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十九——崇善寺大悲殿

双塔寺历史故事(大悲胜境崇善寺)(1)

文/朗读者 碧涧流泉

崇善寺,位于迎泽区五一路东的崇善寺街9号。创建于隋末唐,亦称白马寺,后为延寿寺,亦名为宗善寺,明代又改为崇善寺。大悲殿是崇善寺的主要建筑,也是太原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木构建筑,它的历史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还要早二三十年。大悲殿保存了崇善寺的精华,保存着价值连城的宝物,1965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在明代以前,只是一个不大的寺院,有传说是隋炀帝巡幸太原的行宫,也有说是武则天少时出家的旧址。如今山门左额的“宗唐遗址”四个字,很可能就是源于这些传说。另为,据寺内木匾记载: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堈,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四月,启奏明太祖,批准建立新寺,历时八载,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竣工,扩建成六重大殿的建筑群,南北长550米,东西长250米,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名为崇善寺。

双塔寺历史故事(大悲胜境崇善寺)(2)

明代的崇善寺完全是按照标准的宫殿式建筑的格式修建的,中轴线上的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等六座殿,由南往北一字排开。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齐的排列着一系列的偏殿、画廊和方丈院。它们不仅对称,而且整齐划一。这些建筑各以一座正殿为主体,组成一个独立的庭院,个院之间分别以宫墙、山门、花圃和树木分割,自成体系。在六座主要院落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九座禅院和僧舍。寺的正门为排梁门,门前有影壁、花园,两侧为碾房、仓库等。这座庞大的群体建筑,平面布局之恢宏严谨、建筑规模之雄伟宏大、造型艺术之奇特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了兴建佛寺那种“费竭财产,务存高广”、“层宇奢侈、博敞宏丽”的风气。这种格局,与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主殿和东西六宫的布局极为相似。

双塔寺历史故事(大悲胜境崇善寺)(3)

当年崇善寺的盛景,可以从一幅寺内现存在的《崇善寺建筑全图》中看到。从这幅图,可以想象得到当年占地二百四十五亩的崇善寺,是多么的富丽堂皇,宏伟壮观。不仅外表引人

注目,更重要是它不单是一座寺院,而且是朱家王朝的一座祖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大殿——金灵殿,就是一座没有帝座的祖庙。这在我国佛教寺院中是比较少见的。崇善寺既是佛教寺庙,又是皇家祖庙,因此,它享受着比一般寺庙更多的香火。由于它的规模宏大,“俨若仙宫,不惟甲于太原,诚盖晋国第之伟观”,且有晋王香火院的性质,在三晋诸多佛寺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成为山西佛教事业的管理中心,被誉为“会城第一丛林”,声名显赫将近500年。遗憾的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一场大火将庙内主要建筑焚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属建筑。清光绪七年(1881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异地重建了文庙。从此,崇善寺一分为二,文庙占了大部分地方。

现在的崇善寺,只是原来寺庙的几十分之一,寺内仅存六大主殿中的一座---大悲殿,占地面积约为3192平方米。我们今天介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说的是崇善寺大悲殿。现在的山门,为无梁密檐式,绿琉璃瓦盖顶,面宽三间,开辟三门,门额中书“大悲胜境”,左书“宗唐遗址”,右书“晋源神景”。门的左右两侧蹲卧一对铁狮,明洪武年间铸造,神姿威猛,筋骨雄健,为明代狮兽中的佳作。步入古朴的山门,可以看到一院芳草,落英缤纷。沿着花间甬道,即大悲殿。

双塔寺历史故事(大悲胜境崇善寺)(4)

幸免一毁的大悲殿,虽然在明成化和清嘉庆年间进行过修葺,但都是小修,大至梁架,小至门窗都未更换,基本上还是明代初建时的原物,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占地仅为九百平方米。大悲殿台基不高,但月台很大,几乎占了整个大院的三分之二,为了使平旷的月台变化有致,聪明的古代建筑师们在月台两侧增添了两个小巧的六角亭子,左为鼓亭,右为钟亭,全部琉璃瓦盖顶,砖镶围栏,玲珑剔透,极有风致,也是珍贵的明初建筑。大院东南拐角的大钟楼,高达20多米,楼上悬挂着一口正德元年的大铁钟,通高2 米,外径1.8米,总重9999斤,大钟音域宽广,轻击圆润深沉、幽雅悦耳,重击声音洪亮、浑厚有力。每遇庆典,那浑厚悠扬的钟声,全城可闻。

