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少年的你》揭开了青春“隐秘的角落”,直面校园霸凌。

很多人疑惑,作为施暴者的魏莱,明明长相甜美、成绩优异,为什么成了反派?

在生活中,“魏莱”其实是一个现象,多种因素造成了她们的性格逆转,但对于同时要兼顾众多学生的老师来说,想要去深究学生的个体问题,从根源上引导,往往分身乏术。

你或许想不到,除了老师、家长,还有一个特定人群,适合专门跟进这些校园问题。

那就是学校社会工作者,也叫驻校社工。

学校社会工作,就是把专业社工引入学校,协助校方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向思考、培养健康人格并建设良性人际关系等。

3月16日,上城区发布全省首个学校社会工作系统性规划——《上城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书》,并为学校社会工作人才成长中心揭牌,意味着上城区全面启动学校社会工作。

老师讲课不爱回答问题(老师分身乏术家长没有时间)(1)

老师讲课不爱回答问题(老师分身乏术家长没有时间)(2)

干预有自残倾向的“校园混混”

持续跟进一学期,见证了对方的转变

学校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当时在美国被称为“学校家庭访问”。1971年,香港也开始推行这一模式,到2000年全面落地。

或许在我们眼中,这个词还有点陌生,但内地已经有城市在稳步推进了。

王梦怡,上城区社会工作机构的社工,有着12年社工经历的她,曾经在别的城市干过驻校社工。

当时,一位初二班主任找到她,说班上有一位自残倾向的女生,还是一位“校园混混”。

接手案例后,王梦怡先评估了女生的基本情况,从个人、朋辈、家庭、校园四个维度去了解。

“当时,是她的同学给了我很多信息,让我完成了大致的行为分析。”根据分析,女生的这些问题,根源是缺少关爱,想要引起外界的关注。

王梦怡介入后,没有先跟女生讲道理,而是交给她一些“小任务”,在女生帮到忙时,表示感谢与肯定,将女生得到关注的点,从负面行为转移到正面行为,然后才开始做家访,与家长也进行了好几次沟通交流。一个学期下来,慢慢见证了女生的转变。

“你或许想问,我只是一名社工,为什么可以做心理老师的工作,其实我们的背后有督导团队。”

督导体系培养驻校社工

上城区6所学校已试点“一校一社工”

督导体系,在《上城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书》中,被列为全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具体目标之一,这也是支撑学校社会工作的核心。

督导要在行政、教育、支持三大功能方面发挥作用。

行政督导由民政和教育部门的领导担任,负责引导与使用、工作计划与分配、工作监督、回顾与评估、工作协调等指导;教育督导由驻杭高校社会工作领域专家担任,负责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就是对驻校社工进行培训;实务督导聘请资深社工,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刚刚揭牌的学校社会工作人才成长中心,就是督导体系的运行载体。有了这一套模式,驻校社工就可以行动啦。

目前,上城区已经确定了6所试点学校,落实了“一校一社工”。

老师讲课不爱回答问题(老师分身乏术家长没有时间)(3)

每周至少在学校待4小时

到2023年,个案服务200人次

王梦怡成了开元中学的驻校社工,按照要求,她们每周至少要在学校待4个小时。在接到学校转介的案例后,开展困境学生校内访谈、家访、个案建档、危机介入等工作。

相比校内心理老师,她们有更多时间持续跟进个体问题,并且除了在校园内开展工作,还可以对接家庭与社区。例如推介学生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引导帮助社区的弱势群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起与人沟通的社会能力与公益精神。

上城区社会工作协会会长赵越说:“除了帮助学生,驻校社工也可以服务老师、家长。”比方说,协助老师收集学生信息资料、帮助增进师生感情,辅导家长改善亲子关系。

未来,上城区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每年都设置了目标。

计划到2023年,上城区驻校社工除了服务特殊学生,也帮助一般学生,并从预防问题发生就开始着手。按照计划,到那个时候,上城区将全面铺开“一校一社工”,至少个案服务200人次。

通讯员│ 赵越 黄彩凤

老师讲课不爱回答问题(老师分身乏术家长没有时间)(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