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1)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956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闫闻,一个在英国致力于旗袍传统文化传播的山东姑娘。

外国模特,穿旗袍走秀,能穿出东方韵味来吗?我不觉得。

谈起和旗袍结缘,还要从我童年说起,我4岁时开始学习芭蕾舞、民族舞。长达8年的舞蹈经验,让我一直享受舞台。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2)

(我是闫闻,希望旗袍和旗袍所承载的文化被更多的人喜爱)

大学时,在学生会组织的元旦晚会上。我凭借多年的舞蹈功底,专门挑选了独树一帜的旗袍舞,竟意外收获了“旗袍小姐姐”的称号。

没承想,旗袍和旗袍舞由此进入了我的生活。那时,一心追求独立和成长的我,想方设法去开拓眼界,积累经验。

我不但孤身去了尼泊尔,冒着余震的危险,在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小镇做支教老师,还给从没有过过“六一”的孩子们,跳了旗袍舞。

我还在英国留学期间,结识了爱国侨领,受她影响,肩负起在国外推广旗袍文化的责任。

1995年,我出生于山东济南。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都在体制内工作,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比较传统。

就像很多父母会对女儿说:“你毕业之后回来,找份轻松的工作,买套房子,找个好男人嫁了,生活安稳,我们也放心。”这些话,妥妥的就是他们的心理写照。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3)

(在英国,向西方人展示中国旗袍舞文化)

不过,这并不是我的生活追求。我希望人生可以追随自己的感觉,自己趟一条路,留下不同的足迹。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活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内,被他们保护得很好。可越是关怀备至的照顾,我越发想要独立,想要挑战自我。

高中毕业,填报高考志愿时,为了追求独立,我特意挑选了很多外省的学校。然而,天不从人愿,六所学校,偏偏只有家乡济南的大学录取了我

当我从高中的紧张时刻中抽离出来,满怀期待地踏进大学生活时,却发现眼前的环境,并不是自己向往的。

平淡的校园生活,放眼望去,遍布操场的学生。这样的生活状态,让我时常反问自己:“如果我是他们其中一员,我有什么不同呢?”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4)

(商务场合中搭配的旗袍)

骨子里始终有个声音在呐喊,去体验、去跌倒、去用生活重塑生活。我渴望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树立一根标杆,显示出自己的鲜明特点。

于是,我在大一时就做好了规划,打算出国留学,开拓眼界,锻炼自己。主意已定,我开始有计划地学习,就连周末、假期也安排得很满。

虽然学校和家在一个城市,但因为对自己要求严格,我两个月才回一次家。

另外,我在学校有意识地去积累一些实践经验,还担任了两个学生会的部长。有一次,碰上学生会组织元旦晚会。

那阵儿,韩国女团舞、街舞在校园里十分流行,是很多同学的首选节目。轮到我出节目,为了与他人不同,凭着多年的舞蹈功底,我专门选了当时不太流行,又没人跳的旗袍舞来跳。

回想起首支旗袍舞,教学4人,当时,我还不懂如何去展示旗袍的美,舞蹈青涩。出乎意料的是,竟意外收获不少掌声,我还得到了“旗袍小姐姐”的称号。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5)

(大学时期,我教4人跳旗袍舞,那时候舞蹈还很青涩)

更不曾想,旗袍和旗袍舞会像一把钥匙,由此开启了我的生活之门,给我带来了众多意想不到的境遇。

我在大二、大三,分别申请了到台湾和美国的实践活动。不同的人文风俗,激发了我的探索欲。

记得在美国做社会调研时,我给学校的孩子讲旗袍知识(盘口、襟、开叉),期间还表演了旗袍舞蹈。令我感动的是,一个黑人小女孩跑过来,告诉我,说我是她见过的最好的舞者。

那会儿,很多同学专程去纽约见识它的繁华,我也不例外。可是,到了目的地后,我发现,繁华并不吸引我,我并不想成为都市女孩,夜夜笙歌。我还是希望去追求不一样的、有价值的东西。

机缘巧合,我在网上搜到了一个关于全球性志愿者的信息。然后我就挑了一个与美国人文、风俗、地理环境完全相反的国家—尼泊尔,准备去支教两个星期。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6)

(支教的幼儿园里最小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在过去一年的地震中失去了父母)

当我把要去尼泊尔支教的消息,告诉父母和学校老师时,意料之内,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父母不理解,那么多国家,为什么偏偏选择又混乱又落后的尼泊尔?

