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几何学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过去,数学又专门分成代数和几何两门学科来教授,那么现代意义上的几何学是如何传入我国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从《几何原本》的传入来初步探讨几何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利玛窦与《几何原本》

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始于明朝中后期,这个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主要目的是传播上帝福音,企图使中国皈依基督教,而传播科学知识只是他们传教的一种手段。在西方来华传教士中,利玛窦是杰出的代表。


第一本几何原本的翻译(传教士的副产品)(1)

利玛窦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代表作,全书共十五卷,是流行欧洲两千年之久的欧氏几何的系统性著作,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利玛窦作为教士,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精于天文、历算之学。明末社会动荡不安,大部分士人开始抛弃心性之学,转而钻研实用学科,因此利玛窦认为西方数学、天文学和地理学最能激发中国士大夫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们的著作中,使中国人感觉兴趣的首推世界地图与数学之类的书籍,以及其他介绍新奇事物的书籍。”利玛窦在接受徐光启的建议后,又指出:“中国人最喜欢的莫过于关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书,原因或许是没有人比中国人更重视数学了。”因此他对《几何原本》一书的翻译工作十分重视,他还对徐光启说:“此书未译,其他书俱不可得。”虽然利玛窦长久居住在中国,汉语汉文水平还是可以的,但是要翻译《几何原本》这样的皇皇巨著,利玛窦的中文水平仍不足以支撑,因此他必须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合作,才能将这部巨著翻译出来。


第一本几何原本的翻译(传教士的副产品)(2)

《几何原本》


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士大夫的帮助

在利玛窦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合作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参与。早在利玛窦在广东韶州(今广东韶关)传教时,苏州人瞿太素曾跟随利玛窦学习几何学,后来瞿太素为了向世人展现自己的才能,就把利玛窦讲解的《几何原本》的一部分翻译成中文,时间大约在1592年,但是翻译的内容极少。1599年利玛窦在南京讲学时,翰林王肯堂向利玛窦推荐了弟子张养默,张养默非常聪明好学,对几何学非常感兴趣,曾经自学《几何原本》第一卷,并计划将《几何原本》剩余部分继续翻译。利玛窦定居北京后,徐光启向利玛窦推荐了一名年轻人协助他翻译《几何原本》,但这名姓蒋的读书人没有受到利玛窦的赏识,他们的合作很快结束。

正是因为利玛窦与这名年轻人合作不理想,所以徐光启决定亲自参与翻译工作。徐光启是上海人,他与利玛窦的结缘起源于一幅地图,1594年,徐光启在韶州见到了一幅世界地图,而这幅世界地图的作者就是利玛窦,他由此对利玛窦本人非常敬佩。1600年,徐光启北上参加科举考试时在南京逗留,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利玛窦,这次的见面利玛窦给徐光启留下了良好印象。1604年徐光启考中进士后,在北京做官,与定居在北京的利玛窦来往密切,他们就几乎天天见面,畅谈科学和人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两人开始联手翻译《几何原本》。1606年秋天,《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开始进行,徐光启每天到利玛窦的住所工作三四个小时,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进行笔录。翻译过程极其细致,利玛窦和徐光启等人都是非常严谨的人,在翻译过程中曾经三易其稿,多次对草稿进行修改,1607年,翻译工作在历时一年后,《几何原本》的前六卷被完整的译成中文,在翻译之后,他们还受到了李之藻、杨廷筠、叶向高等人的“质疑辩难”,在这其中,李之藻的贡献最大。他的贡献我们会在后文再次提及。


第一本几何原本的翻译(传教士的副产品)(3)

徐光启与利玛窦


当翻译完《几何原本》前六卷后,利玛窦就停止了翻译后九卷内容,有学者分析利玛窦对书中后九卷的内容并不熟悉,且后九卷的内容比较繁难,另有学者分析利玛窦认为前六卷已包括书中的主要内容,实无必要再翻译后九卷内容,在徐光启请求翻译完后九卷的内容时,利玛窦建议:“先传至此,使同志者习之,果以为有用也,而后徐计其余。”徐光启最终听从利玛窦的建议,说:“是书也,苟为用,竟之何必在我。”同年,徐光启父亲病逝,他被迫从北京返回上海,并守孝三年。当徐光启再次返回北京时,利玛窦已经去世,因此《几何原本》的后九卷没有译出。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的影响和补充

利、徐两人合译的《几何原本》虽然只有前六卷,但是这个版本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几何原本》向中国人介绍了较为完备的几何学知识,丰富了中国几何学的内容,完善了表述方式。中国古代的几何学只有平面图面积、内外切圆、平行线等理论,表述方式也不够严密。而在《几何原本》的汉译版中,点、线、面、直角、锐角、钝角、垂线、对角线、曲线、曲面、立方体、体积、比例等专有数学名词都是由该译本首次确定下来,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影响了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其次《几何原本》虽然是一部数学著作,但是理论基础是形式逻辑,它向中国最早介绍了西方的逻辑思想,具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正是中国传统数学所缺乏的内容,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数学只注重实用计算,并不注重逻辑论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数学向近代数学转变,在更大程度上,这种演绎推理的科学方法也开始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第一本几何原本的翻译(传教士的副产品)(4)

汤若望


据学者统计,在后世流传并现存的26个《几何原本》版本中,徐、利合译的《几何原本》的再版或深受其影响的占17个,可见其影响力巨大,但毕竟徐、利只译出了前六卷,后九卷没有译出,这是一种缺憾,当时的李之藻翻译的《圜容较义》对后九卷内容做了一些基本介绍,在该书中,李之藻向读者介绍了十八个几何学的命题,如凡诸三角形,从底线中分作垂线与顶齐高,以中分线及高线作矩,内直角三角形必与三角形所容等。这些内容既是对前六卷的补充,也是对后九卷的介绍。1857年,清末著名数学家李善兰继承徐光启的遗志,将《几何原本》的后九卷译出,至此《几何原本》被全部译出。

蓑翁说

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在我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西方几何学的传入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而且《几何原本》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论也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徐宏英:《利玛窦与《几何原本》的翻译》

2.杨泽忠:《李之藻对西方几何传入我国的贡献》

3.宋芝业:《徐、利译《几何原本》若干史实新证》

4. 杜雪:《一个将西方科学带入中国的天主教徒:徐光启》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欢迎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网易号:江南蓑翁


第一本几何原本的翻译(传教士的副产品)(5)


合作与转载,请269738306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