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山东省戏剧红梅大赛一等奖后,张继年马不停蹄地回到临朐县五井镇上坪村,他在该村挂职第一书记,还负责“一年一村一场戏”五井镇的演出活动,忙前忙后,甚至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最近的一些演出活动都没顾得上参加。

豫剧板胡冯勇司鼓演奏(他们挚爱着戏曲)(1)

  张继年准备演出中。

戏校初学打鼓

一年多才打响

  张继年是五井人,1968年出生在临朐下五井西村。16岁时,跟着在临朐吕剧团工作的姥爷李光法学习打击乐,1985年,李光法在山东省戏曲学校(今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进修吕剧,偶然得知该校吕剧科要招生,于是把招生消息告诉张继年,因吕剧科当时并非年年招人,这一消息对张继年而言非常难得,他决定报考。

  1985年3月,考试在淄博进行,张继年因有一定基础,顺利考中。入校后,他从“三块铜”(大锣、小锣、铙钹)重新学起,一年之后开始上鼓课。

  板鼓,又名班鼓、单皮。《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在戏曲乐队的指挥体系中,司鼓是总指挥,不但要指挥“三块铜”,还要指挥其他乐器,所以不仅基本功扎实,更要熟悉各件乐器的常识,用他的话说就是“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板鼓只有中间鼓心部分响,张继年用的2寸鼓(鼓心直径6厘米),初学打鼓,总也打不响,还要练手腕,他内心十分着急,更加拼命地练功。宿舍距离琴房较远,他和另一名同学晚上悄悄地跑到琴房偷着练习,不会影响其他人休息,没日没夜地练了一年多,终于能打响了。

  学习打鼓的日子枯燥无味,没有旋律,不出效果,班里只有张继年等四人学鼓,郭老师紧盯着他们,他也渐渐入门,从此鼓伴人生。

豫剧板胡冯勇司鼓演奏(他们挚爱着戏曲)(2)

  张继年在工作中。

走进人民大会堂演出

跑回母校练习打真鼓

  1990年毕业后,张继年被分配到临朐县戏曲艺术辅导站,第一次登台打戏是去李子行村。村里起集,请戏曲艺术辅导站去演戏,张继年打吕剧《娶婆婆》,那时吕剧在农村很受欢迎,看到集上有演出,观众围了一圈又一圈,张继年一看这阵仗,内心十分紧张,生怕出错。好在台下的功夫扎实,台上演出圆满。

  1991年,张继年到了县文化馆(今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以打吕剧为主,一年打多少场,他早已记不清。2000年,张继年参加演出的吕剧《借媳妇》,获全国群星艺术奖金奖,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同年,临朐县以九山镇牛寨村修路为题材,创作了吕剧《山路弯弯》,张继年担任司鼓,他创作该戏打击乐锣鼓经,设计锣鼓点,随着一次次排练,他不断改进,演出最终获市、省一等奖。“传统戏的锣鼓点已是定式,新编戏都是新设计,在演出中不断磨合,调整,达到最佳呈现效果。”张继年说。

  张继年担任司鼓,2001年创作排练的吕剧《鱼塘清风》获潍坊市一等奖,2007年创作排练的吕剧《洗脸》获省三等奖……

  每日不摸摸鼓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家中、单位显然不是合适的打鼓地点,张继年只能打哑鼓,练练基本功,但哑鼓毕竟跟真鼓不一样,他为此经常到母校山艺,打真鼓。

首打大戏《淌水崖》

晚上反复听录音

  张继年擅长打吕剧,能打的戏很多,《姊妹易嫁》《小姑贤》《借年》等传统戏熟稔在心,但平时多是打折子戏、段子,最长时打到40多分钟。周姑戏,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是临朐的地方戏,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到县文化馆后,经常要打周姑戏,而他打的第一出大戏正是周姑戏《淌水崖》。那是在2015年,为了艺术地再现、诠释、弘扬淌水崖水库精神,临朐县委决定通过周姑戏来发扬淌水崖水库精神,任务落到了县文化馆身上。当年9月完成剧本创作,冯奎业、吴超凡、黄少民担任音乐设计。

  拿到本子时,张继年一下子头大了,压力巨大,这出周姑戏时长近2个小时,自己从来没打过这么长的戏,新编戏新谱子,自己不熟悉。白天排练时他录音,晚上反复听,脑子里一遍遍“放电影”。鼓师最重要的是心中有“尺寸”,演员哪一段怎么走,如何转,用什么鼓套子……直至完全入睡。第二天醒来,依旧在思考。

  这是一台群戏,40多人参演,他得记住每个人的演出情节。排练一个多月后,2016年2月29日,《淌水崖》在九山镇文化广场进行了首场演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淌水崖水库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位观众。对于这场首演,张继年的感觉反倒淡定了许多,“平时练习得多,该背的都背过了。”张继年虽然带着谱子,但实际上没看,他已经完全入戏,进到剧情中,与剧中人融为一体。

豫剧板胡冯勇司鼓演奏(他们挚爱着戏曲)(3)

  张继年(中)在第九届山东省戏剧红梅大赛比赛中。

卡着年龄报名参赛

练鼓震烂手获个奖

  张继年集体奖获奖无数,个人奖还没拿过。山东省戏剧红梅大赛年龄限制在55岁,起初,他没有在意,也没想着个人再拿什么奖。2022年组织报名时,他正好55岁,青岛的同学张勇鼓动他:“报名试试吧,错过这次就没有下次了。”张继年被说动了,他也想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水平,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

  在临朐县找不到合适的配乐怎么办?他找到母校的老师孙桂波,从山艺大三、大四学生中挑选了8个小伙子,给他配“三块铜”、堂鼓、大鼓、锁呐等。他和8个学弟反复练习,前后准备了一年多,录像、报送。

  今年3月参加了在东营举办的吕剧专场,参赛作品是孙桂波老师为他设计的鼓套子《走马锣鼓》,包括京剧曲牌、领奏、独奏、合奏,时长7分33秒。为了这次比赛,他天天拼命练功,三天打烂手,“是震烂的”。他说,没办法,回到临朐休整半个月,再到济南练,老师、同事不断鼓励他,最终坚持下来。比赛那天,对他而言反倒风轻云淡没有波澜,最终获得一等奖。

  一鼓一人一辈子,从16岁到56岁,张继年与鼓相伴40载,问他最期待的是什么?他说,他最希望打的还是吕剧,那是发自内心的一份热爱。近几年,他常参加吕剧票友的活动,一来自己过过打吕剧的瘾,二来对票友进行指导,为戏曲传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齐英华/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