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1)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2)

文丨南秀山

虞城县古城即利民镇也。利民镇有个古老的名字叫虞国。虞国遗址在利民镇城南三华里处杨庄一带。相传4000多年前,虞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此,建立虞国(诸侯小国)。因旧城是土城墙,常遭水患,明代弘治九年(1496)重建新城。面积2平方公里,初筑土城,墙高5米;嘉靖十年(1531)县城向北迁移,建筑了现在的古城。崇祯八年(1635),范良彦、杨春育捐资将土城墙改筑砖墙。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雍正八年(1730)、乾隆三十六年(1761)、咸丰八年(1858)四次修复城墙。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城墙倒塌,官绅、商民捐资大修。民国以后,在那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中,使这座古城有损无修;建国后,进人和平年代时期,城墙、城门逐渐被拆除,只有那周长5公里的护城堤和2200亩城湖紧紧怀抱着这座古城。

几千年来,这座古城虽经几废几兴,归属屡更,但虞城县的名称始终没变。1954年,虞城县委、县政府迁于马牧集后,古城被改名为利民区,1958年又成立了利民人民公社,1981年3月份分出利民镇,又改为利民乡,2001年9月利民镇和利民乡合并后,又建立了新的利民镇。

目前,利民镇发掘“古城记忆”项目已经启动,并成立了专项领导组,以文字记述、拍照留影、录音录像等形式搜集资料;访老人以“三亲”人物对古城原貌、历史建筑、宗族文化、文物遗址等进行发掘。半个多月来,古城内外已采访录音录像十几位老人,他们都以亲见、亲历、亲闻讲述了古城记忆。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3)

今年我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对利民古城原貌多少有点印象,我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一点点告诉大家:

我从一岁失去父亲,跟着母亲住在利民镇古城西北角紧挨护城堤外沿的前沈庄姥姥家里。前沈庄村前就是护城堤,上去护城堤隔着城湖往东望就是利民古城。古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就数许家楼。那时站在城北故道大堤上都能看见许家大楼的摸样。

1953年,我6岁那年,俺姥爷常常领着我到古城西门里大戏院里去看戏。那时候城墙倒塌过甚,被扒得豁豁牙牙,西关两扇城门是木头做成的,又厚又大,北扇城门有个大窟窿,据说是大炮打的。四关吊桥也没有了,已改建成拱桥,是用大青砖垒成的半圆形砖桥。戏院在西大街西头路南,外门朝北。戏院子南北长,是砖墙结构,估计有三丈多高,戏院顶是木梁木檩结构,是苇草盖顶。舞台坐北朝南,舞台下是一排排独木板、独木腿做成的板凳。那时候,我小不识戏,只是跟着俺姥爷跑着玩。我听俺娘说俺姥爷家原住在古城西关土城门外路北,解放前在西关开粮坊。那时候西关有两家粮坊,一家姓陆,一家姓陈(是俺姥爷家),在解放前夕,俺姥爷家却搬迁原籍前沈庄居住。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4)

1954年,我七岁那年冬季特别冷,城湖里结了厚冰。一天下午,俺村有个大人从城里买物回来,进村逢人便说:“今晚城里有电影,是部队放的。”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村,我问俺娘什么是电影?俺娘说不知道,让我去问大舅,我问大舅,大舅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太阳还没落山,俺村里好多人家都吃了晚饭,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说着笑着向护城堤走去。那天我姥姥、姥爷、我娘、我妗子都没去看电影,是大舅领着我去的,大舅扯着我的手说:“不要乱跑,夜里能迷见人。”我点点头说:“知道啦。”村里人刚刚上去护城堤,隔着城湖向东望去,就能看见古城西北角那个大操场上栽着两棵大竹竿,竹竿中间挂着一块大白布,有人指着说:“你们看,那就是电影布。”那时候,城墙被扒得豁豁牙牙,高低不平,古城西北角的城墙基本扒完,所以,我们站在护城堤上往东望,就能看到操场上那个大影布。这当儿,突然有七八个小伙伴向护城堤内城湖里跑去,他们沿着厚冰向古城奔滑。蓦地,我也松开大舅的手,向堤内跑着追赶小伙伴。堤上的大人都担心的大声喊叫着:“快回来,滑冰危险 。”当大人站在护城堤上担心的望着我们爬过城墙根,奔向大操场时,他们才放心的向西关走去。半个小时后,俺村的大人在操场各自找到自家的孩子说落一阵就没事了。俺大舅抓住我,扬起一只手轻轻的在我屁股上拍打一下说:“真吓死人啦,万一有什么好歹,我怎么向你娘交待?”因此,一直到电影结束,俺大舅都没有松开我的手。

