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猪旺财(猪拱福门话亥猪)(1)

生肖猪剪纸

亥猪旺财(猪拱福门话亥猪)(2)

年画《猪拱福门》

2019年是农历己亥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猪年。

猪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十二,与十二地支配属亥,所以又有亥猪之说。作为最早被人类驯服的牲畜,猪一直是老实憨厚和财富福气的象征,肥猪拱门是中国乡村家道兴旺的标志,民间历来有“猪拱福门”“猪拱财门”“瑞猪福臻”和“猪进门,百福到”等吉祥用语,在老百姓心里,猪是传递福气的使者,是吉祥的象征。

猪是人类的忠实伙伴

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话:“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这段话说明猪与马牛羊鸡犬一样,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也是人们最忠实的伙伴。

在甲骨文中,家的写法是人字形屋顶下一个豕字,豕是猪的意思,从原始社会到现代,人们总是将猪养在自己家里,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家。这是人与猪的历史渊源和生活状态,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居无豕,不成家”。

大约在一万年以前,过着渔猎生活的原始人用陷阱、围栏、弓箭等方式捕捉野猪。当这些野猪吃不完,或者捕到怀崽的野猪时,他们就会暂时将它们养起来,留作以后食用。后来他们便开始有意识地驯养野猪。野猪大多为黑褐色,牙齿极为发达,雄野猪的犬齿呈巨牙状,在上颌两侧向外上方生长,称为獠牙。野猪性情凶暴,常在夜间出来掘食农作物,有时还袭击家畜和人类。这些性情暴躁的野猪,经过一代代进化,逐渐变成了今天人们饲养的家猪——当然,其间经历了漫长岁月,人们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人类养猪的历史究竟有多久?考古成果告诉了我们答案。陕西半坡村出土文物证明,我们的老祖宗养猪至少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造型生动的陶猪,距今大约有7000年左右,这些陶猪腹部下垂,前躯和后躯比例几乎相等,与今天的家猪形体特征基本相似,说明当时对野猪的驯化已具雏形。

中国家猪起源有两大类型,一是华南野猪,分布于两广和福建等地,耳朵小而直立;二是华北野猪,主要分布在华北各地和安徽、四川一带,耳朵大而下垂。这两种野猪的体型、毛色以及繁殖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经过长时间的进化、繁衍,它们分化成100多个品种,主要有民猪、淮猪、八眉猪、滇南小耳猪、福建槐猪、两广小花猪、北京花猪、金华猪、湖南宁乡猪、太湖猪、内江猪、荣昌猪、乌金猪、藏猪、长白猪、三江白猪等等。

猪对人类进化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的先祖长期以素食为主,植物食品中虽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盐类和有机酸,但蛋白质含量却很低。考古研究证明,古猿之所以最终进化为人,并在体力和智力上出现突飞猛进的变化,与食物中猪肉的增加有极大关联。

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里的猪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诗歌、小说、散文中,猪常被视为有灵性的动物,历朝历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猪最有名的首推吴承恩的《西游记》。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着力刻画了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出天界,到人间投猪胎,长成猪脸人身的怪模样。猪八戒首次出场是在《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一回,观音菩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在一座山前遇到猪八戒,只见他“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观音探知猪八戒来历后,安排他在此等候取经人,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唐僧取经路过云栈洞,看见猪八戒在高老庄抢占民女,于是派大徒弟孙悟空将其降服。猪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帮手,一路降妖服怪,保护三藏西天取经。猪八戒性格温和,对师父忠心耿耿,最后终于修成正果,被西天佛祖封为净坛使者。小说中的猪八戒狡黠而不狡诈,贪小利而不忘大义,虽然也有胆小、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和贪图女色的毛病,但总的来说充满了乐观精神,深受广大读者的同情和喜爱。

猪八戒这个形象最初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唐代笔记《玄怪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姓郭的落第书生夜行回家,途中住宿,听见有一女子哭泣。原来此处有一个乌将军,每年都要强娶一个民女,当地老百姓必须将最漂亮的少女嫁给他,这个女子的父亲贪图钱财,将她嫁给乌将军。郭书生决定为民除害,他在乌将军吃饭时,用利刃切其手腕,发现竟然是个猪蹄,乌将军原来是个野猪精。书生带领众人循着血迹找到猪精,为乡民除去一害。