大悲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通高12米,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上檐单翘重昂,下檐重昂斗拱。殿内豁敞明亮,从内柱、梁枋到平基,全部采取了宫廷中惯用的金碧彩绘,处处给人以富丽、典雅之感。殿内正面须弥座上的三尊泥塑贴金菩萨立像,乃崇善寺三宝之一。

目前,崇善寺保存着价值连城的三大宝物。藏经是它的第一宝。在大悲殿两侧,排列着几十只古香古色的藏经柜。这里保存的佛教藏经,有宋、元、明、清等经书三万余卷,且大部分为木刻书法珍本。数量之多,版本之名贵,在全国是少有的。保存着我国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贵版本——北宋《崇宁万寿藏》和南宋《碛砂藏》。《崇宁万寿藏》又称《鼓山大藏》,前后用了三十三年时间刻成。原刻本共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余卷。现仅存十七卷零十八页。《碛砂藏》是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开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1323年)崇善寺风景图完工。历经百年刻成的《碛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现存五百六十二函,四千八百四十六卷。除此之外,这里还一直保存着元版藏经,即元皇庆元年(1312年),由民间募资刻印的《普宁藏》,现存五百零五函,四千二百五十七卷,比原版少八十一函,二千零六十八卷。

双塔寺历史故事(大悲胜境崇善寺)(5)

壁画临摹本是它的第二宝。在还没有照相和制版技术的古代,临摹复制是历史上的名画流传后世的唯一手段。今天能够一睹大雄宝殿当年两掖长廊上的绘画风采,应感谢为留下如此珍贵摹本的先人。其中《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描绘了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描绘了善财童子参拜诸佛学法的故事。这两套摹本,虽历经五百年沧桑,但仍鲜艳如初,被人们称为“宝石画”。这些画不仅能够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的绘画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双塔寺历史故事(大悲胜境崇善寺)(6)

崇善寺的第三宝,就要数位于大悲殿内,正面须弥座上的三尊泥塑贴金菩萨立像了。这三尊佛像是明洪武年间塑制的,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面慈目善,雍容华贵,给人一可亲可爱的感觉,而且,这三尊佛像造型奇特,雕工细腻,实为我国雕塑艺术的珍品。正中是一尊8.3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造型奇特,比例匀称,金箔覆身,金光熠熠。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实际上左右各有20只手背,每个手心中有一眼,40只手、40只眼分别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就构成了千手千眼。按照佛经的解释,

千手千眼是观音的“六种变相”之一,象征能洞察人间一切祸福,额头上的那只眼睛,象征她已修行到了“三摩”境界,所持的轮、螺、伞、幢、花、瓶、鱼、结等8种法器,象征着吉祥如意;手握的刀、枪、剑、戟,据说是用来降魔伏妖的;那头边两手上高托的日月,象征主宰宇宙的无量佛法;那胸前四手中高举的哈达,象征着她对祖师虔诚的敬仰……她大而不悍,身姿秀丽,具有温文的女性风度。飘动的衣带、流畅的线条,感情丰富的面庞,处处表现出一种端庄、持重的内涵美。这座佛像不仅是珍贵的宗教艺术品,而且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双塔寺历史故事(大悲胜境崇善寺)(7)

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的两侧,分别矗立着一尊与她等身的塑像,右为普贤菩萨立像,左为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立像。文殊像从正面看,只有三头六臂,但如果加上身后由一圈圈手臂组成的相轮上的手的话,那就不止是千只手臂了。走近看可以发现塑像的每只手上还托着一个金钵,每个金钵中都端坐着一位释迦佛。据《大乘瑜伽经》的解释,这种形象是文殊菩萨的变相之一,具有如同观音菩萨一样特定的象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那每只手中的雕塑,虽多少带有装饰意义,仍精雕细刻,一丝不苟的金球球面,释迦的眉眼都清晰可辨,繁工不蔓,令人叹服。