古城内西北角仅挨着城墙脚下,是一个大操场,大操场东边紧靠北城墙是两排营房。房子是蓝砖蓝瓦结构,据说那里住着解放军一个营。那天大操场影幕前面放着一排排小马扎凳子。傍晚时分,解放军排着队伍来到大操场里,坐在凳子上。这当儿一个解放军站起来,打着拍子领着解放军唱起歌来。那天晚上,大操场里挤满很多人,大多数都是古城内居民和周边村庄老百姓。天黑了,突然城墙根下响起了发电机声,这当儿,影幕上出人了,影幕旁边那棵竹竿上的大喇叭也响了。开始只见影幕上一片田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枪炮声过后,只见一老一少俩位农妇背着小包袱走来,这当儿,从庄稼地里爬出一位伤兵员,开始母女俩很害怕,后来认出是在她村住过的八路军,母女俩就把他救回了家。后来,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有个鬼子发现了这位少女,就追赶花姑娘。少女跑回家,这个鬼子也紧追不放,小鬼子刚一进屋时,就被藏在门后的伤兵员,举起一个破罐子朝鬼子头上砸去,把日本鬼子砸死了,八路军伤员还得了杆枪......电影结束后,我问大舅今晚放的啥电影?大舅告诉我说:名叫“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也是我少年时代第一次看电影,转眼间65年过去了,我一直记住这个电影的名字。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5)

1955年秋天,我八岁那年,到古城西关小学校报名入了学。西关小学校就在大王庙院里。大王庙的大门朝南是古式房屋。大王庙大殿是座北朝南,大青砖垒墙,木柱结构,八砖扣顶,黄色琉璃瓦封面,房脊上有五脊六兽、双龙戏珠等一些古式雕塑。大殿下有六层石台阶,上去石台阶就是大王庙大殿,我上学时大殿里没有神胎,是校长老师的办公室。一年级紧挨大殿西边三间老房屋,我们的班主任叫胡丙秀,那时他有30多岁,听说胡老师是豫东红脸王唐玉成的大女婿。有一次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同学们说:“白鸡下啥蛋?”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白鸡下白蛋。胡老师突然点起我的名字问:“南秀山,你说黑鸡下啥蛋?”我脱口而出:“黑鸡下黑蛋”。同学们哄堂大笑,把我笑的面红耳赤。

1956年春天,我九岁那年胡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城西一公里处杨林(杨东明墓)去游玩,杨林在五里堂村东、展庄村后的一块田野里。从古城西关往西是一条通往贾寨乡的大官路,那时是土路,展庄村后大官路北旁是一对又高又大的石狮子把门,走进石狮子把门往北是一座透花石雕刻着二龙戏珠的石牌坊,牌坊中间上面的横匾上雕刻着:“敕修诰赠刑部尚书杨东明之墓”十三个大字。走过石牌坊往北,东西两厢是一对石羊,再往北东西两厢是一对石马,再往北东西两厢是两尊武官石像,再往北东西两厢是两尊文官石像,再往北正中央是杨东明墓,墓高2.5米,周长32.2米,墓前原有乌龟驮石碑两通,谕祭碑数通;供台一座,石香炉一座;那时因年龄小,石狮子、石马我爬不上去,只是爬到石羊身上坐着玩。玩过后,胡老师领着同学参观杨东明各种文物,并向我们讲明代清官杨东明的故事......

我还记得杨林东边那匹石马,脖子上有个手指头大的小窟窿。里面生有红锈,老人传说一天夜里这匹石马变成了真马,跑到展庄村后去啃麦苗,被人发现后刺了一铁矛,这不过是个传说,到底这匹石马脖子里那个小窟窿是怎么留下的?谁也说不清楚。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6)

有时胡老师还带着同学去参观西关西头那棵古槐,古槐又高又粗有三四丈高,我们四个同学都搂不过来,当时有些树干虽枯了,但新发出来的树枝树叶很青绿,胡老师说这棵古槐是唐朝的树,他又向同学们讲述一个传闻故事。他说唐朝山东有个瓦岗寨,瓦岗寨上有20多名结拜兄弟,他们招兵买马,聚众为王,杀富济贫,为百姓除害,他们的头领叫程咬金,如秦琼,罗成等,都是英雄好汉,后来他们归顺了大唐皇帝李世民。一天骑着马前往洛阳时路过虞城咱西关这棵古槐树下休息后准备上马走时,尉迟恭敬德突然勒马,转回身来望着古槐旁边那个大水坑,正在洗衣裳的少妇看的出神,军师徐茂公转身问:“尉迟将军为何不走了”,这当儿,敬德才缓过神来,忙回答道:“我看古槐哩”,徐军师用鹅毛扇点了点敬德说:“你呀,你呀!哈、哈、哈......”说罢大笑起来。从此敬德勒马看古槐的传说就在虞城流传了几百年。