就连学校老师也说:“你要坚持去的话可以,但必须让你父母过来按手印。”耐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父母才对我放了行。

怀揣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一人一行囊,开始了我的个人旅行。只是没料到,这两个星期的经历,对于我和父母来说,简直可以用提心吊胆来形容。

2016年5月,我踏上前往尼泊尔的旅程,恰巧赶上突如其来的两次地震。飞机在四川转机前,尼泊尔有一次小的地震,而从成都起飞去尼泊尔时,成都又经历一次小的地震。

地震有两三级的样子,对于当地人来说,可能这种级别不算什么,但对于我来说,完全避开两次地震,让我升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感慨。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7)

(尼泊尔,很多小商贩集中在一条闹市里)

在这种心境下,尼泊尔的孤身单人行,也少了些战战兢兢。

下了飞机,我的心犹如一团乱麻,似乎是在害怕的内核外包裹着难以名状的激动。从机场出来,我搭乘上一辆老旧的车子,前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车子穿过一片闹市区,街道是夹杂着石子的土路。我从车窗往外看,到处尘土飞扬,什么也看不清,嘈杂声却不绝于耳。

临近了,我才发现街边小商贩,售卖的衣服上挂了一层尘土,路边上停的明明是辆出租车,却像是快散架了一般,没有丝毫生气。尾气严重,尘土铺天盖地,道路两边的小吃摊却雷打不动。

想起刚到的一两天,我是真的无法适应,但每天还是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2015年尼泊尔发生9级大地震后,来这的中国志愿者少了。整个志愿者中心,共20个左右的外国志愿者,只有我一个中国人。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8)

(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

其余都是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朋友,他们在做志愿者时,顺便还要爬喜马拉雅山。自以为英语挺好的我,到了母语是英语的志愿者面前,简直没法开口。

在慢慢适应新生活的同时,我开始了第一周的支教。第一天去幼儿园的时候,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原来孩子们上学是要走这么陡的山路

我支教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小镇里,没有柏油马路,没有红绿灯,坡度大约30-40°。

每天15分钟的路程,上去时需要手脚并用,下来时要警惕别滚到山脚下。这样的路,我每天要走四遍。

尼泊尔夏季多雨,一旦下雨,道路又湿又泥泞。这也是为什么尼泊尔的家庭里都是光脚或者穿拖鞋,要把鞋子留在门口的原因了。

我住的地方,条件也好不到哪去,没有热水洗澡,吃饭也大都是泡面。但让我特别自豪的是,走在路上,我能看到我们中国捐过去的帐篷,那一刻,我激动得都快哭了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9)

(看到我们中国捐来的帐篷,真是特别自豪)

我支教的幼儿园很简陋,只是一个不到30平米的小平房。这里仅有两间教室、一个校长室、一间厕所、一个储物间。

环境艰苦了些,但好在,我终于有机会做些有价值的事。

那阵儿,每天下午我都会早早地到教室,把孩子们从午睡中叫醒,给每个小女孩扎头发,给每个小男孩系鞋带。

由于资源有限,每间教室都有两个班,两位老师同时在上课。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小孩子的注意力,特别容易被另一个班的老师所讲的内容吸引。

我班的小孩子,年龄都在三、四岁左右,每天教会他们三五个单词,数20个数字,就已足够了。

班里原来的老师,别看她在幼儿园教了好几年,她竟比我小两岁。尽管她的英文发音不太标准,教课所用的词汇也十分有限。

但我却觉得,她认真且投入的样子很令人敬佩。我还从她口中得知,这些孩子大多没有上小学的机会。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10)

