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下捉婿”与“误把冯京当马凉”,前者是一种婚姻文化,有趣;后者是日常生活中的谚语,鲜活。二者都与科举考试有关,均发生在宋代。在充满喜剧色彩的故事中,反映出人们对美与丑的爱与恨。科举制度从隋代到清末,前后达一千三百余年,既是学子们的快乐事,也是捆绑学子的痛苦事。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学子们最幸福的应该是在宋代,考中了不但身价倍增,还有咸鱼翻身的快乐事,如“榜下捉婿”。

左丞相封泥解读(榜下捉婿与误把冯京当马凉)(1)

“榜下捉婿”,在宋人笔记中记录的较多,作为一种美谈,在世间流传。据说在当时发榜之日,各地的富绅们会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但是能考中的人毕竟是少数,稀少就是稀罕,资源一稀缺,自然就精贵,人们则纷纷抢之了。但坊间不用“抢”字,没文化也不鲜活,而是用在河里捕鱼的字眼“捉”,百姓的智慧是丰富的,将其称之为“捉婿”,真是鲜活无比。

宋人在笔记说,一些富人为争得新科进士为婿,每每不惜重金,手段层出不穷,堪称人文史上奇观。朱彧《萍洲可谈》卷一载:“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铒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把婚姻搞成金钱交易,并不是现在土豪们的专利,自古就盛行。但宋人的“捉婿”游戏,反映了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同时也说明宋时经济崛起,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跨入上层社会,指望金榜题名封官晋爵,还能当富绅的乘龙快婿,这等好事,苦乐了多少人!于是,过江鲫鱼,热闹非凡。

左丞相封泥解读(榜下捉婿与误把冯京当马凉)(2)

为了科举苦读十年二十年的学子,不计其数,读了一辈子也没有考中的是绝大多数。考上者自然是幸福的人儿,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出身寒微的韩南老,考中进士后对前来提亲的一律接待,因为咸鱼翻身了——时来运转,身价不同往昔。就连自己的年龄也不避违,还作了一首绝句:“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这眉扬得真有点翻到后脑勺的感觉。读书人也并不都是如此,也有脊梁骨挺得挺直的,宋人冯京就是一个例子,谚语“误把冯京当马凉”的出处。

据宋人笔记记载,冯京是当时的学霸兼考霸,他不仅乡试第一、会试第一,而且人长得又是一表人才,到了已丑未科开考时,京城里便传开了:此科状元必是冯京无疑。这么一传,当朝国丈张尧佐知道了,于是他便先下手为强,来了一个“预定”,让人把冯京请到家,一见面就把一条金带披在冯京的身上,对冯京说:“我一个女儿嫁给了皇上,还有一个女儿正待闺中,想许配给你,怎么样?”

左丞相封泥解读(榜下捉婿与误把冯京当马凉)(3)

这学霸还是有头脑和骨气的,冯京并不为“三斗米折腰”。冯京知道张尧佐凭借自己是国丈,恣意妄为正遭世人唾骂,他怎能同这类人同流合污呢?于是,冯京连忙站起作揖回绝,并立即告辞。这一举动,搞得张尧佐愣了好长时间,方才回过神来。于是他恨死了冯京,要报复冯京。

张尧佐派出心腹四处联系有关考官,要求在殿试前就将冯京拿下。聪明的冯京早有防备,他将自己的名字前面两点移到后一个字上,变成了“马凉”。马凉的文章实在漂亮,考官们一致推荐为第一!就在张尧佐为自己布下的天罗地网高兴时,因为参加殿试中无冯京,而且连一个姓冯的都没有。但站在朝堂之上的新科状元,恰恰是他要报复冯京——马凉。后来,人们就把张尧佐的丑恶和冯京的机智提炼创作成谚语:“误把冯京当马凉”,流传了下来,比喻有眼不识真相。(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