当年秋天我们升班二年级时,胡老师还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不但是历史学者也是个文史研究者,他在课堂上好给同学们讲历史故事,讲传说,因我们年龄小,虽然听不很懂,但大家都爱听。一次,胡老师领着我们到西关卫生院去参观那座西方国家建筑的两层小洋楼,小洋楼建于何年何月,胡老师也不清楚,小洋楼虽然陈旧,但西方建筑在此地是别致一格。胡老师说:“有人说是美国人建的,有人说是西班牙人建的,解放前是个牧师堂”。胡老师还说:“解放初期这里是虞城县人民医院,1954年虞城县政府搬迁马牧集后又改为虞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胡老师也曾领着同学们到西关堤口里路北那两口龙凤井去参观。龙凤井东北角不远,紧靠城湖上岸有两间破草房,破草房里住着母子二人,老太太50多岁,矮矮的身材很瘦气,他儿子20多岁,瞎一只眼睛有点憨,他叫黄六,胡老师在黄六家借了一个小土罐子和一根小麻绳,到东边那口井里打水,让同学们品尝水的味道,问同学们是苦还是甜,同学们抢着喝,都说井水很甜,接着胡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甜水井的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天久旱无雨,沟河干涸,水贵如油,不少人被活活渴死。有一天突然狂风骤起,一条巨龙倒挂在西关这口枯井旁的大树上,把头伸在井里吸水,井水咕嘟咕嘟往上冒,四处流淌。这条巨龙又把吸进嘴里的水喷向天空,刹那间天空大雨如注,沟满河溢,城湖里的水也满了,人们再不为缺水而担忧,之后人们发现古城内的井水又咸又涩,不能入口,只有西关这两口龙凤井里的水甘甜爽口,所以城里的居民都到西关这两口龙凤井里打水吃。古城大户人家用马车装着大木桶,专门到西关拉水,城里还有一些穷人推着一辆木轮车,车上装着木桶到西关甜水井打水卖给城里人,城里有的穷人买不起水,自己就挑着一副木筲到西关去挑水。这两口龙凤井一东一西中间相隔一丈远。用青砖砌成,两井台是用青石板铺地,青石板已被打水人踩得很光滑,甜水井西边是鲁班庙已废除,竟成了他人的菜园子。甜水井北边是护城湖,东边是一户姓程的居民叫程六,50多岁,是个瘸子,靠织门帘为生。甜水井南边是一条东西大街,东通古城,西通贾寨。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7)

我们上学都要走护城堤到西关这条路,护城堤上,从西关到北关,栽植很多毛桃树,到秋后才能成熟。毛桃树在堤上就中间一行,相隔一丈远一棵,因无人看管,我们上学在护城堤上天天摘桃吃。后来被俺村的一名女同学报告了老师。老师把我们几个批评后警告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桃就开除谁。”所以我们不敢再摘桃了。

那年冬天下了一场早雪,一天早饭后,我们几个同学踩着冰雪,刚刚爬上护城堤,却被一个穿军大衣的解放军叔叔拦住了。他手里拿着两面小旗,一面是红色,一面是绿色。他问:“小朋友你们干啥去?”“上学去。”我们说。“你们绕路行吗?”他说。“我们为啥要绕路?”“我们在打靶,走堤上危险。”他用手指了指南边堤上,又说:“就用大炮打那个飞机。”我们顺着解放军叔叔的手望去,真的,堤上栽着两根大竹竿,中间相隔十几米远,竹竿上稍拉着一根铁丝,铁丝上挂着一架模型小飞机,解放军在古城墙根上支着一架高射炮,准备搞军事演习,所以护城堤上不让走人。为了安全我村几个同学只好下去护城堤,向西转路,走西关西头槐树街那条路去学校。

