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国内真的失传过吗(尺八的前世今生)(1)

尺八曾经在大唐风靡一时,可是宋之后却渐渐式微。传到日本之后,它几乎成为代表日本的乐器。

电视剧《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就运用了尺八做背景音乐。尺八神秘辽远、苍凉又绵长的中国古音,终于在这个时代回归。如今,学习吹奏这门古老乐器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一千多年的延续与发展中,尺八曾经融入了日本人的血液,可是它奏响的每一个音,始终都携带着古老的大唐之音,这特殊的音符,总能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尺八发出的唐音

打动无数短游日本的中国人

民国诗人苏曼殊,他的亲生母亲是日本人,养母是他的姨母,也是日本人,所以成年后,苏曼殊几度往返日本寻母,在日本生活了很长时间。他在日本经常听到尺八的曲子,想起家乡,于是写了一首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1935年,诗人卞之琳客居日本,和苏曼殊一样,他偶然听到了尺八声,很快被那种来自唐代的苍凉声音吸引,在这种特殊的音乐声中,他忽然就想起了故乡,思绪翻涌,难以平静,于是当晚就写下了一首诗《尺八》:

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尺八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经过了千年的时光,尺八响彻的始终是古老中国的声音,异乡游子在一曲尺八中,往往能想起故乡,思乡落泪。

尺八在日本是常见的乐器,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与传承,尺八的音乐,已经融入日本人的血液,又由日本传遍世界。

当日本将尺八发展成了几大派系时,中国大地却再也听不到它的声音。来自中国的尺八,如远行的游子一般,飘摇在世界各地,遥望故乡。

1999年,日本“尺八溯源团”来杭州寻根认祖,随团的尺八演奏家神崎宪,受到这次活动的触动,随后奔走在中国多个城市,免费教授尺八,希望这个古老乐器回归故乡。于是有有缘人再次接触到了尺八,这件从中国走出去的乐器,在日本源远流长,又在日本的寻根之旅中,回到中国。

在无物不入诗词的唐代

诗人们怎么将尺八遗忘了?

西湖边上的护国仁王禅寺被称为“尺八祖庭”,是尺八的发源地。后来护国仁王禅寺拆除,便只留下了一个遗址。遗址处,有一根巨大的铜做的仿竹,斜穿过重有十吨的石块,铜竹一端撑地,一端自立,巨石上刻有“护国仁王禅寺”。

石碑上刻了一段文字,说明尺八的历史与传承:据考证,尺八起源于东汉,盛于唐宋,唐时由中国传入日本,不久在日本失传。南宋时,日本名僧心地觉心专程到杭州护国仁王寺拜高僧无门慧开习禅,并学会吹奏尺八技艺。回国后创建兴国寺,传授尺八,在日本古代禅宗中称“法灯派”。

尺八的起源地护国仁王禅寺在岁月中彻底消失了,但幸好留下了一块石碑,让后世得以一窥千年的时光中,尺八的起始与归程。

《新唐书·吕才传》记载:“贞观(627—649年)时,祖孝孙增损乐律,与音家王长通、白明达更质难,不能决。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

因此,吕才被称为尺八之父。尺八的名称来自于它的尺寸,最早的尺八管长度是一尺八寸,吹口为外切半月形,正面开四个按孔,背面开一个按孔,所以就直接命名为尺八了。

日本遣唐使将这些尺八带回了日本,于是尺八在日本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渐渐成为雅乐、禅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在日本奈良东大寺,至今还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八支唐式尺八。这些尺八制作十分精美,有的甚至通体雕花纹和仕女像,十分精致。

唐代的尺八传入日本,形成流派,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可是唐诗中关于尺八的记述却并不多,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要知道,唐代作诗的盛况下,几乎无物不入诗词,诗人们怎么会将尺八遗忘了呢?

汉代马融在《长笛赋》中写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原本四孔加以一。 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长笛赋》写羌笛的特点,一是羌笛形态是竖吹的,吹孔为切削出来的,再就是两端通洞,不仅中间的竹节要打通,吹口处也通洞,不留“山口”。二是音律,羌笛与尺八几乎是一样的,四孔加一,最早的尺八,也是正面开四个按孔,后面开一个空,也是四孔加一。

后来有人根据马融的《长笛赋》推断,尺八与羌笛十分相像,或许是一种乐器的两种叫法,这就解释得通了。唐诗中关于羌笛的诗句比比皆是,大都是描述别离,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孟浩然)、“想闻羌笛处,泪尽关山曲”(刘长卿)。羌笛在近代已经失传,那么唐代或者唐代之前的羌笛是什么样的呢?想必其音色也是苍凉辽远,与尺八是接近的。而箫等竹器,吹口却都是挖出来的,与之完全不同。

一支值千金

注定了尺八无法普及

尺八的音色空灵辽阔,音域纤长灵动,有禅音,音符起落间,仿佛微风吹动寺庙廊檐下的铜铃,非常适合表现恬淡悠远禅意的意境。

尺八也可出凄厉之音,其哀婉程度,如泣如诉,搅动人的思绪。也有人认为这是尺八在中国古代没有传下去的原因,中国人更喜欢听喜悦之音,喜欢祥瑞,对哀婉的音符避而远之,认为不吉利,就渐渐将尺八淘汰了。

宋代还偶有尺八的记录,宋词在当时是唱和之作,琴笛箫管伴奏很正常。但浩浩的宋词中,却只充斥着寥寥无几的关于尺八的句子,没有惊艳优质之作,可见尺八在宋虽然没有断代,却已经很小众。

有个叫葛胜仲的宋代词人在一阕《水调歌头》中提到了尺八:下濑惊船驶,挥尘恐尊空。谁吹尺八寥亮,嚼徵更含宫。坐爱金波潋滟,影落蒲萄涨绿,夜漏尽移铜。回棹携红袖,一水带香浓。

宋代之后,同样作为管乐器的箫和笛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箫声辽远,笛声清越,尺八式微,终于隐入历史的烟尘中。到了明清时代,尺八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完全销声匿迹。

尺八消失,或许跟它的音色凄厉有关,也或许是因为历史上异族几度统治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尺八很昂贵,制作工艺也很繁琐,它以竹根制成,每一个尺八都独一无二,需要根据吹奏者的身形、气息等特点定制而成,完成之后,还要经过细细调试,多次打磨。所以尺八的价格常常一支值千金,如此昂贵,让喜爱尺八的平民百姓望而却步,注定无法普及。

总之,尺八在盛唐辉煌一时之后,在宋代偶尔出现,然后就在我们的历史中渐渐消失了。可是在日本,尺八一直在传承,自唐代之后,日本尺八产生了三大流派,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几乎成为日本的标志性乐器。

经过了千年的时光,尺八几度流转,终于又在中国大地上奏响辽远之音。

观古今之须臾,抚沧海于一瞬。尺八的流落与回归的漫长时光中,人如尘埃,但音律不绝,故土永恒。

文/月满天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