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燃烧吧少年(北青网燃烧吧少年)(1)

赛前训练

why燃烧吧少年(北青网燃烧吧少年)(2)

总决赛评委给予的评价

why燃烧吧少年(北青网燃烧吧少年)(3)

获奖团队(从左至右:安庭君、冯一康、刘煜、郑惠然、冉亦欣、曹清、林楷钧)

why燃烧吧少年(北青网燃烧吧少年)(4)

比赛进行中

why燃烧吧少年(北青网燃烧吧少年)(5)

参赛作品

why燃烧吧少年(北青网燃烧吧少年)(6)

总决赛现场宣布,北京一零一中荣获结构类挑战冠军

why燃烧吧少年(北青网燃烧吧少年)(7)

备战过程 初夏时节,北京一零一中传来了一条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北京时间5月26日上午, 2019 年全球头脑创新思维(DI)竞赛全球总决赛(DESTINATION IMAGINATION GLOBAL FINALS)在美国堪萨斯城落下帷幕,来自北京101中学的DI团队荣获结构类挑战高中组冠军。

这个获得冠军的团队由七名学生组成,跨度从初一年级到高一年级。从2019年3月到5月,他们备战全球赛近三个月。7名参赛的少年分别是:初一年级:安庭君、郑惠然、刘煜、冯一康,高一年级:曹清、林楷钧、冉亦欣。他们制作的8.1克木结构以总承重数245公斤获得全场最高分。

资格

参赛的少年们要经过层层选拔

头脑创新思维竞赛(Destination Imagination,DI),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创造力比赛,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每年五月都在美国举办全球总决赛。

今年,有来自美国30余个州和10多个其他国家的一千多支队伍、近万人齐聚美国堪萨斯城,享受这场全球青少年的创意盛宴。

事实上,北京一零一中这些走出国门的小选手,大多都是在经历过区县赛、省市赛、全国赛等多层选拔,最后才脱颖而出的。所以,能够取得去美国比全球赛的资格,孩子们都异常珍惜。

在北京一零一中马丽娟、霍莹、靳红云、赵润四位老师的指导下,从开始着手写剧本,推翻重写,推翻再重写,再到制作道具,多少个周末,同学们都在学校度过。“多少天教室灯火通明直至明月当空,多少次一筹莫展一同共渡难关,多少忙碌与辛苦,多少汗水与泪水,凝聚成团队的智慧。”指导教师霍莹在公号文章中这样写道。

对于中学生来说,利用课业之外的时间筹备比赛是非常辛苦的事,但他们还是坚持每天训练至少三个小时。五点下课后,他们就会聚集在训练教室,一直训练到晚上八九点,回到家后才能做作业。所以,这几个月里,凌晨十二点多甚至一点睡觉成了很正常的事。到了比赛之后两周,训练时间则从每天三小时延长到了四五个小时。不过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发自愿的。

“他们收获的结构知识、制图设计、粘接方法、压重经验,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绝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将会伴随他们今后的成长,成为他们克服困难,挑战未来的力量源泉。”北京一零一中的负责老师说。

作品

一个不到10g重的木质框架结构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呢?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放个5公斤、10公斤、甚至20公斤就差不多了,但北京101中学的DI团队最后的作品达到的承重量是245公斤。这个木质结构,重量仅有8.1克,虽然不是最轻的结构(有6.9克的),但是所有参赛队伍中结构承重比最棒的,拿到了单项最高分。

把杠铃片一片一片放在结构承压板上的时候,木结构到底会不会被压碎呢?如果再把杠铃片一片一片取下来,又怎么能保证木结构完好呢?怎么用最轻的承重结构,承载尽可能多的重量?

这一连串的问号,就是这支DI团队要解决的问题。

木结构承重是DI全球赛的一个传统项目,考核标准通常都是将杠铃片逐个放到木结构上,直到木结构压碎压坏为止,再得出最大承重数,但今年有所不同的是,比赛修改了规则——木结构不能被压坏,而是要将放上去的杠铃片一个一个原封不动地取下来,才能获得完整的分数。如果在测试过程中结构坍塌,则计算坍塌前杠铃片的总重量,如果没有坍塌,那么你将获得两倍杠铃片的成绩,压还是不压,这是个问题。

高一年级的林楷钧同学是负责木结构承重部分的主要成员,从制作到测试都是由他全程参与的,同时他也有许多年的DI参赛经验。林楷钧的说话速度很慢,介绍起比赛策略的时候逻辑惊人地清楚,隐约表现出一个未来理工男的清醒和理智:“结构重量和承重量都是变量,不好控制。所以我们只有两个办法,一种是规定结构的总承重量,然后去尽可能减轻结构的重量,就是改变分母;另一种就是我们保证结构的重量是一定的,我们就是去尽可能地增加承重量,这就是改变分子。但事实上分子是有最大值,因为场上只让我们最多搬245公斤杠铃片。所以我们最后定的是去消减分母,就是去控制结构的重量。”