(由于资源有限,每间教室都有两个班,两位老师同时在上课)

幸运的是,那年六一儿童节我们是跟孩子们一起过的。节日前一天,我曾问班主任:“平时给孩子们怎么过六一?”老师却很诧异地看着我说:“什么是六一儿童节?从来没有过过。”

不止如此,孩子们拥有的学习用具也少得可怜。我看着孩子们用着,只剩下笔头的铅笔,为了一小块橡皮打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他们的家境大多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贫困家庭,父母没有工作,或者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还有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住在当地居民临时给他们搭建的棚子里,环境十分简陋。孩子们平时没有内衣、内裤穿,没有自己的衣服,平日穿的校服都是集资捐的。

六一那天,我跟其他伙伴,带着新买的铅笔和橡皮,分发给孩子们。

还有志愿者把院子里,去年地震损坏的滑梯和秋千修好了。孩子们听说,今天可以荡秋千、滑滑梯了,一个个都抱着我,别提多开心了。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11)

(孩子们都特别可爱,他们玩秋千时很开心)

那些孩子不懂文化的差异,连尼泊尔之外还有别的国家,都不知道。

为了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节日那天,我将一直跳的那支旗袍舞,跳给他们看。不同的舞蹈、音乐,令孩子们很开心。

看着一张张笑颜如花的脸蛋,我突然意识到旗袍舞,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可以用特殊的形式,传递爱和勇气,拉近不同种族、肤色人们的联系。

只是那时的我,还没意料到,我今后的人生会与推广旗袍文化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间转瞬即逝,临别的时候,我留下了学校地址和校长联系方式。希望将来有一天,我有能力立足社会时,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7年,我如愿到英国留学。前半年,我对未来何去何从,还比较茫然。直到,遇见一些影响自己,对自己十分重要的人。

就是这些人,通过言传身教、无私奉献,让我找到方向,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12)

(在英国的每一天,我都会身着合适的旗袍)

我在英国读研究生时,读的教育学。通过学校,我获得一个在伦敦中学,当中文老师助教的机会。临近春节时,中文老师找到一位在英国颇有名望的华侨领袖,一起筹备华人春晚节目。

得知消息后,我自告奋勇说我会跳旗袍舞,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对我影响很大的桂奶奶。她和她的先生单声,都是著名的英国侨领,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和平统一事业。

记得初次登门拜访时,我只是见到了桂奶奶,对于单爷爷可以说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整个书房,挂了很多他的奖章、荣誉勋章,还有他的各种荣誉照片。

能够结识两位老人,对于我来说特别荣幸,尤其是了解到他们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更令我肃然起敬。而桂奶奶更像是我生命中的灯塔,为我指引了未来的人生方向。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13)

(左二是桂奶奶,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和平统一事业,左三是我)

2018年5月,一个机遇的到来,增加了我推广旗袍文化的底气。桂奶奶推荐我,去了由中国驻华大使馆和国侨办组织的,海外华人、华侨旗袍培训班 。

很庆幸,我被顺利入选,有机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学习了旗袍文化的相关知识。

后来,听桂奶奶说,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来到英国时,本身热爱传统文化的她,受到英国服饰礼仪的影响,开始逐渐尝试融合东方与西方之美。

她还创作出,一套自己的中西结合服饰穿搭指南。每一次外出和出席活动,她都会穿旗袍或其他中国服饰。

奶奶的衣柜里,满满的都是她日常穿着的旗袍。年纪大了之后,行动不便,她也会穿中式的上衣和裤子。

由于我们都对旗袍文化的海外推广和传播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奶奶经常带我去参加一些面向外国人的活动,让我有机会去穿旗袍。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14)

(2018年11月在伦敦,自编旗袍走秀节目,大气、典雅,为我的年轻团队奠定基础)

