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墙和杏子灰哪个好看(文青风配红砖墙)(1)

大白墙和杏子灰哪个好看(文青风配红砖墙)(2)

大白墙和杏子灰哪个好看(文青风配红砖墙)(3)

大白墙和杏子灰哪个好看(文青风配红砖墙)(4)

保留西关特色装饰

大白墙和杏子灰哪个好看(文青风配红砖墙)(5)

西关趟栊门结合现代装饰组成一种复古而时尚的美。

大白墙和杏子灰哪个好看(文青风配红砖墙)(6)

李小龙祖居成为游客打卡景点。

想了解更多永庆坊改造中的故事吗?扫一扫二维码,让设计师告诉你

设计 重塑空间系列之三

重新开放运营近两年的恩宁路内街永庆坊,现在已经成为游客感受“西关滋味”的必游点,有在国外留学的“海归”专门来这里重新感受儿时街区的新变化。

记者近日在永庆坊内见到,不管是与老建筑紧密贴合充满现代感的钢架玻璃房,还是保留老建筑粤式气息但内部变身咖啡馆或者茶室的店铺,坐满聊天拍照叹生活的市民。李小龙祖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参观的年轻人。旧时的砖瓦仍在,来到的却是新鲜的面孔、流动的空气、欢乐的笑声。老房子内既不阴暗也不潮湿,店铺内温暖的灯光照亮了游客的笑脸。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白帆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俊杰

视频/剪辑: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宏斌

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

街区改造前后两副面孔

永庆片区位于恩宁路北侧,临近粤剧博物馆以及西关培英小学,区内有骑楼群、竹筒屋以及李小龙祖居等历史建筑,场地内具有浓郁的岭南风情和西关文化特色。记者在恩宁路永庆坊微改造之前曾经到过这里,风雨飘摇中多年的老房子,大部分已经不再适合长久居住,很多原住民已经离开,即便仍然有人居住的房子,也相当阴暗潮湿。

由广州市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中心公开招商,经过招标程序择优确定投资、建设、运营单位。首次招标公告是从2016年2月17日开始,最终广州万科中标成为合作企业。广州万科中标后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方法,基本保持原有建筑的轮廓不变,对其建筑立面进行更新、保护和整饬。在改造模式方面,荔湾区委、区政府邀请多方机构学者,对恩宁片区深入调研分析后,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争取实现“三方共赢”。

作为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原先的恩宁路“永庆大街”在微改造后被挂上了“永庆坊”,呈现出老建筑新面貌的特征,咖啡馆、茶室、手工艺术品店、餐厅、服装店、民宿等商业类型都有。

碰撞一: 老街区如何蜕变

“修旧如旧”是否等于只能保留旧模样?

有很多人认为,“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就是要完全保留建筑的原始形态,甚至现代手段的改进也不应该被允许。但事实上,随着时代变迁和商业的要求,老街区的改造亦需要被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因此,在永庆坊的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也具体结合每栋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度身定制的改造方案。

据介绍,永庆坊片区内建筑风格以民国时期为主,局部有晚晴时期院落,巷道肌理保存较好。片区内建筑多为岭南传统建筑类型竹筒屋,在屋内多设置有天井。片区内还多为坡屋顶,利于岭南地区排水。多样化的场地环境给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在结合多个国内外改造案例后,团队对片区改造进行了注重交通组织及关键节点的处理,为片区中留出公告空间为公众事件发生预留物理空间。而根据不同的建筑状况,团队采取了“嵌入式改造”、“生长式改造”、“修改型改造”以及“全新型改造”等方式。对建筑状况较好,有价值有特色的建筑修缮修复,使其成为街区历史的见证;对有较鲜明时代特征,可结合使用需要,以修复为主并做局部改造,让新和旧形成有趣的对比;对于立面破坏严重,风格迥异的建筑进行细致清理,并重新改造其立面,使得建筑的整体融入永庆片区;规划为绿地的区域,可种植大树,并在建筑与街道交接的前庭中积极种植各种绿色植物。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对原有建筑进行了拍照处理,对基础资料、对清末和民初的建筑风格进行了研究,并对现有风格进行了强化,对原有风格不协调的建筑进行了统一的风格延续,对时间和空间感进行了延续,对整体形象进行了较好的复原和修复。

碰撞二:坍塌的废墟如何变成“眼”?

