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善败者,终必胜”,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战争中,没有至始至终的常胜将军与常败将军,有的只是虚心学习,接受教训,总结经验的勇者。都知道,中国有诸多战功赫赫的名将,但是,这些名将大多不是一战成名的,他们也有过失败,也有过不为人知的一面。

那么,作为一国之君,面对失败时,他们又是怎么对待的呢?

在历史上,诸国纷争的局面真是不少,但是,其中最为有名、最为精彩的,当属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接下来,我们便从一个非常小的点切入,管中窥豹亦是别有一番风味。

不怕失败的古人例子(我们应该怎么做)(1)

这里要说的就是秦穆公嬴任好,他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君,在《史记》中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而我们接下来探讨的便是,这位秦穆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凭借着什么在众多君主之中,让自己的名字得以被铭记,让自己的事迹得以被宣扬的呢?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没有听取百里奚和蹇叔的话,意气行事,劳师远袭,而且,最终走漏军情,被早有准备的晋军大败于肴,使得整支军队无一人逃脱。除此之外,更致命的是,三位执行军令的将领都被活捉了。其中,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是蹇叔的儿子。

蹇叔在知晓前方战况之后,以为自己的儿子必死无疑,只能无奈在家痛哭。所幸,当时的晋文公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后,就为这三位将领向晋太子请求:“秦穆公怨恨这三个人到了极点,希望您能遣三人回去,好让我家秦穆公得以痛快地处决他们。”

不怕失败的古人例子(我们应该怎么做)(2)

晋太子愿意做这个顺水人情,于是,便同意了,只不过,事实上这三人回去时,遇到的情况和文嬴说的恰恰相反。

秦穆公身穿素服远至郊区设宴等待,见到这三位囚将后,更是流着泪悔恨道:“都怪我意气用事,没能听百里奚和蹇叔的劝告,不仅让他二人日夜担心,还让你们受了这样的侮辱。你们本就没有罪过,姑且尽心尽力洗刷国耻争取各位的清白,万万不可懈怠啊!”

之后,秦穆公更是恢复了三人的职务,优待他们。

一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三年后,秦军早已从往日的低迷中恢复了过来,三位大将的武艺和谋略也得到了精进。秦穆公觉得时机成熟了决心一雪前耻,于是,在得到蹇叔等人的支持后,立刻派孟明视等一众将领前去攻打晋国。这次,众将士们破釜沉舟,渡河焚船,奋勇杀敌,大败晋军,一雪前耻。

然而,秦穆公在获胜之后,想的却不是庆功,而是反思三年前的决策失误,更是以《秦誓》悼念阵亡的将士,为自己的错误而自责。

公曰:

“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 ...”

不怕失败的古人例子(我们应该怎么做)(3)

这其中,有一段让人感慨万分:“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入流,是为难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这段话大意是说:“前人曾说过,人如果常常随心所欲,就会容易犯错。责备别人并不难,但是,被别人责备却不恼怒反而从善如流,这才是最困难的事!而我,日夜担忧的不过是岁月流逝永不可追。”自我批评是一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真正去实践时才会发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首先,当事人必须有切肤之痛,秦穆公所接受的是数以万计的将士埋骨崤山,这对于当时的秦国而言,可谓是沉重的打击;

其次,他要克服所谓的面子,秦穆公是主,蹇叔他们是臣,一旦他要承认自己的决策失误,那便是要向臣子低头。历史上,太多的人因为抹不开面子,又无台阶可下,愣是直往悬崖边冲去;

最后,还需要摆脱君王的自大与偏见,古往今来,能承认自身错误的君主是少之又少,当朝者往往喜欢在大臣以及百姓面前,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比正确的伟人形象,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找替罪羊,总是喜欢标榜自己。可是,这世上并不会有不犯错的圣人,只是会有一些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的君子,而更多的,则是一些文过饰非的小人而已。

不怕失败的古人例子(我们应该怎么做)(4)

秦穆公的闪光点所在,便是他能够鼓足勇气,在公开场合撕开了那层君主的“面子”。

想象一下,当时的秦穆公,身着白衣,面容冷峻,翘首等待着归来的囚将。郊野的风鼓动起他的衣袖,却无法吹乱他眼中坚定的眼神,这亦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风流。

在秦朝的历史上,秦穆公无疑是一位政绩卓越的君主,“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尽管如此,他还是对自己错误所造成的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总结,这样才有了后来那一场战争的胜利。只不过,谁还会知晓他当初失败之时,素服郊迎三位囚将之时,那痛苦的内心世界呢?

人们总是只记得胜利时的荣光,却不会在乎得到这个胜利果实之前,经历的多少次失败。在这里,那句“失败乃成功之母”,可以完完全全的相信。不过,最为重要的是:“失败之后勇于接受,勇于反思,勇于总结”,这样方可不负过往的失败,方可迎接胜利的曙光。

参考资料: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左传·文公三年》、《太史公自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