那时,我们经常一起编排旗袍走秀,一起练习旗袍舞,上台向西方人展示我们中国的旗袍文化。

受桂奶奶的影响,我发觉旗袍推广,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很长时间以来,旗袍做为一种礼仪服饰,而非日常服饰。只是在节日时才有限的推广几次,是显然不够的。

于是,我想到了旗袍的“日常化”和“去场合化”。尽管我的工作和推广旗袍文化没有关系。但还是在工作中,身着合适的旗袍去见客户。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宣传旗袍文化。

然而,在国外去做旗袍文化的输出,并不是件易事。

起初,我在第一份工作离职后,没有经济支撑,租不到合适的地方做排练室。只能找了一个偏僻、狭小的地方,练习旗袍舞。

可是,无论多难,我从未想过放弃,每周还是过来练舞。我相信,那些生命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需要你花很久的时间来坚持的东西

2019年全职工作之余,那年特别多的旗袍文化推广活动找到我。工作量之大,让我一度暴瘦10斤。

记得在“锦绣杭州·全球共舞”,全球旗袍日伦敦站中,那次活动,我编排和教学了25人的旗袍舞蹈和走秀,演绎了杭州市市歌《梦想天堂》。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15)

(2019年,以旗袍为载体带领年轻团队,演绎杭州市市歌。图片刊登于欧洲时报)

活动中,我们和外国朋友一起走旗袍秀。我专门挑了一首中国古典、优雅、含蓄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没承想,外国模特穿旗袍排练走秀时,竟走出时装的感觉。她们面无表情地走到前面,然后摆了一个很冷酷的姿势,缺乏中国风的柔美感。

作为中国的主办方来说,他们想要外国模特穿上中国旗袍,呈现一个中西结合的感觉。但我认为,旗袍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输出,唯有中国姑娘,才能穿出特有的东方韵味来。

而且活动,是在伦敦室外地标建筑桥周围举办,来来往往都是英国人以及游客,外国人较多。

我认为,在外国人的场合,输出中国文化,自然离不开中国人的展示。于是,我几经周折地去向主办方,争取了一个由5名中国女孩走秀的名额。庆幸的是,活动圆满落幕。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16)

(冬日室外演出,我和我的团队候场的温馨时光)

其实,在参加一些活动时,主办方常会根据舞台的大小以及呈现效果,要求三到五个人来跳。

于是,我想扩大旗袍团队,永久成员发展到三到五个人。然而,这一想法在落实时竟遇到诸多问题

在英国寻找喜欢旗袍文化的年轻人,犹如大海捞针。再加上,留学生的流动性,每年都要教新的留学生,对精力、体力也是很大的消耗。

原本,疫情之前我已组建了5个成员的团队,但疫情之后,她们要么就不感兴趣,要么就回国了,结果只剩一个成员。

谁知,后来她也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把我给她的旗袍演出服退还给了我。最后一个成员都没有留住,一时间让我懊丧连连、郁闷至极。

期间,更大的打击是,收到桂奶奶去世的消息。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突然变暗,我的心脏也沉重得难以自持。想起之前,奶奶卧病在床时的嘱托,至今还在我耳边萦绕。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17)

(2018年,在伯恩茅茨博物馆演出青花瓷系列旗袍走秀)

奶奶总问我:“小闻最近有旗袍节目演出吗?”

我很内疚地说:“工作有点忙,如果有活动找到我,我都会接的。”

“要多多穿旗袍,我外出穿旗袍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你们年轻人一定要把旗袍文化更加大力的推广,让西方人看到我们的东方美。”

此后我每次身着旗袍出门时,都会想起奶奶。我知道这不仅是我的热爱,也在完成着奶奶的遗愿。

另外,外国人的喜好习惯,并不容易改变。如果单是通过服饰去影响,真得很难。一定要通过底层文化,去影响他们。

所以,我在出席一些场合时,选择旗袍都会去考虑活动性质,并提前去做好调研。比如,提前了解所选旗袍的面料、花纹,中式元素的含义,还有相对应的英文单词等。

记得在公司十周年庆的聚会上,我穿的改良旗袍,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也有的外国人缺乏对旗袍的认识,误以为穿的是和服,也让我感到传播旗袍文化的担子更重了。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18)

