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7月5日讯(记者 王玉龙) 昌邑北部,是抗战时期的“渤海走廊”行经之处。在抗日战争中,这一带一度成为连接胶东抗日根据地和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唯一通道,也是胶东通往沂蒙根据地和延安的必经之路,当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同日、伪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保证了这条“红色交通线”的畅通无阻,中共抗日力量也通过这条通道输送了大量的干部、黄金和军用物资,对整个山东抗战事业乃至全国抗战事业的胜利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1)

不久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一批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名单,潍坊市共有8个村上榜,总量居全省第二,其中潍坊所辖昌邑市有卜庄镇西董村、龙池镇北白塔村、龙池镇马渠村、下营镇火道村四个村光荣入选,占了全潍坊市的一半。这四个村庄,都位于昌邑北部“渤海走廊”。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2)

马渠村:昌北“红色堡垒”

马渠村是个拥有三千多人的大村。在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中,位于“渤海走廊”的马渠村是昌北县委驻地。为了保卫县委、保卫家乡,马渠村人民积极参军参政,拥军支前,对敌斗争顽强,民兵威震四方,掩护干部伤员,积极参军参政,被誉为昌北根据地的“红色堡垒村”。

战争年代,马渠村人参政、参军的多,出干部多。抗日战争时期,全县9个区先后25任书记中有10人来自马渠。解放战争时期,马渠村在县、区担任领导干部的达26人。原该村赁铺胡同出过6位区以上干部,被人们称为“书记胡同”。1957年统计,该村在职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达57人,被誉为“革命干部的摇篮”。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3)

党的教育和革命斗争实践,开阔了马渠群众的眼界,拓宽了马渠群众的胸怀。抗日战争时期,全村参军参政的达480余人,出现了许多“一门二英”“一门三英”的光荣人家。

解放战争时期,县区领导考虑到马渠村已经为革命做了太大牺牲,一般不在该村发动参军。但每次有参军的消息,马渠的青年总是积极应征。1946年大参军,上级研究该村最多出一个排,但几百名民兵争相报名,经过反复动员压缩,最后还是去了50人。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4)

1947年冬,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昌北县委动员青年踊跃参军,马渠村一次参军115人,再次轰动了全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有39人为国捐躯,22人负伤致残。到新中国成立时,马渠村烈、军、工属达370余户,占当时总户数的44%。

鲜血肥沃向阳花。近年以来,龙池镇和马渠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打造了红色马渠政德政风教育基地,形成了融党史党性、家风家训、政德政风三位一体的红色龙池基地格局。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5)

红色马渠政德政风教育基地是以马渠村史馆为中心,包括魏惜珍、魏坚毅和陈挺等名人故居、县委宣传部旧址、革命烈士魏汝干和魏振栋等的故居等一系列革命遗迹的还原和展示,通过利用村史馆和还原名人故居等方式,传承红色基因,让后人铭记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为了更加美好的理想去努力奋斗。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6)

北白塔村:烈士祠里践遗志

“这座烈士祠建于1945年2月。当时,全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中共昌潍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一座烈士祠,来纪念在昌邑北部牺牲的革命英烈,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春节刚过,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发动下,周边村庄的工匠自己带着干粮来到工地,建筑所用物料,都是各区、各村无偿捐献的。工匠们加班加点,精益求精,于当年7月份竣工,干了整整5个多月。烈士祠占地近16亩,为东西两院,我们所在的这个东院为四合院结构。”龙池镇北白塔村,昌邑抗战殉国烈士祠管理员魏铁良饱蘸真情的讲解,将瞻仰者的思绪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热血岁月。

这里供奉着391位抗日烈士和136位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的英灵。这些烈士大部分是原昌邑、寿光、潍县人。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穷苦百姓,有的出身于生活无忧的富裕家庭,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7)

