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獭各种版本叫声(喜马拉雅旱獭别名)(1)

中文名:喜马拉雅旱獭(拼音:xǐ mǎ lā yǎ hàn tǎ);英文名:Himalayan marmot;学名:Marmota himalayana。喜马拉雅旱獭,是一种分布在喜玛拉雅山海拔300-4500米的旱獭。它们约有家猫的大小,且是群居的。它们与美洲旱獭、花白旱獭及黄腹土拨鼠是近亲。它们呈深褐色,面部及胸部有黄色斑点。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喜欢吃带有露水珠的嫩草茎叶、嫩枝或草根。分布于亚洲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等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属: 旱獭属 Marmota

种: 喜马拉雅旱獭 M. himalayana

( Hodgson, 1841 )

分布: 亚洲的中国、及印度、尼泊尔等地

体长:48-55厘米

体重:5-7公斤

食性:以草本植物为食

繁殖:孕期35天左右,每胎产4-6仔

习性:白昼活动,性情极为机警

分布:亚洲的中国、及印度、尼泊尔等地

形态特征

外形

喜马拉雅旱獭体形粗壮,雄性个体身长在47—67厘米之间,雌性在45—52厘米之间;雄性个体的体重约6000克,雌性个体约5000克。喜马拉雅旱獭身躯肥胖,类似于圆条形。头部又短又宽,耳壳短而小,颈部短粗,尾巴短小而且末端略扁,长不超过后足的2倍。雌性个体生有乳头5对或6对。四肢短粗,前足长有4趾,后足长有5趾,趾端具爪,爪发达适于掘土。

旱獭各种版本叫声(喜马拉雅旱獭别名)(2)

冬眠

喜马拉雅旱獭有冬眠习性,自春未即开始积脂供越冬生理上的需要。出入蛰时间取决于当地的物候,一般从9月份开始入蛰,至10月中旬入蛰完毕,翌年4月至4月底开始出蛰。入、出蛰时间基本上取决于牧草枯黄与返青时间。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喜马拉雅旱獭一年繁殖一次,出蛰后不久即进入繁殖期,开始交配,延续约1个月左右,个体活动极其频繁,经常串洞、追逐,以进行性活动为主,吃食时间很短,很少警戒,活动范围很大,其中尤以成年雄兽参与繁殖的个体的活动性最强。4月中旬即可发现怀孕的雌兽,怀孕期约为35天左右,每胎产1~9仔,而以4~6只为最多见。幼仔出生后,雌兽吃食时间与范围逐渐增加,为保护幼兽守望警诫增多,串洞和交往则显减少。6月底即可见到幼仔出洞活动,十分活跃,取食频繁。幼体与母兽一直生活至第2年的7月才分居出去,独立生活。3岁时达到性成熟。但每年参与繁殖的雌性个体,仅仅只占达性成熟雌性个体总数的50~60%。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喜马拉雅旱獭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等地。为青藏高原最常见也是体形最大的啮齿动物。

旱獭各种版本叫声(喜马拉雅旱獭别名)(3)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旱獭之害 喜马拉雅旱獭是西藏高山草甸草原上数量较多的一种害兽,又叫雪猪,藏语叫“奇宾”,牧区又叫“曲娃”。喜食莎草科、禾本科类牧草,对草原破坏性很大。另外,旱獭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寄生虫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主要价值

经济

喜马拉雅旱獭毛皮品质好,皮板坚实柔韧,富有弹性,针毛平齐、绒毛丰厚,适宜做衣帽;尾毛和针毛刚性好,是制作高级画笔的上等原料;旱獭肉质细嫩鲜美,蛋白质含量高,油的味道近似猪油,既可食用,也可制成高级润滑油。

药用

喜马拉雅旱獭肉、油、骨均可作药用:

1.旱獭肉:治风湿痹痛、脚膝肿痛、痔瘘;

2.旱獭油:治风湿痹痛,脚生痒疮、痒疹、体癣、臁疮久烂;

3.旱獭骨:取四肢骨,晾干备用,除风湿,治筋骨疼痛及四肢麻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