接下来要尝试设计各种结构来探究结构强度与稳定性,选取最优方案,团队先后试验了不同厚度不同尺寸的“L”型结构及空心方柱结构,发现8.5克以下的自重并没有成功承重过200多公斤的杠铃片。

虽然可以做到7g,但是测试结构不理想,成功率低。在连续碎了七八个木结构之后,林楷钧和他的小伙伴们陷入了苦恼。已经用了最轻的巴沙木了,要不然再试试强度大一些的桐木?在同种尺寸规格的桐木中精心筛选了几组木条,对比试验后发现每根构件的重量都必须达到某一数值,一旦少于此重量,结构必然会损毁。

风险

赛前一小时遭遇电机故障等突发状况

在比赛之前一个小时,团队的道具突然出现了一些问题,电机突然就不转了,而电机是决定团队设计的各个道具能不能被触发的关键一环。

这个故障急坏了团队的小成员们,全队的人都开始了紧急调试,把每个部分都分别重新接上电调试,找出问题所在。好在有惊无险,在裁判叫团队去检录的时候,电机奇迹般地继续工作了。原因是道具重新组装后,框架部分轻微变形导致电机被卡住。“DI培养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孩子们遇到的问题也很多,都能想办法逐一解决,才能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

在异国他乡比赛要克服的困难还不止临时突发状况这一项。仅道具就经历了多重“水土不服”。在美国正式比赛的时候,主办方提供的杠铃片和学生们在中国训练用的不太一样,在国内用的是胶皮包裹过的杠铃片,但赛场上用的却是纯铁的。对于两个负责搬杠铃片往木结构上压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快速适应的改变,因为铁手感更滑,不如胶皮杠铃好用力,风险也更高。

不过一切都是虚惊一场,由于事先比赛的充分准备,这些成功道路上的小沟小坎没有能够影响到孩子们的最终发挥。

风格

中国学生赢在细腻和沉稳

为什么中国学生可以在这种不比拼考试成绩的比赛中获得冠军?这七个孩子各有各的看法,在采访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提到了“细腻”和“认真”两个词。

“(中美)这两个国家的风格很不一样。外国代表队的美工更有浓重色彩,比较大气,看起来就会眼前一亮,搏眼球。比如他们会做巨型的鲸鱼模型之类的。”主要负责团队美工工作的是高一年级的冉亦欣,真实地投入进去参加全球赛,让她对两个国家学生们的风格差异有了深切的体会。“尽管他们的很搏眼球,但我们中国的美工特别细致,细腻不止体现在做工上,还体现在沉稳的比赛策略上。”林楷钧透露,在学校训练时,他们曾经将木结构的重量做出过7.5克左右的轻度,而且也成功承载了245公斤杠铃片。为什么在正式比赛的时候并没有用这个“杀手锏”呢?

原来,在第一天报到的时候,团队成员们就留意了其他参赛队登记的木结构重量,基本都在11克上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学们这下心里有了底,打算稳扎稳打,即使是用8.1克的结构去比赛,也是有很大胜算的。

让团队小伙伴们觉得欣喜的是,外国裁判很欣赏他们做的机械结构里各种可调节的小机关,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适,还夸赞他们细节上做得很细致,最后也因为这些细节得了一个很高的分数,其中一位裁判还在评语里特意写道“Loved the details!”(喜欢这些细节)。同学们也觉得,外国团队的作品虽然许多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在最核心的木质结构部分并不如自己做得用心。

成本

比赛要求总支出控制在150美元之内

除了控制比赛时间和各项规定,大赛还限制所有东西的花费必须在150美元之内。根据DI全球赛的规定,木结构必须包含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也就是说,同学们需要自己创造一个舞台短剧,再制作不同的特效来表现。

今年的比赛题目叫怪物效应,需要描绘一个怪物的突然出现,然后再制作各种特效描绘在怪物出现的时候,对周围产生的影响。“用重力势能来按压触发一个装置,然后让整个电路去闭合进而运行,有点多米诺骨牌的意思。当我们移除最后的承重板的时候,超声波传感器会被触发,信号会传输到一个大结构层,是我们用角铁去拼的……”同学们一连串的专业电路、物理词汇脱口而出,如果不是真正看到他们的设备,其实是很难听明白的。

