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向胜利冲刺(从高原向高峰的胜利冲刺)(1)

木子青

10月21日,由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和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电视剧《外交风云》创作研评会”在北京召开。与70周年大阅兵、《我和我的祖国》一同被《人民日报》誉为国庆献礼三大件之一的史诗电视连续剧《外交风云》,在跨越国庆时间段成功首播之后,引发的热度仍在持续升温。笔者釆访了该剧总监制周石星,了解到更多《外交风云》的“幕后风云”。

全景式勾勒外交风云史

《外交风云》以新中国即将诞生、在刚刚解放的沈阳第一次遇到外交事务为起点,以1976年毛泽东主席第二次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为终点,展现了新中国外交在曲折中向上发展的艰苦而辉煌的历程。总编剧马继红、总导演宋业明和总制片人高军,这个合作过“高峰”剧作《彭德怀元帅》的组合,再度联手。

《外交风云》定位于以全景式、群像式的叙事方式描绘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史。时间跨度从1948年到1976年。炮击“紫石英号”、中苏建交、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握手、中日建交……把近30个重大历史事件贯穿于一部作品里,带领观众去“真实体验外交场”,几乎涵盖了冷战时期全世界的风云人物,不仅有以毛泽东、周恩来、斯大林、赫鲁晓夫、尼克松等为代表的国家领袖,也有以乔冠华、黄镇、基辛格等为代表的高层外交精英,还虚构了凌家姐妹作为新中国优秀外交官的典型代表和集体缩影,以基层外交人员的视角还原历史事件,令那些看似遥远的外交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台前幕后初心可鉴

时间回到2017年9月7日,编剧马继红在全国电视剧工作座谈会上介绍《彭德怀元帅》的成功创作经验时,提到正在创作新中国外交题材的电视剧本,并得到了外交部的支持。听到这个信息,当时与会者中,来自湖南的周石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周石星一直想做一部真正意义上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影视作品,而从时间节点来看,这时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到3年,刚好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生产周期,而建国、建党、建军等重大题材都已有人捷足先登,要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具有史诗属性而又从未有人涉足的影视题材,是不错的选题。一散会,周石星就迫不及待地冲到以前从未谋面的马继红面前。他以“拍摄以毛主席为第一主角的戏没有湖南人的参与怎么行”为由,反复向马继红讲述他对这一题材的重视和理解,终于感动了马继红,最早加入到项目中。在因重大不可抗力无法履行合同时,他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变现了家中所有可以即时变现的房产,并得到一位企业家帮助,个人出资履行了合同。

回顾《外交风云》创作、生产和播出过程,周石星由衷地说,是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部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影视作品。他认为,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外交风云》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尽管期间有不少不足为人道的甘苦,但他无怨无悔,深感自豪。

主旋律作品的春天来了

在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周石星认为,《外交风云》的成功恰恰体现了以上“四个坚持”的重要指导意义。

《外交风云》艰难曲折的创作历程说明,新时代的影视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不是用高分贝的空谈说话,而是用高品质的作品说话;《外交风云》受到各年龄段、各阶层观众的一致追捧说明,不是年轻观众不需要、不欢迎主旋律、正能量影视作品,而是适应他们审美观念和精神需求的主旋律、正能量影视作品不够多。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和方法永远不会过时。活生生的历史事件,活生生的时代生活,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戏剧。主旋律、正能量影视作品不是为了给领导看、给上级看,而是为了给观众看,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必须保证足够的投入。《外交风云》剧组在烟台租了四个5000平方米的大棚,完成了巨大规模场景搭建——有中南海毛主席菊香书屋、游泳池居所,周总理的西花厅和怀仁堂、颐年堂等,还搭建了美国白宫、苏联克里姆林宫以及联合国万国宫和联大会议厅,就连毛主席的专列、美国总统的专机、周总理的专机,都是在棚中搭建完成。正是这些“神还原”场景,夯实了《外交风云》的架构。

《外交风云》的成功说明,只要影视工作者与历史共情,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心,与祖国同行,从大局大势着眼,从一字一帧着手,就一定可以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影视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