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表现力。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所周知,黄梅戏兴盛在安徽,但一般认为其最初发源地是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

黄梅戏最早源头是一个叫黄梅的人(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1)

黄梅戏《天仙配》舞台照

一、黄梅戏的历史流传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唐代时黄梅县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时,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最早源头是一个叫黄梅的人(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2)

黄梅戏舞台掠影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黄梅调等,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流传到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前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

黄梅戏最早源头是一个叫黄梅的人(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3)

黄梅县城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古代地势低于江岸,自然灾害频繁,水灾尤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戏,以在灾年能逃水荒、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这就促使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发展,并向鄂赣皖毗邻地区辐射。

黄梅戏最早源头是一个叫黄梅的人(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4)

黄梅戏《女驸马》舞台照

从清朝乾隆后期到辛亥革命前后,黄梅县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戏曲,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即早期的黄梅戏。其后又借鉴吸收青阳腔和徽调元素,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安徽主要地方戏曲和全国知名大剧种。

二、黄梅戏的当代发展

黄梅戏最早源头是一个叫黄梅的人(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5)

黄梅戏老电影《天仙配》剧照

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黄梅戏因此享誉海内外。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了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问道:“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汇报了有关情况,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接着称赞鼓励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黄梅戏最早源头是一个叫黄梅的人(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6)

黄梅县黄梅戏剧院

主席的话一直激励着黄梅人。经不断努力,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同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2019年1月,黄梅县凭借黄梅戏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黄梅戏名剧名角

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风格。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孟丽君》、《打猪草》、《路遇》、《小辞店》、《玉堂春》等。

著名的黄梅戏演员有邢绣娘、黄宗毅、严凤英、马兰等。

黄梅戏最早源头是一个叫黄梅的人(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7)

邢绣娘影视形象

1.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她出身贫寒,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黄梅戏最早源头是一个叫黄梅的人(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8)

严凤英

2.严凤英。10岁时开始学黄梅戏,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1952年在上海以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曾任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

黄梅戏最早源头是一个叫黄梅的人(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9)

黄宗毅(图右)

3.黄宗毅。当代多能黄梅戏演员,尤以表演喜剧人物见长。不仅在黄梅戏《牛郎织女》中把憨厚纯朴的牛郎演得很成功,在《无事生非》中将护城官杜百瑞、《红楼梦》中将长史官这样戏份不多的人物,也演得活灵活现,是深受观众喜爱的黄梅戏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