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君子之过乃好为人师(言语之道君子讷于言)(1)

全文1077字,阅读需3分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论语》。“欲讷于言”的“讷”字,指说话迟钝,不抢着说,这是君子。凡是君子,说话都很慎重,怕驷不及舌,四书五经中也都强调了慎言的重要性。

君子之过乃好为人师(言语之道君子讷于言)(2)

《群书治要·周易》记载:“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君子在自己家中说话,说的话是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应和赞同,何况身边的人呢?在家里说话,说了不善之言,千里之外的人都不会赞同,甚至反对,何况身边的人呢?所以接下来强调:“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就是关键的意思。言行是什么的关键呢?是吉凶祸福的关键。“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君子靠自己的言语感天动地,所以怎么能够不谨慎呢?因此,古人说“口为祸福之门”。言语一定要经过充分考虑之后再说,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很大程度都是决定在口上。

另外要注意,“讷于言”的重点是教导人们慎言,而不是不言,该说话的时候也一定要说话

君子之过乃好为人师(言语之道君子讷于言)(3)

《论语》曾记载孔子说过的话:“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愆”是指过失。

侍奉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这三种过,不但不能对君子,即对任何人都不能犯,但犯于君子更为严重。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第一是话未到当说时而说,谓之躁。郑康成注:“躁,不安静也。”例如君子未问,自己就先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比如聚会的时候,如果在座的大多是同辈或晚辈,说话自然可以随便一些。但如果在座的都是长辈,主席或者主人若和你说话,问你问题,你才可以说。如果没有问,你就不问自说,这就是心浮气躁,不合时宜。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话当说而不说,谓之隐。孔安国注:“隐,不尽情实也。”如君子已问,就应当把话明白的说出来,如果不说,这就犯了隐匿之过。不论长辈还是晚辈,若是问你问题你却吞吞吐吐,这就是慢。骄慢很容易得罪人,也是过错。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观察君子的颜色就说话,谓之瞽。集解周先烈注:“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者也。”“瞽”就是眼睛看不清。颜色即脸色,表示意向。不看君子的脸色意向来说话,犹如盲者说话而不看对方,是大为失礼的,所以也是过失。如果别人已经很不高兴了,你还在继续指摘他的过失,这样就大为失礼,也是犯了过失。

君子之过乃好为人师(言语之道君子讷于言)(4)

孔子以孔门四科教导学生,首重德行,其次就是言语,然后是政事、文学。言语之道很有学问,说话需要艺术。“君子欲讷于言”,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说话要谨慎,要三思而后言。

君子之过乃好为人师(言语之道君子讷于言)(5)

(节选自 海口广播电视台大型人文节目《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十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