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陆芳

4月6日,随着于钟声、尹东义这对一直死磕的师兄弟放下仇恨,实现和解,他们也与自己和解,自我救赎,开始新的生活。今晚,由王之理编剧,于震自导自演、海一天、边潇潇领衔主演的京味题材剧《鼓楼外》,将在北京卫视温暖收官。

茶馆里的京味(一直死磕的木匠师兄弟终一笑泯恩仇)(1)

该剧自开播以来,凭借接地气的京味故事、个性鲜活的人物,以及深入人心的工匠精神与传统文化,卫视收视稳居前三,网络热度不断走高,引发社会反响。

茶馆里的京味(一直死磕的木匠师兄弟终一笑泯恩仇)(2)

业内人士评价《鼓楼外》是对古都文化肌理的京味表达,以鼓楼为载体,用平民视角描摹北京的城市精神气质,书写了古都文化的博大、包容与开放。众多观众也点赞《鼓楼外》节奏爽、故事新、内核硬、京味浓,拍出了鼓楼人家的本真生活,在接地气的师徒故事中流淌出温润人心的人生大道。

据悉,现实题材剧《鼓楼外》聚焦普通北京人的生活,以老木匠与四徒弟的师承关系为背景,以四兄弟关系的破裂和解为主线,以于钟声与易小船爱情故事的分合聚散为吸引力,传递出和谐包容,求真向善的正能量。从开家具厂、摊煎饼、卖鸡蛋到养鸵鸟,开网络公司,于钟声和尹东义这对木匠师兄弟始终针锋相对,争斗不休。

4月6日晚,《鼓楼外》将上演暖心大结局,一直死磕的于钟声和尹东义举杯畅谈,温情和解。昔日的仇敌,师兄弟一起跪在易家院内,被逐出师门的尹东义悔恨交集,决意痛改前非,终得师父原谅,重回师门。

茶馆里的京味(一直死磕的木匠师兄弟终一笑泯恩仇)(3)

于钟声、易小船、尹东义、菊花、马三新、唐莉,三对新人的结合,更令师徒们举杯相庆,其乐融融。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曾经发生的悲欢离合,是非恩怨,仅是场梦。一直逃避的尹东义在菊花的陪同下去派出所自首,以此获得内心的救赎,勇敢承担了他该承担的罪责。

茶馆里的京味(一直死磕的木匠师兄弟终一笑泯恩仇)(4)

《鼓楼外》讲述了木匠师父易大船与四徒弟传承木工手艺和工匠精神的故事,传递出“做家具,先做人”,“艺大于天”的匠心哲理。

剧中,于钟声和尹东义本是学木工手艺的师兄弟,却因一场人为事故,兄弟变仇人,开始了漫长的复仇争斗。“你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成了于钟声出狱后的复仇信念。师兄弟的反目,引出两人在生意场上的各种竞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是为了不让对方好过,结果弄得两败俱伤。

《鼓楼外》通过两人的恩怨和解,向观众传递了以德报怨的仁义之道,放下仇恨,只有和解,才是实现共赢的最好方式。正如该剧编剧王之理所说:“有仇别报仇,报仇就是报自己。这部剧表面在写仇恨,实则是写善良。你把别人整倒了,其实你自己也倒了。冤冤相报何时了,不如相逢一笑泯恩仇。”

茶馆里的京味(一直死磕的木匠师兄弟终一笑泯恩仇)(5)

剧中,师父易大船不仅用无私的“匠人精神”传道授业,更是坚守中华优秀文化中那些世代延续的规矩和道理:做出精品家具的真谛是“手艺加心意”,“做家具先做人,师兄弟拧成一股绳儿”“手艺人讲究什么?地道。活儿地道,人地道,思想地道”;做人做事要有礼有度、要讲究、要局气,“就像这把椅子,榫卯适度,大了,木质承受不了,裂了;小了,人坐着坐着就坏了”……师父言浅意丰,静水流深,恰是一位老手艺人的醇厚匠心。 师父易大船的每一句话都耐人寻味,比如大船木器店开业时,易大船用古语警示徒弟。他对刚出狱的于钟声说“好木不怕水浸,朽木不能见水”,人生难免有难,难生于心,心中有难,易走极端。

对于品行不端的二徒弟尹东义,易大船则引用了《道德经》里的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显然有警告他的意味。易大船在不同场合说的这些醒世箴言,充满了积极的力量,不仅对四个徒弟有重要影响,也给观众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一部讲述北京故事,展现北京文化的电视剧,《鼓楼外》剧如其名,扑面而来的是鼓楼外飘出的京味。国贸CBD、鼓楼、什刹海、北京胡同、四合院……剧中不断出现北京地标镜头,传统与现代结合,展现着北京的历史与当下。

该剧编剧王之理表示:“《鼓楼外》地域性强,写的是老北京的故事和鼓楼旁边的人的生活,展现的是讲规矩,讲理儿的北京人精神风貌。”

在艺术呈现上,该剧的京味浓郁。鼓楼、胡同、老街坊、四合院、大杂院,特别是那些明清的古董和木器,都不仅显示出北京味道,更重要的是也有了某种“鉴宝”的文化传承价值。

茶馆里的京味(一直死磕的木匠师兄弟终一笑泯恩仇)(6)

有评论表示,观众看到了中国木器工艺的博大精深和木器文化中的中国气质,在老北京的各种环境和氛围的传达中,木器文化是这部电视剧在京味题材上的新突破。

中轴线,支撑起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体现着北京这座城市文化历史的传承与变迁。《鼓楼外》以中轴线上的鼓楼为载体,用平民视角描摹北京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书写古都文化的博大、包容与开放。大戏看北京,《鼓楼外》虽是一部剧,也是一方小小观测台,循着它,亦可定位出当下北京的精神坐标与气度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一年。北京中轴线不只是北京地表实体的中心标志,更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中轴线上的《鼓楼外》以新时代普通北京人故事和浓郁的京腔、京韵,全景展现了北京风情和北京“精气神”,将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奏响北京文化的强音。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