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考级楷书写张玄墓志可以吗(书法创作要紧贴生活)(1)

书法考级楷书写张玄墓志可以吗(书法创作要紧贴生活)(2)

被誉为“中华楷书第一人”的著名书法家张瑞龄,年近古稀仍笔耕不辍。“艺术当为时代服务”一直以来被他视为创作箴言。他通过自己的笔墨弘扬社会正气,讴歌时代发展。近日,张瑞龄又把在APEC会议上所引用的白居易两句诗词用书法创作出来,他表示:“艺术家要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发展,用艺术为社会服务。”

张瑞龄6岁习书法,20岁起专攻楷书,几十年如一日徜徉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历经岁月沧桑仍矢志不渝。他习汉临魏,追唐研宋,汲古而不泥古,博众家之长,舍传统之短,终成一派。他那被称为“折钗股”的书法艺术线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张氏”楷书,大、中、小皆宜,并紧随时代,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弘扬时代正气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瑞龄介绍,与楷书结缘源于一次偶遇,“当时有个小伙伴的爷爷是清代秀才,已80高龄,去他家玩时,常见老爷爷戴着老花镜在写小楷,写得很美。从那时起,隽秀大方的楷书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20多岁起,张瑞龄开始专攻楷书。经过多年研习,他的书体在继承颜真卿的雄强与朴厚、欧阳询的严谨与气度、褚遂良的用笔与变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对于书法的学习,张瑞龄认为首先要通过字帖读懂古人。“学习书法,临帖和读帖很重要,刚开始时,要吃透碑帖。但是并不是不分良莠全盘吸收,要取其长处,避其短处。比如我现在看帖,除了领会古人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挑错,挑出其书法艺术的弊端,引以为戒。当然,需要你的水平到了一定高度。你的水平达不到一定高度,看不懂人家的妙处,自己的水平渐渐提高了,才能悟出别人之高。”

扎实的书法修养使得张瑞龄的作品既有楷书的严谨,又有行书的潇洒飘逸,其书写特点是楷书快写,一笔下去,不做任何雕琢。他认为快写字迹才会灵动飘逸,充满激情。他的字能小能大:大如斗,充满了灵秀隽逸;小如蝇头,刚正大方。这一切,是他天赋加勤奋的结晶。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书法艺术同样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自出机杼。 张瑞龄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仍保持书法创作的激情。在谈到如何看待书法创新和坚持传统的问题时,张瑞龄表示,所谓的书法创新是继承在传统文化之后的创新,不是说“一上来就随便创作”。书法跟电子产品不同,学习书法必须一步一步来,从孩提时代学素描开始,凡是创新没有学习传统的,都是对书法的一种亵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有新变化,他认为才是真正的创新。

凭借这种执著的追求,张瑞龄不断吸收魏晋人小楷、南北朝碑版以及时代的审美元素,有意识地融入了自己独创的技法,由注重结体转向注重笔法的多变;由顺锋用笔转向藏露并用;由秀美而趋向雄强;由清秀而变厚重,逐渐形成独具个性的楷书。张瑞龄的作品既平易近人、雅俗共赏,又具艺术内涵和实用价值。

北京商报记者 宋永春/文 张笑嫣/摄

张瑞龄

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开平镇,当代著名书法家、教授、研究员。他小楷、中楷、大楷、行楷皆擅,其作品被誉为“中华第一楷书”,还有“三代领导人,一代书法家”的美称。出版有线装本《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华夏正气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20多种书法字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