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身边的朋友亲人包括网络上的一些鸡汤文,总是在告诉别人要活在当下,那么活在当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活在当下就是活在此时此刻,感受此时此刻,幸福在此时此刻等等吧这么理解不算错,但稍稍有点浮于表面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活在当下珍惜当下什么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什么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什么意思

最近几年身边的朋友亲人包括网络上的一些鸡汤文,总是在告诉别人要活在当下,那么活在当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活在当下就是活在此时此刻,感受此时此刻,幸福在此时此刻等等吧!这么理解不算错,但稍稍有点浮于表面了。

其实所谓的“活在当下”是当今世界的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恰到好处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比较高的生活境界。儒家的“中庸”“知行合一”,佛家的“正念”“禅”“空”“悟”,道家的“道”“无为”等等都是一种追求恰到好处的美好生活的状态!也算是对当今世界人们对“活在当下”这个概念的最好的概括了。

那么多人整天在喊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有几人能做到呢?看起来很简单的人生道理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做到的人就不会大喊“活在当下”了。接下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通过各个角度,把“当下”这个词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的逼叨逼叨。

周末的清晨,你伸个懒腰从床上起来后,走到厨房,拿起自己心爱的水杯去倒水。这个水杯是你最爱的人几年前用自己的一根肋骨为你烧制的“骨瓷杯”,不但珍贵,对你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杯子。你在倒水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把水杯打碎了。接下里你大脑里的神经元就会各种放电,各种给自己的生活加戏,无论你的思绪是怎么样的,总结下来只有三种情况面对。第一,你大脑不断地搜索着过去,水杯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你的损失有多么的大、你有多么的懊悔自己的不小心,因为破碎的水杯你有多么的伤心……大脑的思维会始终停留在懊悔的过去;第二,你会想以后再也不会有这么贵重、这么有意义的杯子使用了,即使去街里买也买不到这只杯子了、去定制一个一模一样的杯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了、以后再用任何杯子都会让你很惶恐……大脑的思维会一直暗示你对未来的惶恐;第三,你内心毫无波澜,大脑毫无情绪,你收拾残局后就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你的大脑思维一直停留在当下。第三种反应看似是“活在当下”的反应,其实是极端的机械反应,是冷冰冰的机械反应。那么贵重的杯子打碎后,大脑有各种焦虑、紧张的情感反应是正常的,这一点也是区别于冷冰冰的机器的最重要的一点。那么在你的情感释放完,伤心过后,能迅速地把自己拉回到当下,然后去做你接下来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让一个破碎的杯子长时间的影响你的情绪甚至控制了你的生活,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与杯子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件事情,杯子碎的时候我对自己起了怜悯之心,收拾残局后,你要迅速的去做自己接下来应该做的事情,比如看书、玩游戏、聊天……但我们大部分人经常会因为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影响自己一整天甚至多天的情绪波动。早上摔个杯子,一整天都闷闷不乐;上班堵个车,一整天工作都效率低下;和亲人拌个嘴好多天都抑郁寡欢,始终将自己的思绪扔在过去或抛向未来……这样的实例太多了,表现最明显的是有很多老人,几十年都过去了,还在不断的提起自己年轻的时候的某一个错误的决策对自己现在的影响,几十年的时间都把自己困在痛苦的过去……守仁先生徒弟的儿子生病了,一直都在郁郁寡欢,心急如焚。守仁先生知道后和徒弟说:“儿子生病,感觉很伤心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过度伤心,不但会让事情更加严重,还会影响你接下来很多天要做的事情,除了对眼前的问题于事无补,还会耽误解决问题的进度。此时的挫折或者说是你的痛苦正是你修炼自己的绝佳机会,否则你之前懂得的人生大道理都将化为乌有。”正所谓“有所忧患,不得其正。”

那么我们如何能恰到好处地“活在当下”呢?

杯子碎就碎掉了,杯子碎掉使你很伤心,你很伤心也是因为杯子碎掉,伤心过后应该尽快心无旁骛地收拾好残局,然后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你接下来要做的任何事情与杯子破碎都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件事情,杯子的事情为什么会影响你接下来要做的其他的事情呢?

首先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一下,人类的大脑总喜欢自己脑补一些不存在甚至不会发生的事情,然后把各种完全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这也是进化的产物。人类的大脑是个类似于冰淇淋结构一层层进化的笨重的器官。能量消耗极大,并且经常出现bug。大脑极其排斥不确定的事物,因为不确定预示着危险。原始人类只要听到草丛里有声响,就会立马警觉起来,因为草丛里的声响对于他们来说是不确定的事物,只有将不确定的事物都归类于威胁生命的危险,人类才能安全的进化数百万年。大脑的快系统(边缘系统)反应速度快,能量消耗低,但很容易犯错,我们每天大概有90%以上的行为和动作都是由快系统做的决定;大脑慢系统(前额叶系统)反应速度慢,能量消耗大,但很少犯错,我们每天只有极少并且重要的事情都是由慢系统做的决定。这样分配的目的是为了将大部分能量节省下来去决策相对重要的事情。当你早晨起来去厨房拿杯子倒水等一系列非常娴熟的动作都是由经常犯错的快系统在支配的,当快系统一不小心把杯子摔碎后,你的慢系统就介入了操控。慢系统天生对任何事情都会计算周密,喜欢反思、总结和学习,当你把杯子摔碎后,慢系统就支配了你接下来的一些行为:慢系统经过分析你把杯子摔碎,并且总结杯子摔碎的这个经验,并想办法去弥补快系统犯下的错误。破镜无法重圆,杯子摔碎的错误是无法弥补的,但慢系统一直会强迫自己想办法弥补错误,此时你大脑的快系统和慢系统处于无法解决问题的矛盾当中,反复周旋形成一个思维的死循环,异常焦灼,我们经常会被自己的大脑带入到一个思维漩涡当中,有些人甚至一辈子无法跳出自己制造的那些思维漩涡,比如极其固执的人、无法接受新事物的人、巨婴、杠精等等人类新物种……