每逢春天和秋天,四关城湖上都有渔民打鱼,尤其是西北城湖离俺村很近,每天早上,十几只小木船拉开一溜线,一只小船上两个人,一个人手摇船桨慢慢拨水前进。一个人蹲在船头上,双手拿着小木棒“梆梆,梆梆……”的敲打船头,在俺村里听的清清楚楚。敲打一阵后,十几只小船围成一个圈。这当儿,划桨人停住拨水,用根竹竿使劲的扎进湖底,固定船的摆动。刹那间,十几只船头上那些敲木梆人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把事先准备好的渔网猛的一下撒进水里。这当儿,十几个划桨人拔起竹竿放在船头上,慢慢划浆拨水向后倒退船,十几个船头人坐在船头上,使劲的收拉网绳。把网收到船头上,开始弯腰捡鱼,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鲜鱼扔进船舱里……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8)

解放初期,古城文化非常繁华。为庆胜利,庆解放,四关群众和古城居民,自发组织义务演出,每年春节、元宵节(正月十五)东关的高跷,南关的小车船,西关的鬼会,北关的狮子;古城北街的火篮,西街的独木轿,南街的大头娃娃,东街的火龙灯:上午、下午、夜里一天三场,在古城里大街小巷轮流表演,节目十分精彩。曾惊动乡下三五十里的老百姓进城观看,人山人海,像赶庙会似的热闹非凡。

我八岁那年元宵节,吃过午饭,我大舅就领着我跟随俺村的好多人进城看热闹,俺大舅怕我挤丢了,紧紧抓住我的手不舍松开,他走到哪里我就跟在哪里。有时看不见演出,大舅就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看。那天,我跟着大舅随着人群跑遍古城大街小巷,东街的火龙灯是夜里表演,火龙肚子里绑上好多蜡烛,到夜里表演,在灯光的照耀下,像条活龙似的,摇头摆尾,非常好看。晚上看过火龙表演后,俺爷儿俩没有回家,大舅买了两个热烧饼,到茶馆吃饼喝茶充当晚餐。紧接着,大舅领着我随着人群来到西大街戏院里观看节目。戏院还是我六岁跟着姥爷看戏那个模样,坐北朝南凳子还是那些旧凳子。戏院里挤满好多人,后面的人都站在凳子上。大舅把我抱上戏院后墙的一个大窗户上,让我站在窗台上往前看,大舅却挤到人群里去了。戏台上,一会儿出来个要饭的,一会出来个大地主,一会儿出来几个民兵,在表演什么节目我看不懂。这时候我想撒尿,喊大舅喊不应,我急哭了。这当儿,一位解放军把我抱了下来,笑着说:“叫声解放军叔叔。”我就叫他一声解放军叔叔,他摸了摸我的头就走了。我解了手不大会儿,我大舅从人群里挤出来,抓住我的手说:“你咋下来的?”我告诉了他。他说:“走,不看了,咱回家吧?”文艺演出还没结束,我和大舅就提前离开戏院子回家去了。

那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是没有看到西关表演的“鬼会”,二是没有看到南关表演的“小车旱船”。却看到南关表演的“唐僧取经”。唐僧穿着一身红色袈裟,戴着一顶红色佛帽,骑着一头大青驴。沙僧穿着一件紫红色大褂,戴着假发假须,用扁担挑着两只小纸箱子。猪八戒两只大耳朵是用白纸褙剪制成的挂在头两边,猪嘴不知是用什么做制的,还挺像。他戴着一顶黑色和尚帽,身穿一件黑大褂,手里拿着一个用木棍做成的耙子。孙悟空脸谱是用白红颜色抹画的,头戴一顶八角黄色帽,身穿一身黄布衣,腰系红带子,手里拿着一根五尺长短的栋木棍,在锣鼓声中,他一蹦三跳真像个活猴子。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9)

猪八戒的扮演者是南关吊桥南边路东住的孙大黑,后来在利民搬运工会当搬卸工。孙悟空的扮演者是南关吊桥南边路西住的袁保全是我姨兄弟,现在八十余岁,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工作,已退休。当时我没认出来是他们,过后是南关俺三姨父袁振松(袁铁锤)告诉我的。