特效部分还包括画的制作,一幅画坠落了之后会亮出一个骷髅头,它一掉下巴,另一个机关就会被触发。同时灯光会由黄色变为红色,骷髅头还会从嘴巴里“吐火”,发出声音。设计采用镂空透光,听同学们讲起这个特效部分,让人不禁感叹“太精细了”。

所有道具花了不到150美元。同学们想方设法减少开支,比如做服装的小组用便宜的EVA材质,努力克服EVA材质偏软、不好做造型的缺点,同时使用吸管、纸杯、纸盘等常用材料,在经过细致加工最终做出了精美的服装道具。

在特效机关的设计上,七个孩子尽可能地手工制作机关,一方面省钱,一方面也更体现他们的巧思和创意。

友谊

比赛更像是一场交朋友的“大聚会”

来到国际赛场上,小组成员们的最大感受就是教育氛围的不一样。安庭君觉得,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大party。“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分享各自的创意。其实交朋友是一个重要环节。”他回忆说,比赛时场边有一位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姐,她带着她的两个小孩参赛,见到这群中国学生很想打招呼,但碍于语言不是完全相通,更多是靠手语比画,尽管这样,几天的整个比赛下来,中国团队还是跟她结下了友谊,比赛结束后,这位科罗拉多州的大姐还送给北京一零一中的学生们自己亲手做的饼干。

DI不仅仅有紧张刺激的8分钟比赛,其实它的魅力还在于有各式各样的周边活动,队员们在闲暇之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比赛队伍进行有DI活动特色的徽章互换活动,传播校园文化和中国文化,增进了世界各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

通过走出国门比赛,孩子们也看到了外国学生身上自己还欠缺的优点,他们学会不吝啬于对对手的表扬。初一年级的参赛队员刘煜就这样说:“国外学生们的表演很欢快,能将人主动带入进去,无论你能不能听懂,你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情绪”,她还别有风格地评价了一下中外学生比赛的两种风格:“中国学生是很好融入了角色。外国学生是把角色融入自己的特点。”

兴趣

参赛人选并非根据成绩排位

许多人很好奇,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好机会,为什么会选派这七名同学参加呢?是根据平时的学习成绩排位的吗?

这可能又是一种思维定式了,其实这次参赛的七名队员都来自DI社团。

安庭君介绍说,北京一零一中里有很多社团,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兴趣,根据兴趣再去选择想要加入的社团。“比如说我,小学就参加过这个DI项目,那时候就得了一个很好的成绩,所以到了中学我还是想继续做这个。”

可以说,七个孩子是凭着兴趣走到一起的,平时,他们之间关于学习成绩的讨论和攀比并不多,大部分交流都集中在怎么把参赛项目弄好。每个队员都有自己擅长和负责的部分,有的人负责木结构,有的人负责编剧、有的人负责美工道具,这也是基于他们对队友的充分了解之后商讨出的最佳分配方案。比如林楷钧英语比较强,就负责中文剧本的翻译,冉亦欣四岁起就学习美术,就负责道具的美工。

成长

“每个参与者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备好原材料、按照设计草图,把长木条裁成一定长度的短木条备用;挑战粘接结构、不一样的结构设计,还要反思设计、制作方案,全程回顾、交流各自的设计、制作和实战成果,互相分享和学习……

从1月份得知拿到全球赛的参赛资格之后,同学们便开始了“备赛模式”。这几个月,用安庭君的话来说,就是身心俱疲,但同时又“痛并快乐着”,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所有人都投入到里面,总重量达到几百公斤的杠铃片,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要搬上搬下2到3次。甚至课间、上操、午休的时间,他们也会抽空来训练。

今年上初一的安庭君是团队的队长,虽然年纪小,但他已经有很多年的DI比赛经验。同队的林楷钧就不吝啬对他的夸奖,说安庭君是个“特别知道比赛得分点”的人。

如果问这七个孩子,参加DI全球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除了专业知识上的收获外,他们更多谈到的还是对自己性格方面的改变。安庭君告诉北青报记者:“原来学校有什么公开活动我都不愿意去,即使是有想法我也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展露出来,但在这段经历里,我整个人更加自信更加的投入。”

而冉亦欣却说自己被磨得越来越柔和:“我从一个比较强势、带有锋利的刺的人,被磨合成一个柔和的人,学会了理解和包容”。刘煜也觉得“每个参与者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他们明白了,尽管在同一个队伍里,有相对领导者和相对被领导者,但矛盾和冲突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要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可以让整体变得更好。

在北京一零一中官方公众号那篇文字的最后,写着这样一句话:“creativity(创造力)、teamwork(团队协作)、problem-solving(解决问题),这三个关键词是所有DI人长期以来努力的目标,也成为每届DI人永留心中的烙印……这不是应试教育的竞赛,而是某种意味深长的信号。”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供图/北京一零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