“那时,抗战还没有结束,党和人民政府专门为抗日英烈修建烈士祠,尤其是能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在全省、全国都是及其罕见的。因此,2013年被列为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省现存为数不多的建国前建成的抗日烈士祠。”魏铁良介绍。2019年10月,烈士祠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我统计了一下,这些先烈牺牲的时候大都是二十几岁,超过30岁的都不多。一个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倒下了。”每天清晨不到7点,70岁的魏铁良就会来到祠堂,打扫院子,擦拭牌位,给先烈们上香、敬军礼,这包含着魏铁良对先烈们的无限敬重和怀念。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8)

作为烈士祠唯一的工作人员,魏铁良还兼着这里的义务讲解员。龙池是革命老区,烈士祠是昌邑乃至省内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万人前来瞻仰烈士祠,祭拜革命烈士。每每有人来,魏铁良都会把昌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抗战中牺牲的先烈的英勇事迹告诉大家。

“我自己发自内心的想法,我一定要把烈士祠管理好,敬畏好我们的先烈们,让烈士的在天之灵看到,我们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同时也让烈士的亲属看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没有忘记烈士们。同时,也要让人民看到,我们的各级党委、我们的各级政府,对我们烈士的敬畏、尊重!”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9)

火道村:“发射将军”踏上革命路

这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老村庄。

“相传唐王东征高丽,路过这里取火的时候,问村中大娘这是个什么村,大娘说俺这个村没有几户人家,没有村名。唐王说,我借道来取火,给你们起个村名,就叫火道吧,从那时留下个村名叫火道。”下营镇火道村村民王建新说。

家喻户晓的传说在街头巷尾流传,流传着村子久远的历史。从古至今,一辈辈火道人艰辛生活,爱国爱家,创造着属于火道的传奇。而在革命战争年代,火道村是昌北的一块红色热土,从这里走出了“发射将军”李福泽。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10)

李福泽出生于火道村一个富裕家庭,在求学期间,他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毅然参加革命。1937年底,李福泽回到原籍昌邑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鲁东工委先后组织了潍北蔡家栏子村和昌邑瓦城起义,建立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支队第七支队,李福泽是主要领导者和创建者之一。

抗战期间,李福泽转战山东各地,战功卓著,名扬沂蒙。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华中、华南一系列战役。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8年10月,李福泽来到了西北戈壁。在西北戈壁的十六个春秋里,他先后参加组织领导了导弹、核武器、人造卫星、反导武器等十余项堪称中国第一的发射试验任务,为“两弹一星”和国防尖端武器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国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试验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11)

李福泽将军是火道村的荣耀和骄傲。2017年,下营镇在火道村建起了李福泽事迹陈列馆。整个陈列馆占地800平方米,展览陈设以“把一切献给党”为主题展开,设置四个展厅,分别是李福泽将军一生回顾、童年时光回忆、播撒革命火种、传承良好家风。陈列馆以图文介绍、实物展示和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再现了李福泽将军传奇的一生。如今,李福泽事迹陈列馆是昌邑市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数不清的人来到这里追寻英雄足迹,赓续红色基因。

除了“发射将军”李福泽,火道村还涌现出多位革命烈士,其中抗战烈士李福康的事迹让人动容。抗战爆发后,李福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抗日道路。1941年,由于奸细告密,李福康不幸被捕,凶狠的敌人对他施以酷刑,逼他泄漏党的机密。面对酷刑,李福康不仅只字未供,反而痛斥敌人,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12)

走过岁月烟云,火道村承继悠久历史,沐浴红色文化,昂首阔步一路向前。现在的火道村,村居规划齐整的,村路宽敞整洁,街头小景随处可见,村庄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大街小巷,到处是生机勃勃的乡村新貌,一派产业兴旺、百姓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景象。

村干部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依托现有资源,一是壮大集体经济,打算成立种植合作社,引导村民种植耐盐碱粮食和经济作物,扩大增收渠道;二是利用好现有的红色展馆,继续打造擦亮“红色火道”品牌,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13)

