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人陈番十五岁时自己居住在一个小院子里,他的父亲的朋友薛勤前来找他,见他院子里杂草丛生,房间里也乱七八糟的,问他:“小伙子,你怎么不收拾收拾院子屋子,这样好迎接客人呀!”

陈番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大丈夫应该以扫除天下为己任,为什么要特别在意一间房子呢?他父亲的朋友“奇之”,觉得他很不一般,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大的抱负!

王安石为什么集权(立志要打扫天下的人)(1)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薛勤没有说出大家期待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被后世不断演绎,再加上清代文学家刘蓉的经历,才有了大家熟悉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薛勤没有说这句话,因为陈番真的“扫了天下”。在大家熟知的《滕王阁序》中,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番之塌”的句子,来写陈番爱惜人才。

陈番最后官至太傅,成为东汉王朝的中流砥柱。周公辅佐文王时的官职就是太傅。

跟陈番相比,王安石的“一屋不扫”恐怕更加严重。陈番之是不收拾家里,别人不到你家去看看,你的形象就不会崩塌。再说不收拾屋子也不耽误屋子的使用,长点儿杂草也没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不也挺美的吗?

王安石的屋子、院子可能会比较整齐,王安石“一屋不扫”不是自己的屋子,他爱打理讲卫生的妻子会帮他收拾,他不扫的是自己。直白地说,王安石这个人,十分窝囊,不修边幅。

具体怎么样,我们看看苏轼的老爸,北宋散文家,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洵是怎么说他的:

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

这是苏洵在《辨奸论》中描述王安石的句子,说他穿着奴隶的衣服,吃着猪狗吃的食物,头发像囚犯一样蓬乱,像家里有丧事一样垂头丧气。

如果说苏洵与王安石政见上不同,这篇文章是也是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作,可能会有失公允,描述太过主观,我们去其他地方看看关于王安石的记载。

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

这是《宋史-王安石传》中的记载,说他衣服脏了不换,脸脏了也不洗。那这样的王安石,在日常中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

脸都不洗的人更别说洗澡了,再加上古代人对毛发“受之父母”观念的认同,可以大致想象出来王安石是什么样子了。可能放到现在,我们会把他认成流浪汉了。

王安石为什么集权(立志要打扫天下的人)(2)

正所谓瑕不掩瑜,王安石的才华盖住的他的缺点,仍然官至宰相,也让神宗皇帝见识到了他的邋遢。

有次上朝,王安石在像神宗皇帝上书,神宗皇帝却看到,王安石的胡子上有一只跳蚤在蹦跶,神宗皇帝笑了起来,有人看到了这只跳蚤,提醒王安石。王安石看到后,一把抓住这只跳蚤。有大臣看到后还开玩笑说,可不能把这只跳蚤弄死,这只跳蚤是宰相亲自喂养的,还面见过了圣上,可不是一般的跳蚤啊!

王安石为什么集权(立志要打扫天下的人)(3)

在各种生活条件很差的古代,跳蚤出现在人身上并不罕见,但是一朝宰相这样,也是属实罕见了。

生产力有限加上观念的限制让王安石不能有一头飘柔的秀发,这个还情有可原,但是不洗脸,这个可就得怪王安石了。

有次,医生见王安石的脸色变得很差,越来越黑了,以为是得了什么怪病,赶紧叫来望闻问切,看看他到底怎么了。经过一番仔细但有趣的诊断,确定王安石脸色发黑的原因是时间太长没洗脸了,让王安石回去好好把脸洗洗。

王安石拒绝了这个看似很合理却又十分不合理的建议。他认为,这是他的命,是老天爷让他黑的,怎么能违反老天爷的意志呢?

王安石为什么集权(立志要打扫天下的人)(4)

这可真是懒到家了还懒得那么理直气壮。

不爱洗澡的王安石身上散发着一股馊臭味,上朝的时候很多人都离他远远的,也成了反对他变法的人的重要攻击方向。

王安石的确一屋不扫,但他也扫得了天下,王安石如果没有扫得天下,我们现在也不会这么谈论他。

王安石不光是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改革家,还是思想家,文学家,写得一首好诗,写得一首好文章,与反对他写出《辨奸论》攻击他的苏洵一样,也入选了“唐宋八大家”。

二十一岁中进士,官场浮沉三十年,不惑之年位居宰相,开始主持变法,帮助已经积重难返的北宋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最终因为触犯大地主的利益被罢相,连同他的官场生涯一起终结的,还有他的新法。

神宗皇帝去世,支撑新法的最后一根稻草倒了,垂帘听政的太后任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新法被全面废止。一年后,王安石带着遗憾走了,享年66岁。

王安石“扫”了天下,而且比历史上很多人扫得都好,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风太大了,他一个人的力量扫不完 ,也扫不干净。

王安石一屋不扫,不打理自己,也照样扫得了天下。

我们常说,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心里是没有我们普通人这些儿女情长的,更没有自己。王安石位居宰相,却十分节俭,他的邋遢,可以看作是一种过分的节俭。

自己的吃穿都将就,是为了让别人的吃穿可以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