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辑:规则 历史(03)高考高频主题之“规则”,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2022年最新作文素材高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2022年最新作文素材高分(第2辑规则历史-2022年高考作文高频主题必背范文24篇)

2022年最新作文素材高分

第2辑:规则 历史

(03)高考高频主题之“规则”

黄大姐是某科技公司的老员工,因上班期间接了丈夫30秒的电话被辞退。黄大姐不服,公司在支付了3万元的赔偿金后仍坚决辞退。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公司刚制定了新规——凡上班期间使用手机,一律开除,员工都签字认可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公司辞退违规使用手机的职工的事件,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立意,可从赞同公司的角度立意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立就要执行”;从反对的角度立意为“要学会变通”“不要带着戾气来管理”。可从综合的角度立意为“执行规矩也需要变通”。可从“黄大姐”的角度立意为“要循规守矩,尤其是在制度上已经签字,就要严格遵守”。还可从整体上立意分析“规矩和人情”的关系。行文时注意从事件的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现实中的事件进行拓展,使文章具有针对性和深度。

【必背范文】

请敬畏规则

请敬畏规则,否则规则就将把你抛弃。

——题记

规则无处不在,孟子曰:“不以规则,不能成方圆。”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是规则就一定要遵守,不然就不能得成正果。

家庭生活中有家庭生活的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有社会生活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规则,虽然不起眼,但它却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一次工作中,一位领导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他的秘书给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同志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这位领导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接电话的同志见到站在眼前的人竟是周总理时,心里很懊悔,总理却和蔼地跟他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生活中,我们应遵守的规则很多,人之所以成熟,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进了“规则”当中,不论是谁,规则就是规则,人人都要遵守,伟大的周总理就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规则的重要性。

有一次列宁去理发,当时很多人都在等候理发,但是时间宝贵的他却没有接受别的同志让他先理发的请求,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正是有了像周总理、列宁这样遵守规则的人,才有了更多的和谐的场面,才有了我们今天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去钓鱼。河边的告示牌上写着:“钓鱼时间从上午九点至下午四点。”父子俩从上午开始钓了很长时间的鱼,终于钓了一条大鱼。他们很高兴。突然,父亲看了一眼手表,严肃地对孩子说:“现在已经是四点十二分了,按规定我们只能钓到四点,因此我们必须把这条鱼放回河里去。”虽然孩子很不情愿,但父亲最终毅然地把鱼放了回去。

规则本身无美感可言,但只有人们自觉遵守规则,才能拥有和谐有序的美好景观,才能显示规则的好处与美丽。这位父亲用行动教育了孩子:每个人要遵守规则!

敬畏规则是一种态度,敬畏规则是一种方式,它使我们的生活和谐有序,使我们的世界和平美好。

敬畏规则,就是敬畏自己!

(04)高考高频主题之“历史”

①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荀子·成相》

②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③提旧事者失一目,忘旧事者失双目——索尔仁尼琴

上面几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①“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强调要把以往的失败当作教训。

②“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强调要发展就要破除传统中一些消极因素。

③强调不要沉迷于过去的辉煌或痛苦,更不要忘记过去的教训。

综合三则材料,找出其间的矛盾统一点,从而提炼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可针对“成功、发展与辉煌、失败”的关系来立意。

【必背范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西伯利亚有一种白雕,全身纯白,它们引以为自傲,认真梳理漂亮的羽毛,生怕遭到玷污。然而正是这个习性害了它们,猎人们在它们周围撒上煤灰,就可以轻松地捉住它们。但更可悲的是,它们的后代并未吸取教训,一如既往地守护着羽毛,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白雕的故事告诉我们,只图外表的虚荣与珍视害了它们,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后代不会吸取教训,仍然延续这种生活习性,可怕可悲。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这是唐太宗总结的历史教训,作为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明君,想必他自己也能牢记这个教训。历史上有许多教训需要牢记,有许多准则需要去遵守,而特别强调“以人为鉴”这一点,说明吸收前人的教训是极为必要的。唐太宗帮助父亲推翻了荒淫无道的隋炀帝,建立了唐朝,他深知荒淫无道的下场,才会立志做一代明君,保证李唐江山永不变色,谓万古流芳。

反观隋炀帝,隋朝建立仅仅十余年,当初他帮助父亲灭掉了南朝的陈国,对陈后主的荒淫无道、纸醉金迷的生活也不是不了解,可他却没有吸收教训,依旧做了一个暴君,最终落得一个社稷破碎、身死人手的悲惨下场。何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的总结可谓精辟。人们都只顾眼前,并未追溯过去,反思古人,甚至连自己以前犯的错误都无法转化为经验教训,不可谓不悲哉!人不犯错误就不会进步,但犯了错误不知道总结吸取教训,也只能徒增伤疤而已,这样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正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一样,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这要看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状况,才能展现其未来。日本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联合国对其是有约束的,而当今,新任领导人安倍上任以来,大肆夸大中国威胁,渲染别国无力,目的是想恢复集体自卫权,复辟军国主义。他的这种做法,打破了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的格局,激起周边国家的军事竞赛,给亚洲以及世界和平带来隐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不忘历史,才能珍视和平,开拓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