西董村:老药铺里的隐秘故事

卜庄镇西董村是个有近400年历史的老村。

在西董村内,有一块石制残片,上面“德寿”两字依稀可辨。据村志记载,西董村原有一座高大气派的石牌坊,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名为“德寿坊”,是为长寿老人董光鼐所立,后来损毁,仅余下这一块残片。

村民讲,董光鼐一是比较高寿,相传他活了113岁,二是他是乐善好施,德高望重。去世以后,当地将其事迹逐级呈报,一直报到当时的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御批“德寿”予以嘉许,敕造牌坊。牌坊建于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14)

先人的风骨被后人一代代传承。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西董人不但淳朴、笃厚、勤劳、聪慧,还养成了顽强不屈、勇于抗争的性格。

西董村是中国共产党在昌邑北部开展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在这片红色革命热土上,诞生了昌邑党史和革命史上的多个第一。

1927年,村民董书香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昌邑县第一个农民协会——西董家庄农民协会,宣传进步思想;1937年11月,中共昌邑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智忠来到西董村开展活动,宣传抗战,发展党员,成立了昌邑县委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西董村党支部;1938年12月,中共胶东区委派梁辑卿来昌邑工作,发展开辟昌北潍北抗日根据地,并在西董村成立了中共胶北特委,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开辟了潍北根据地,确保了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的畅通。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15)

村里还有一家老药铺——董家药铺。在西董村的红色革命史上,董家药铺声名远播。在当年对敌斗争的严峻形式下,这处小小的药铺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承担起了另一项特殊的功能——秘密联络点。

从1937年起,昌邑县委的重大会议、决议、文件和情报以董家药铺为掩护,秘密发往各地;1938年12月,中共胶北特委成立后,董家药铺是特委的秘密办公场所。董家药铺为乡邻医治疾病,也掩护了党组织,成为了一处红色据点。

在革命战争年代,西董军民和群众浴血奋战,生死与共,与日、伪、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卷卷撼天动地的英雄诗篇,使得西董村成为屹立在昌北的一处红色堡垒,全村共有八十多户人,其中当时加入共产党的就有二十多名,参军的也有很多,不少人英勇献身,为昌邑的革命斗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16)

近年来,卜庄镇深入挖掘西董村红色文化资源,出资修缮改造了胶北特委旧址、董家药铺、西董支部旧址等老旧房舍,建设了卜庄抗战纪念馆,在西董村打造了昌邑市党史党性教育基地,成为了党员干部群众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去处。

为增加村民收入,村里发展湾塘生态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苗木栽培,增加土地流转,“钱景”看好。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基础上,村党支部还带领村民开启了新一轮的村庄建设,硬化道路、整修湾塘、安装路灯、美化村庄,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安居又乐业。

10年前的潍坊旧景(红色文化看潍坊)(17)

“渤海走廊”红色之路,从历史走向未来

昌邑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根深基厚、特色鲜明。革命战争年代,是山东抗日劲旅七、八支队会师地,渤海走廊中心区,胶河战役主战场。全市现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处,总量居山东省首位;“保得住、用得好、活起来”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获评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昌邑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保护、传承、开发、文旅融合,成果显著,截止目前,该市已建成118个红色村史馆、10个专题展馆和1个主体展馆,参观和教学团体4255批次、24.98万人次,红色文化不断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奋斗新百年,启航新征程。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根深基厚、特色鲜明的优势,昌邑夯实工作基础,强化管理保护,实施记忆抢救,弘扬英烈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统一、全域建设和重点推进相协调,以红色文化精品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积极融入沂蒙、胶东等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赓续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文化名城建设稳步推进、富有成效、打响品牌。

让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历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焕发活力。不久前,昌邑市正式启动“红色文化名城”建设,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品牌,着力打造省内一流党史党性、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提供革命传统、红色文化、爱国主义 “十分钟教育圈”,以“走在前 开新局”的标准书写红色文化建设“昌邑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