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一,选择,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代文学汇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代文学汇总(古代文学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汇总

古代文学

一,选择

1.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2.在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

3.章回体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4.王国维认为宋元平话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5.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明显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主要表现在:①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②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③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④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6.《三国演义》恪守“忠义”为核心,其中诸葛亮——智绝,曹操——奸绝,关羽——义绝。

7.历史小说:余邵鱼《列国志传》,《隋史遗文》,《梼杌闲评》。

7.明初诗人高启。

8.刘基的寓言散文《卖柑者言》

9.归有光《项脊轩志》。

10.《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

11.汤显祖在《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12.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13.《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4.《金瓶梅》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点,在欣欣子序的第一句话就指出了“寄意于时俗”。

14.“三言”“二拍”中的著名篇目:

“三言”的第一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15.李贽的“童心说”。

16.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嘉学风也多方面地影响到文学。

17.清初学者对王阳明心学的态度是扬弃。

18.清代文学也表现出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的状态。。

19.清初戏曲方面,明代盛行的传奇已经文人化,杂剧落入案头化。

20.纳兰性德的诗句

21.李玉的剧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为代表

李玉晚期的代表作《清忠谱》。

22.沈德潜的“格调说”

23.翁方纲论诗倡肌理说,“为诗者必以肌理为准”

24.“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

25.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填空

1.《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残暴的奸雄曹操。

2.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之、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种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3.《西游记》是神怪小说

4.《金瓶梅》是世情小说

5.晚明,公安派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理论主张“性灵说”。

6.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7.王士禛:《秦淮杂诗》、《冶春绝句二十首》、《再过露筋祠》

神韵说

8.洪昇:《长生殿》

9.孔尚任:《桃花扇》

10.《聊斋志异》的文体类型:志怪传奇

三,名词解释

1.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大奇书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2.四大名著

3.台阁体:指为当时馆阁文臣所倡扬而形成的一种诗人创作风格。其代表作家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三人,同入台阁辅政,为文讲究雍容典雅,但内容则多粉饰太平,颂扬统治阶级功德。一时竞相崇尚,称之为“台阁体”。

4.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前七子”都是进士,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5.《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

6.临川四梦:是汤显祖四部戏剧合称。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建了“玉茗堂”。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临川文学的经典名作,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7.“三言”“二拍”:包括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四,简答

1.“拥刘反曹”

首先,历史上“家天下”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广大人民心中形成了“封建正统观念”。汉朝是由刘姓世族建立的王朝,因而刘备比起曹操更具名正言顺,更有影响力。曹操作为异姓,被视为乱臣贼子,因而民中心中,曹操处于逆历史潮流地位,不受大众支持。

其次,现实原因上作者把自身带入作品,“拥刘反曹”隐射朱元璋起义与元朝异姓统治。作者身处元末明初,作为汉族人受元朝异族统治,并且因文人身份而受压迫。因此,作者借刘备隐喻代表汉族统治的朱元璋的起义军,曹操则代表着元朝政权,拥刘反曹是作者支持汉族正统地位的想法。

在其次,作者在创作过程的素材来源主要是朱熹的《通鉴纲目》,当时南宋偏安一隅,与刘备的势力仅在蜀地的情形相似,因此朱熹支持“拥刘反曹”,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作者依据《通鉴纲目》而非正史《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因此《三国演义》有很强的个人喜好色彩,具有拥刘反曹倾向。

最后,作者罗贯中心中有做“圣人之师”的愿望,刘备身边的诸葛亮正好符合做圣人师的人物设定,“三顾茅庐”等情节反应了在创作中作者把自己的愿望寄托于诸葛亮身上,渴求得到刘备一样的明君的赏识。因此,《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倾向。

2.汤显祖的“至情”论的表现

“至情论”是一种文学理论,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❶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❷从思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❸从传播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3.孙悟空形象特征

❶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和向往自由,具有一种强烈的个性精神。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桀骜不训的个性特征。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就成了取经路上孙悟空的一个鲜明的性格特性。

❷超凡智慧的智慧者形象。在战斗中,他又能随机应变,善于斗志,一会儿便做小虫,出入内外,一会儿又化作妖精的母亲或丈夫等去迷惑他们,常常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中,弄得敌人晕头转向,防不胜防。

❸孙悟空,大智大勇的英雄精神,与其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个性精神相结合,呈现出了独特的光彩。

4.李玉《清忠谱》的后世影响

《清忠谱》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描写了如火如荼的市民斗争,真实地再现出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让市井小民成为正义的象征,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使他们成为戏剧的重要人物,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剧本成功地刻画了周顺昌清正刚直,坚强不屈的性格,更为难得的是还塑造了颜佩韦等五位义士的英雄形象。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敢作敢当,作品充分肯定了这些市井细民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表现了新题材、新人物、新主题,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①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比、夸张、细节讽刺

②讽刺内容的真实性:讽刺对象、讽刺题材的真实性

③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儒林外史》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讽刺艺术小说,大量运用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的讽刺手法,使得文章“无一贬词,而情伪毕”。且通过描绘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含蓄而又锋利的嘲讽,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涵,达到喜剧形式和悲剧内容的统一,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6.《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五,材料

1.三国演义的人物中任选一人,说明人物情结特征。

2.《水浒传》(中国文学史三第260-264页),人物:李文蔚,尚忠贤,康进之,高文秀

3.《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