在《西游记》成书前,民间就有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话本、戏剧和神怪传奇小说,比较有名的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蟠桃会》《唐三藏西天取经》和《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猪八戒形象的直接来源则是元杂剧《西游记》,据该剧描述,猪八戒原为黑风大王,他将民女裴海棠摄入黑风洞,唐僧一行路过此地,孙行者制服黑猪精,救出裴海棠,黑风大王后随唐僧西天取经,法名猪八戒。

邮票里的福猪

猪一向被看作是福气的象征,在猪年来临之际,与猪有关的邮票也成为收藏者的最爱。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枚与猪有关的邮票是1959年发行的《人民公社》特种邮票,其中有一位扛着稻子的女社员,她的身后就是一群正在吃食的猪。第二年,又发行了《养猪》邮票5枚,名字分别是《繁殖》《防疫》《肥猪满圈》《猪食堂》和《肥猪仓满》。当时全国上下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所以这套邮票无论构图还是文字,都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真正从艺术角度设计生肖猪邮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韩美林设计了一套《葵亥年》特种邮票,这套邮票只有1枚,画面上是一只噘嘴、昂头、翘尾、身绘寿桃的小花猪,憨态可掬,极富民间色彩。1995年发行的《乙亥年》邮票有一枚叫《肥猪拱门》,画面上是一只关中枕头猪。枕头猪用黑布缝制,并用鲜艳的丝线绣出红鼻头、绿眉毛和精美花纹,加上两只能活动的扇风耳和白线扎成的小尾巴,整个画面栩栩如生,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未来的期盼。2007年初发行了《丁亥年》猪年邮票,图中5只猪宝宝寓意传统文化中的“五福临门”“五子登科”和“五谷丰登”,其中,猪妈妈的头巾采用中国传统的蓝色印花布,背上搭肩图案也都是中国传统因素,表达了生肖文化特有的吉祥、祝福等美好愿望。

不仅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发行别具一格的生肖猪邮票。1995年,韩国发行的猪年邮票是一对猪夫妻,猪爸爸负重,猪妈妈提篮在雪地中行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波利尼西亚(大溪地)的猪年邮票也是一对亲昵的猪夫妇,右上部印有“爱,大溪地猪年”的字样,极富生活情趣。

生肖邮票已成为现代社会纪念生肖、庆祝新年的主要形式。

美味佳肴里的猪

猪的全身都是宝,其中猪肉做菜时应用最广,可以做出品种繁多、色香味美的佳肴,堪称各种食材之首。

猪是古人祭祀用的三牲之一,宋朝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描绘了祭祀的场景:“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在古代饮食习俗中,什么人吃什么东西都有严格规定,如《国语》中这样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可见当时老百姓连吃肉的资格都没有。

到了宋代,猪肉的吃法逐渐丰富起来,大才子苏东坡发明了一道名吃东坡肉,流传至今。苏轼还曾戏作《食猪肉诗》,介绍了东坡肉的具体做法:“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吃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明清时期,猪肉已进入皇家食谱,《明宫史》记载的皇家过年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肉包子等。清朝民国时,猪肉成了汉族百姓主要肉食,做法也发展到极致,以猪头为例,当时文人笔记中就有十几种烹制方法,包括煨、蒸、烧、煮、烤、焖、醉、烂等等,令人叹为观止。台湾美食家唐鲁孙出身满洲贵族,自称“馋人”,写了许多关于美食的文字,他在《冰糖煨猪头》中说,猪头最好选周岁的幼猪,洗刷干净后用大火猛煮,水滚后用冷水清洗换水再煮,如此六七次;然后将猪头拆骨放入砂钵中,钵底铺上干贝、淡菜、豌豆苗和冬笋,另加桂皮、八角、生姜、葱段、绍兴酒,盖严文火慢煮;最后开盖将冰糖屑洒在肉皮上,再煨一小时即可出锅上桌。关于这道菜的妙处,唐鲁孙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此刻猪皮明如殷红琥珀,筷子一拨已嫩如豆腐,其肉酥而不腻,其皮烂而不糜,盖肉中油脂已从历次换水时出脱矣。”

正如俗语所言:“百菜不如白菜美,诸肉还是猪肉香。”(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