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诗里面说到“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古代形容科举制度的一首诗,在当时那个年代,穷书生想要翻身、普通人想要翻身,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参加科举了——同样的题目、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批改标准,这比起当时绝大多数其他的人才选拔制度都要公平的多。

高考数学为什么有超难度题(高考史上超难数学题)(1)

现在普遍地认为,科举制是产生于隋朝的,在隋文帝时期有了雏形,到了隋炀帝时期则被发扬光大:大业三年(607年) , 隋炀帝定十科举人 , 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不管隋炀帝是昏君还是明君,他主持发展起来的科举制确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一大创举,也是对平民阶层的最大利好。

科举制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于世界。即便是今天世界各国的科举制度,绝大部分框架都是在科举制的框架之内展开的,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本质上也是一种科举制度——只是曾经考的是四书五经、治国理政,如今考的则是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罢了。在我们高考制度创立之后,又一次史上最难数学题,全国平均分26分,老院士看了摇头:超纲了。

高考数学为什么有超难度题(高考史上超难数学题)(2)

高考的雏形早在清朝就实施了。1898年开始的戊戌变法,本质上是一群书生的理想化改革,绝大部分改革制度最终都被废弃,但是有一条却被坚持了下来:废除科举制。既然没了科举制,那么 就必须使用新的人才选拔制度,那时候都是向外国学习,所以外国人的高考制度就被中国人引进了。

加上当时东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的有识之士也开始学习西方兴办大学,到了1936年的时候,我国当时的大学都有 100多所大学,这也给高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性。不过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国家多处在动荡之中,军阀混战,所以很难进行全国统一的命题,绝大部分高考题目是各个大学根据自己的要求命制题目——这样的公平性肯定是要差很多的。

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有很多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于偏科生进行破例录取——这当然也是对于人才的一种保护,不过也会造成潜在的不公平。因此,从19年开始,我国就实施了全国统一的命题机制,最起码省内是统一的。这样统一的命题机制当然大大地增加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不过也给命题带来了困难。

高考数学为什么有超难度题(高考史上超难数学题)(3)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是很大的,明朝的时候还因为南榜和北榜的事情闹过大事情——大概意思就是北方人总是考不上,南方人总是考得上,搞得朱元璋也很头疼,最终分了南榜和北榜。而此时中国对于高考制度的运行还是初级阶段,在命题难度上的把控就很不容易。

考虑到当时国家各方各面都缺乏人才的情况,当时的命题总体上是偏容易的,尽量让更多的人才被选拔上去,可是这也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分数的区分度不高。尖子生因为粗心只能拿到90多分,一般学生仔仔细细地做,也是90多分,最终都进了大学,导致大学的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考虑到这个问题,命题组决定慢慢地增高高考题目的难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考出了我国高考史上最难的高考题——1984年高考。在这之前高考还曾经因为原因停止过一段时间,此时大家增加难度都没有什么具体的对比数据,因此一下子把难度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步——试卷如下:

高考数学为什么有超难度题(高考史上超难数学题)(4)

可能现在大家觉得,这题目也不是特别的难,但是我们是经受了疯狂补课的一代,而且还有机会不断地练习《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但是当时的学生唯一的复习资料就是一本教材,而他们当中还有很大的时间都花在了做劳动上面——这种情况下做这样的题目就很困难了。当年的高考平均分仅仅只有26分。

平均分可能大家还看不出来问题,我们再看看分数的层次分布,当时教育学家专门调查了安徽省的部分考生,进行了统计归类。发现当时90%的学生分数都在50分以下,40%的学生分数连30分都达不到。这其中平均分26分,可能还是每个省的那种书香门第或者教授子弟的特高分给拉起来的。

高考数学为什么有超难度题(高考史上超难数学题)(5)

经历了这样一次的高考难度的“翻车事件”,让我们后来的教授命制考题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标准。虽然现在我们的考题也会比有的年份难一些,有的年份容易一些,但是绝大多数考题都还是在我们的掌控之内的,各省的平均分也从来没有像1984年那样达到了惊人的分的。

这真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