(我身穿的是一件改良版的旗袍,但是《山海经》蛟的纹样可以一眼被认出是中国服饰)

一个同事问:“你穿得衣服上的图案是不是龙,有什么寓意?”他说,他的太太是日本人,有时也会穿带有仙鹤、龙凤纹样式的和服。

“这件是改良版的旗袍,灵感来自于《山海经》里的动物蛟,寓意是,蛟出现的国度会五谷丰登。”

他对古老的东方图腾、图案,都特别好奇,觉得神秘。还让我再多讲点有趣的纹样和寓意。

还有工位在我旁边的英国同事,天天问我一些特别可爱的问题。比如,我带他去参加春节活动,喝酒之前,他问我:“为啥生肖是12个一轮呢?我还以为每年都会有新的动物。”

又比如,我们公司登上了福布斯中国杂志,他看到“福”这个字,跑过来问我:“这是中国窗花剪纸上的那个福字吗?感觉长得很像哈哈。”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19)

(在人人都穿小黑裙的商务活动上,穿一件旗袍裙不香吗)

以及,英国同事特别骄傲,公司项目在北京王府井。他每次做pre之前,也会让我纠正他“王府井”这三个字的发音。与这样的英国同事一起工作,真的很开心、很享受。

做旗袍文化推广这5年里,让我喜出望外的是,身边的朋友能在我的影响下,爱上旗袍文化,并发自内心的觉得中国很棒。

我的一对70多岁的英国老夫妇朋友,他们每年的夏天和冬天,都会举办花园派对。男主人,英国人,我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女主人,俄罗斯籍奶奶,一直喜欢旗袍。

他们和我,是通过商务晚宴认识的。令我惊喜的是,他们因为我跳中国舞,而去研习了中国舞第一人“清朝德龄公主”。

这对老夫妇朋友,每次都会邀我,和其他舞者朋友去参加派对。派对上90%是英国本土人,有朋友跳国标舞,有朋友跳拉丁舞,而我依旧是中国舞。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20)

(图中的旗袍仕女人物是我送给英国朋友的礼物,她摆在家里让我很感动)

有一次,一位男主人邀请来的英国女士,看了我的旗袍舞后,台下找到我说:“我之前从不关注中国相关的新闻,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的舞蹈,我没有想到,中国舞竟然这么美和惊艳,那想必这个国家也很棒吧。”

我当时听完,心里特别激动。虽然在英国做以旗袍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推广,已经5年了,但慢慢地,我发现其实表演完与外国友人的沟通更重要,而且接收到的反馈也更真实、更宝贵。

艺术无国界,每次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喜欢我们中国的文化,我都特别自豪!

这些年来,随着有纪录片开始拍摄我,越来越多的朋友,认识了我,并逐渐了解旗袍文化。很多朋友催促我在英国开旗袍店,卖旗袍,但我并不想这样做

即使,在英国出现了批量从某宝进货旗袍,然后运至英国售卖的个体户,我也并不视他们为竞争对手。这虽然是更简单易行,挣快钱的途径,但我想做更深层次的。

山东人穿的服装(我山东人在英国天天穿旗袍)(21)

(我的纪录片海报,人生头一次大制作)

将来,我打算在英国开一家旗袍文化生活馆,及生活方式等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式旗袍馆,并且面向中、西方人,让外国人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旗袍做为“中国元素”的一个代表,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而属于它的灿烂光辉、独特韵味,几经沉浮、蜕变,不应该被时间、地域所限制。

如今,旗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体现中国悠久历史的特殊符号。未来,期待“旗袍”和它所承载的文化,能跨越山海,被更多人所喜爱和传承。

【口述:闫闻】

【编辑:拾年】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