普贤菩萨立像的右下方的韦驮立像,是一件形神兼具的木雕珍品,大小与真人相仿,铠甲齐整,体稍前倾,眉宇、眼神和嘴角之间,流露出一种坚毅、英武的气质。此外,还有一尊铜佛,一尊缅甸玉佛和十几尊高不盈尺的小铜佛,它们别具一格,各臻其妙。

另外,寺内明洪武二十四年铸造的一对铁狮,明正统十四年铸造的一口大钟,连同上述宝物,都是研究中国宋、元、明各代艺术的宝贵资料。

崇善寺的文物宝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特色鲜明,十分珍贵,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的崇善寺正以它自己独特的魅力,迎接着更多的海内外省内外广大游客。

相关诗集

崇善寺

裴希度

迦和轻动草离离,解带留连共阿谁。

岂有金龙能变日,应无铁凤得鸣时。

沙门化佛成先觉,火宅烧人自不知。

梵放寂寥松树下,停车闲看旧朝碑。

裴希度,生卒年不详,字晋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授大理寺正。

崇善寺礼赞

若水

初名白马后延寿,又改崇善到今天。

曾历唐宋元明清,时光超越上千年。

明初晋王大扩建,南北排开六座殿。

佛寺祖庙谁堪比,山右禅林第一院。

谁想清末起邪火,宝刹七成遭劫难。

春花滴泪秋风吼,而今只剩大悲殿。

殿少美名未稍减,怀藏三宝非等闲。

价值连城誉四海,九州无双难比肩。

一是经藏数百函,宋元木刻珍本传。

二是壁画两摹本,栩栩如生留长卷。

三是木雕贴金塑,须弥座上圣像俨。

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千手千钵千只眼。

而今礼佛民间盛,山门接踵人摩肩。

初一十五香火旺,人来人往热闹繁。

钟鸣梵响龙城外,香薰烟绕升九天。

大悲殿里拜菩萨,诚惶诚恐情无限。

慈航普度大悲咒,苦海无边回头岸。

世间坎坷路曲折,千手千眼菩萨怜。

祈祷声声多缠绵,可曾思过悔从前?

应知释迦有真谛,非为迷信非为钱。

寺名崇善须崇善,善恶有报理简单。

万难不辞善在手,洞穿人心慈悲眼。

寺有三宝价连城,人不行善全枉然!

孟恭才,笔名若水,中国影视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长篇小说《日蚀》《爱的幽灵》《唐碑遗恨》,影视戏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千秋太原》《花香如兰》《神剑将军》《家有老母》戏剧《龙兴晋阳》等。

碧涧流泉随笔

太原的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写照。历史悠久建筑精美的崇善寺大悲殿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太原国保单位中的精品,是声名显赫了近500年而被焚毁的崇善寺中幸存下来的古建筑,拥有价值连城的三大宝物。这些从我编辑的关于崇善寺大悲殿文章时已经描写的比较清楚了。难能可贵的是笔名叫若水的诗人,一首古风《崇善寺礼赞》把崇善寺从古至今的经历和状况描写的淋漓尽致。大气的手笔,优雅的文字,深刻的理解,渊博的知识以及对古迹的钟爱,都体现在了他的诗里。

若水是我认识将近30年的文化局孟恭才副局长。我认识他时,他就已经是副局长了。孟局长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大学专业是中文。毕业后他一直从事文化行政工作。而业余时间则致力文学创作,独自或者与他人合作了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应该说他是太原文化战线上的重量级人物,在太原文化建设中做出了较大贡献。退休后的孟局长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写作,有多个作品问世。年初,我正在为《古迹史话》的配诗文发愁,突然想到孟局长,就在微信里发出请求。一句“试试吧”,开启了孟局长对古迹诗文的创作里程。我开玩笑的对他说,我们就是玩,孟局说,对,就是玩。今年9月16日,我请了孟局和部分诗友一起进行了《并州这古迹,圣境论诗文》的座谈。孟局长一句“全力以赴”的话语,让我特别开心也特别期待!一句全力以赴不仅以身作则,还带动了诗友们的极大创作热情。今天,孟局已有二十余篇诗稿赠我。每首我都会细细品读,并小心翼翼保存,再及时编入《古迹史话》。我们一起努力玩,一起开心快乐的写!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乐趣吧!

原创作者/碧涧流泉

来源/太原市太山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