上文提到的大脑快慢系统解决问题的死循环就是人类的“精神内耗”,就像汽车深陷泥潭,干踩油门,消耗大量的能量却无法前行一步。人类的大脑也一样,一不小心就会深陷思维的泥潭,让我们始终在原地踏步。看似是我们身边很多的事物给我们造成了伤害,实际上是大脑快慢系统在解决事物的角度上出现了问题,自己给自己造成了伤害,像周伯通练功练到左右手互搏。也像一只蚊子叮咬了你之后,你反复地通过抓挠想迅速解除痒的问题,到最后痒的问题没解决,反而自己把自己的皮肤给抓破了,蚊虫叮咬你一下你只是有点痒而已,我们只要去接受这种痒的感觉,慢慢的感受它、体验它,很快就会好了,也不至于最后我们自己伤害了自己。人类的精神能量很大一部分都被类似于这种形式的精神内耗所浪费,甚是可惜。

所以,想恰到好处地活在当下,首先就要跳出这个“思维的泥潭”。其实古圣先贤终极一生都在解决人类的这个问题。儒家、佛家、道家等等都是在帮助普通人修炼自己的人性,让我们首先在精神层面活得更好。所以我们可以找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学问在“知”的层面先研究进去,慢慢再到达“行”的阶段,最后的终点就是“知行合一”的境界,也是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我认为这样才是好的人生。古圣先贤关于人类的修行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基本都是“因病发药”,不同的人理解和感悟不一样,方法也千差万别。那些古圣先贤只是把所有的路径都告诉你,然后让你自己去悟,是顿悟、是渐悟、还是不能悟那就看你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天赋了。一个小和尚问师傅:“师傅你在悟道前每天都做什么呀?”师傅回答:“吃饭、睡觉、看书、散步。”小和尚接着又问:“师傅,那你在悟道之后每天都做什么呢?”师傅答曰:“吃饭、睡觉、看书、散步。”小和尚摸着自己的光头疑惑的若有所思。

开悟前后虽然做的是一样的事情,但心境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要缓慢前行,即使短暂的原地踏步,也是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的机会。对待人生,我们要有穿着拖鞋去旅行的勇气。

任何事情都具有多面性,我们这代人是在所谓的“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凡事都喜欢分辨个好坏对错,凡事都想找个标准答案。如果你刻意地追求时时刻刻每分每秒都“活在当下”,那么很多时候你会缺少人生该有的情感和激情,也不会迸发出该有的灵感,活得就像机器一样,相信这并不是你想要的人生。所以,度还得自己掌握,不要走得太快,因为走得太快容易落下自己的灵魂,也不要总是原地踏步,因为消耗大量的精神能量止步不前,也会慢慢的失去人生的意义,只要能让自己一直在缓慢前行,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微调”自己的人生就行了。那个说也说不明白,写也写不明白,但是却能让你的身体和精神活得最舒适的节奏,就是我们一生要不间断地修行的目标。充满激情的、恰到好处地“活在当下”。有一个人问禅师:“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师回答:“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

让自己活在当下的那种快乐舒适的体验入门的最好的练习方式就是冥想。关于冥想以后再论。

最后以一个小故事做结尾:轻装才能远走,静心方可久行。

一小和尚欲出门云游,可日期一推再推,半年过去,动身之事仍未成行。方丈叫他来常访问到:“你欲出门云游久矣,缘何仍未动身?”小和尚面现愁云答道:“我次次云游,一去万里,不知道要行多少里路、越过多少条河、翻过多少座山、经多少风雨,所以,务必要一切准备妥当方可起程。

方丈沉吟片刻说:“是啊,如此远游,的确需好好准备才行。”接着问到:“鞋准备足了吗?一去万里,道路迢迢,鞋不备足如何使得?”随即吩咐寺中僧侣,每人为小和尚备鞋十双,立刻送至禅房。一盏茶之间,鞋便被纷纷送至,每人十双,僧侣过百,千多双鞋堆积一处状似小山。方丈又吩咐说:“汝等师弟远去,一路不知将经风雨几何,每人再各自为他准备雨伞一把以备其需吧。于是,片刻不到,小山似的鞋子旁边又堆起了一座百来把雨伞组成的另一座小山。看着眼前的两座由鞋子和雨伞组成的小山,小和尚迷惑不解。遂问方丈:“师傅,弟子一人外出云游哦,如此多的东西,莫说几万里的行程,便是寸步,弟子也行不出啊!方丈微微一笑,说:“徒儿莫急,该准备的东西还有好多。你此去千山万水,旦至河边如无船可渡如何是好,为师还要让你的师兄们为你造一艘船呢。

小和尚闻言至此,突如醍醐灌顶,瞬间领悟。当下便会方丈说:“弟子明白了,现即拜别师傅启程。

方丈手抚其头,微笑着说:“一个人上路远行,一鞋一钵足矣,东西太多,反到行动不得。人生一世,有如一次远游,心中装载过多,亦是动弹不得。”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2022-1-11

季显伟

#季显#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