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父母过世,儿女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内不结婚,不外出远处,不贴红对联,不撤孝号只有三年过了才撤孝号这是中华祖先传统文化古代所有人,都要守孝三年,在丧期中,皇帝是也不能结婚的所以这种古礼,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守孝从古代到现在,已经很古老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百善孝为先的来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百善孝为先的来历(百善孝为先守孝三年的来源)

百善孝为先的来历

百善孝为先,父母过世,儿女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内不结婚,不外出远处,不贴红对联,不撤孝号只有三年过了才撤孝号。这是中华祖先传统文化。古代所有人,都要守孝三年,在丧期中,皇帝是也不能结婚的。所以这种古礼,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守孝从古代到现在,已经很古老了。

孔子说,父母去世了,应当守孝三年是必须的,这才能让我们心安理得。一个君子,父母去世了,内心痛苦万分,饭都吃不下去,干什么都没意思,整夜失眠忧愁万分的情况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孝,所以三年内不娱乐不出远门玩,自古人类都有七情六欲,所谓父母情大于天,没有父母十月怀胎,那有你的出现,父母为你付出几十年,难道三年都不守孝吗,当然了守孝也不是法律规定,不是受人之托,完全是自己内心痛苦而形成的,你若不守孝别人能把你咋地。

孔子说三岁小孩才能走路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岁之前是父母最辛苦的时候,对孩子细心抚养,无微不至的照顾,更不要说以后还要养育你二十来年了。换邻居亲戚照顾了你三年,他们去世后,这份恩情你不应该报答吗。所以说守孝三年,就是父母养育儿我们的回报。

孔子有个学生胆大妄为他叫宰予,他说如果把三年守孝改为一年行不行,孔子说,你如果这样改的话,那你把你父母养育之恩改为一年行不行,把你生下来养你一年就不用管了,你会自己生活吗。

孔子说别说三年了,实际上父母的慈爱远远大于三年,你三岁以后,还要把你照料到二十多岁,你说这个恩情,守孝一年,说的过去吗,你的良心去哪里了。宰予一句话没说出去了。

西方文化的影响了我们国家和礼仪道德,在西方父母就是爱,爱和养育之恩,用中国文化理解它不是一个意思。

守孝属于养育之恩的一个报答,爱是什么这个我也不知道,我没有被爱,也没有爱过谁。我只知道父母对我很好,我必须回报,就算他们打我骂我那也是恨铁不成钢。

在古代忠孝仁义是衡量一个人的人品准则。没有忠孝你无法进入官场,社会地位也很卑微,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品和道德,就看他守孝三年是不是真的。

古人对于守孝很严格,不管你官多大,如果官场上有人父母去世了就必须守孝,如果没有守孝,很快会被弹劾,严重的说很可能皇帝不录用你。在战场打仗的士兵或者官员如果家里发生了丧事,可以上报皇帝,他会给你准假回家效忠的。还有战场是士兵在战争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家里发生了丧事然后他准假后,把父母的丧事办完了还没有守孝,于是皇帝把他叫回来继续上战场,这时他就穿着白孝衣上阵,这叫起复。起复一般分俩种,一是人老了还乡了,家里有丧事被皇上叫回来的。另一种是还乡守孝被叫回来的。可想而知儒家的思想精髓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对于现在的忘恩负义的人应当醒醒了,如果连父母都不孝,如何在社会中立足。

古人曰:生而养之,断指可还。生儿为养,断头可还。为生养之,永世难还。就是这道理,生你的人给你了一个活路,你都不报恩,那你就没有人的最基本信念和品德。没有生你的人,把你抚养大更是要好好的回报,更不用说守孝三年了。应当永世难还。这是中国的古代礼节。一直到了现在都有。

在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都有记载,皇帝驾崩后,如果遇到快要结婚的皇帝,先不发丧,等皇帝结婚后,第二天才可以发丧。这样才不失礼制,皇帝都要遵守制度的。执政三年,也得守孝,是中国文明的精神。古代的法制出于人的内心,并不是根据社会而定的。守孝是自己内心的发现的。不是法制规定的。尤其是没有牛奶的时代,人们全靠哺乳喂养。一个母体要付出多大,自己一个人吃饭,可能要喂养几个孩子,自己的体质不一定能支撑下去。这种慈母之心,难道不值得守孝吗。

孝不是咋们嘴边挂的,它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尊重。所以孔子说当父母去世了心里确实有三年的怀旧之心,守孝怀念父母,想想三岁那会父母如何对自己的。(写着写着我流泪了,母亲过世一年多了我的心依然痛苦万分)

孝经是十三经之一,它说父母孝是小孝,天下孝是大孝也是忠。当官为人做事没有大孝,如何为官,做官应为天下苍生为主,天下老百姓就是自己父母应为忠。孝经的重点为孝敬天下之人才是本质,执政之人应当为天下之人为忠。用这个道理的基础来从事工作。这是中国文明的道德观也是人生观。孝经的主要内容。

关注我,带大家走进儒家思想学习历史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