适度“留白”让街坊游客自己创作会有惊喜

广州万科恩宁路项目负责人,新业务设计合伙人陈嘉健告诉记者:“在拿到永庆坊项目进来之后,第一个问题是做一个价值判断,什么应该保留,什么应该拆除。我们觉得什么东西对永庆坊最重要呢?是整个的建筑肌理,我们建筑上说叫做‘文脉’。永庆坊最重要的是一条主街,三条小巷子以及在主街上面的那些外立面,那些砖墙和那些瓦。第二个重要的部分是原居民。进场之后,永庆坊里面还有十二户居民,他们让这里有了真实的生活气息。”

但在保留原先建筑肌理的同时,也要有所突破。记者实地体验,从恩宁路进入永庆坊牌坊后,大约步行50多米,就可以来到片区的中心广场,紧贴老房子工业风十足的钢架玻璃建筑和开放的大片露天阶梯构成较为开阔的空间,让这里一下子亮了起来。该区域不仅成为永庆坊的核心,也是年轻人凹造型的最佳场所。而这座工业风建筑的首层店铺早就是广州知名的网红店,内部装饰少女感满屏,粉粉的座椅,闪亮的帷幔,特别适合闺密和情侣们聚会拍照。其二楼的433生活馆集民宿美食书吧等功能于一身,也深受年轻游客追捧。

陈嘉健认为,这片创意建筑的出现有点偶然性。“在空间设计中,需要留好‘眼’。‘眼’是围棋中的术语,有了‘眼’才能让气贯通,满盘皆活。这个地块原先我们进场的时候,它上面的建筑已经坍塌掉了三栋,还有两栋危房。结果,坍塌掉的部分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遇可以做新事物。紧贴玻璃钢架建筑我们设计了一排开放式台阶,让穿行在永庆坊的游客,逛累了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很自由很放松。我们没想到的是,这一片台阶和下面的空地天然形成了小剧场,带动了整个片区的人气和温度。”在陈嘉健看来,不要填满才是正确的选择,在设计改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留白”,内容以后由街坊游客以及片区内的商家自己填充绘就会更有意思。

碰撞三: 老房子重生 如何活得更好?

能够被使用, 才是对建筑最好的保护

对于老建筑的改造和保护,不管在哪里都会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一定要严格遵守一砖一瓦都是原来的,不能乱动,甚至觉得不能进行任何商业化的经营才是最好的保护。但从现今国内国外多个案例来看,将老建筑“活化”应该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从而让更多老建筑能得到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永庆坊的多个被修复的民居外立面中,有一幅被白色金属网格覆盖的外墙最为抢眼,浓郁的INS风让其成为街区中又一处适合年轻人拍照留念的场所。而在资料图片中,这里原先的低矮楼宇也并不是西关大屋,而是粉红瓷砖墙配以金属防盗网,改造后则反而被赋予西关大屋的风韵,同时外立面的白色网格不仅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也遮盖住了空调主机,可以说是整个片区建筑商业尝试中的大胆尝试。目前这栋楼宇也有商家租赁入驻,一楼是一家新兴的无人便利店。

陈嘉健在采访过程中一直强调,“有人使用的建筑才是活的建筑。能够让建筑被人使用,才是对这个建筑最好的保护。”

设计师:对改造存敬畏心

在谈到改造的过程时,项目负责人陈嘉健讲到一个小故事:“我们在打开李小龙祖居时,其实这个空间已经有30多年没有人进去过,因为它被划定为文物。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是第一个进去的,后面还有设计、测绘等同事。当从二楼木楼梯下来时,我走在最后,突然间木楼梯咔嚓塌了下去,我整个人从二层掉下去,肩膀就卡在楼梯和墙壁之间,叫都叫不出声音。等同事们出去后发现少了一个人才回来救我。我后来回想,觉得这些老房子,如果没有人去保护修缮,继续烂下去很可惜。我们当然可以从书本上读到历史,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能够亲手触摸到历史留下来的文物,感觉完全不一样。”

陈嘉健说:“我们的做法是尽可能保护李小龙故居以前的砖墙,对于部分被破坏的墙面,还有一些木棱条,还有故居的门窗,重新找了岭南工艺大师,去重新开凿、打磨,给木檩条上金漆,通过这样的手段,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它刚刚落成的样子。”现在的李小龙祖居,不仅成为摄影展举办场所,同时因为内部还布置有大量历史资料,成为来到永庆坊的游客必到打卡景点之一。

专家:

微改造应重在“微”

在去年《广州恩宁路永庆片区微改造实施评估研究》专家终审会上,从北京赶来的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住建部村镇司原司长李兵弟认为,“老街的形制、肌理、空间环境基本保留下来了,这也可以说是城市更新改造中取得的很不错的成绩,比起大拆大建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但也有观点认为,永庆坊的改造可以更忠实于原貌。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分院副院长曾志辉博士表示,自己在老西关长大,重进永庆坊,却觉得现代建筑语汇的嵌入有点用力过度,让原本的西关味道略为稀释。诚然,永庆坊的居住型街坊生活已被商业置换取代,非设计者能左右,它反映一些商业气息、现代元素,也是诚实的。但若设计时能用更谦和低调的手法,去织补本片区,更多保留广州老街坊十分珍视的建筑历史信息,也许效果将更佳。永庆坊有以下几点可作为其他项目参照:

第一,社区微改造充分引入社区声音。若设计时就能听到社区人士的意见,将能大幅减少改造完与街坊意愿南辕北辙的情况。

第二,广州城建历史悠长且内容丰富,不同社区各有特点,改造应量身订造,切忌“千社区一面”。

第三,微改造重在“微”。告别大拆大建,杜绝以改造之名对老城肌理进行的破坏,在微小处体现社区人居质量的实质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