是对沧桑这一类词的修正,意在指导大家即便有压力也要忍住压力前行,所以砥砺前行是负面情绪下的一个正能量的词。

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我们可以少一点功利之心,少一点阶级文化思维,而多一份乐观坦然的气质,多一份遇事儿解决事儿的心态,那么生活就无所谓什么苦难、逆境、沧桑,生活本就该很舒坦,之所以不舒坦,是因为我们没能明白自己的实际需要,是因为我们没能抛弃一些老套的文化观念,是因为我们没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