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4岁的女孩和妈妈关系紧张,似乎成了仇人。妈妈很委屈地说:“孩子一到休息日就晚睡晚起,这样对身体很不好。我就跟她讲作息混乱的坏处,希望她能坚持早睡早起,但她根本不听。后来我很严厉地批评了她几次,她就开始顶嘴发脾气,最后不理睬我。正是因为我爱她,所以才对她严格要求,爱之深责之切啊。孩子怎么就是不明白我的一片苦心!”
我对这位妈妈说:
“作为妈妈,你确实应该指出孩子的不足并规劝她改善,但千万记住,最多提醒和规劝三次,否则就有唠叨和烦人的嫌疑,而且也会令孩子感到愤怒和愧疚:妈妈总是揪着我的缺点不放,太讨厌了!不过她也是为我好,我是不是太不知好歹了?孩子的精力都耗在这样的纠结中,无法静下来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不足,甚至为了反抗妈妈的强制要求,反而越来越不愿改变。
其实孩子很多需要父母纠正的错误,并不是原则性的重要问题,只是孩子的小缺点而已,如果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大可不必过度地指责,也不要以爱之深责之切来掩盖父母强烈的控制欲(一定要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期望和理想)。
太多的指责对改善缺点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令孩子越来越对父母疏远。”
其实任何亲密关系都符合这条规则。夫妻一方如果总是以爱之深责之切的名义不断指责对方的不足和缺点,直到达到自己的期望为止,结果必然以冲突和矛盾收场,甚至亲密关系被彻底毁掉。因为没有人喜欢被不断要求和纠正,不断按照他人的意愿行事,所以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反抗,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
著名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有一次和孙子一起吃饭时,发现孩子只吃肉不吃蔬菜,就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不吃蔬菜身体会因为缺乏维生素而出问题。孩子没有听,他就不说了。
过了两个月后,孩子嘴唇上起了几个泡,非常痛苦,梁漱溟于是再一次对孩子说,不吃蔬菜就会缺乏维生素,容易上火。孩子这次听进去了,以后就不再只吃肉不吃蔬菜了。
梁漱溟并没有不断指出孙子的小缺点直到他改正为止,而是善意提醒一次,孙子是否听取并不计较,如果以后这个小缺点并没有对孩子有影响,那最好,如果有影响,孩子自然会想起爷爷的话,会自觉改善。
很多情况下,孩子只有因为自身的缺点遭遇不顺或挫折,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改善。
所以说,父母最多提醒和指出孩子的不足三次,千万不要喋喋不休地严厉指责,期待孩子在你的指责下改善缺点。这种可能微乎其微,即使孩子表面上达成了父母的期望,但他的骨子里还是没有真正改变,而且他的心也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父母于是就会声嘶力竭地申讨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我这么爱你,你却这么不知好歹,不知感恩!我怎么这么失败!
爱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即:爱自己,爱他人。爱是以尊重和接纳为前提的,即: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选择,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试图去改变他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活方式,没有必要按照某个标准去改变,除非这种生活方式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或违法。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有缺点和不足,没必要执着于改善,如果都能改善,那么世界上到处都是完美的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缺点和不足必然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只有接纳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明智之举。
后来这位妈妈不再指责女儿的晚睡晚起,母女关系缓和了很多。她和女儿的沟通中得知,女儿之所以每到休息日就晚睡晚起,是因为平时沉重的课业压力令她睡眠缺乏,到了休息日只是想补觉,和不良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妈妈理解了女儿后,彻底释然了,再也不纠结了,亲子关系也得到了彻底的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