提起南关袁家,下面我就说一说古城三大特色名吃,一是“糟鱼”、二是“水鸡”,三是“羊肉汤”。糟鱼本身是鲫鱼,这种鱼就生长在古城湖里,小的一两,大的不过半斤。烹煮之前,只扒五脏不去鳞,用盐腌制后,一个一个摆在木板上晾干,然后先用大葱青叶铺在锅里,把腌制好的鱼放在锅里葱叶上面,加以各味佐料,大火烧滚小火闷熟,凉后盛出,糟鳞糟刺,又鲜又香,形色味很佳。水鸡乃是青蛙,经过剥皮去头,扒掉五脏后油炸、熏染、火炕,完成后的“水鸡”香味独特,酥软适中,招得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品尝古虞“水鸡”。60年代初,我中学肄业后,夏天常跟着俺村青少年到沟边河岸去钩蛤蟆。拿着个细长小竹竿,上头拴着一根细棉绳,绳子下头拴着一条小蚯蚓,右手拿着个带把的布兜儿,一天能钩二三十只蛤蟆。拿到北关专业加工户家去卖,一只能卖五分钱,一天能卖一块多钱,我心里却很高兴。改革开放后,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禁止捕食青蛙,利民镇又兴起肉蛙养殖群体新项目,随着肉蛙养殖的不断发展,水鸡又面向市场,传统名吃仍不虚传。

“羊肉汤”是利民镇的名吃,而且一年四季不断,下馆子就餐的人总要喝上一碗羊肉汤,尤其是外地来客,不喝利民羊肉汤,他们走后会感到遗憾的。因为利民羊肉汤的确有特殊的传统风味。据说,在利民镇这座小古城里卖羊肉汤,最早的一家就是袁家,俺姨父袁振松(袁铁锤)(申金玉镇长认识他)他曾经对我说:“俺袁家在城里卖羊肉汤是最早一家,多少代我也不清楚,就知道我二十多岁接着干时,日本鬼子侵占虞城时有人传谣说:日本鬼子见留洋头的人就杀,后来有些人把洋头说成见谁家喂羊就杀谁,所以有好多老百姓把自家喂的羊都赶出家门,不敢再喂羊了。就在这时候俺老袁家拾了好多羊,赶进家中院里关起来,天天不用买羊,便杀羊在城里煮羊肉汤卖。日本在这里羊肉汤只卖三百钱一碗,(就是三分钱一碗,)一天能卖几百碗。(那时候,一百钱就是一分钱,一千钱就是一毛钱,一万钱就是一元钱)。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10)

俺姨夫还对我说:“卖羊肉汤主要选用当地饲养的30斤以上的肥山羊,现吃现杀,先用羊骨头羊油熬成汤,每天凌晨四点开始上锅,放上白芷、花椒、丁香、三代、草果、小茴、辣椒等十几味传统作料,熬汤时放入大块鲜羊肉同煮,肉熟后捞出待用,食用时把熟羊肉切成薄片,放在碗里,用沸汤连冲三遍,再加上调料,味精,葱花等,然后再用锅中老汤,加上汤冲三遍的羊肉片,盛入碗里,特色为“三清”即上层油清、中层汤清,底层肉清,整体清澈透明,一眼见底,味道鲜美,不膻不腻,清香可口,再配有带有芝麻的热烧饼共食,真是美味佳肴。

我八九岁时,每年春天、夏天、秋天放假或星期日,我同俺村的小伙伴一起到护城堤上去割草,放羊。紧靠护城堤里边是地藏庵和北海寺遗址,庙宇虽然没有了,但遗址还存在,好像一个小岛,南北长一百多米,宽30余米,上面长满了很多草稞子,有的地方被人垒成了盐池子,用城湖里的水晒盐,(因城湖里的水是咸的),那时四关城湖岸边长满了很多芦苇和蒲草,城湖里水面上长着一片一片的水草,一根一根像棉线一样细长,人们都叫它杂草,是农民喂猪的好草料。

每年夏天,地藏庵里是俺村男人洗澡脱衣、女人洗衣裳的好地方。开始下水时,湖底是一层很光滑的硬泥,往里越走越深,湖底是稀泥,扎一猛子抓一把,像大粪似的又黑又臭,扔出来那片水马上就变成了黑水,小时候我同小伙伴儿到城湖里洗澡,经常打水仗,扎个猛子,抓一把黑稀泥,投着玩儿。你投我扎猛子,我投他扎猛子,从水底一猛子就游七八米远。有时我们比游泳看谁游得快,看谁在水下闭气闷的时间最长,我们还比赛举起双手,用脚踩水,看谁坚持会儿最大,总之说,老城湖是我们少年时代的好玩处。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11)

1958年,我十岁那年社会进入大跃进阶段,有高级社转变为人民公社,走向大集体道路。不知为什么?我村小学生竟被“撵”到北关小学去上学,那时我已升为三年级了,北关小学校紧靠北关护城堤外土城门口路西,学校大院南北长,东西两厢是教室,校院大门朝南,大门外东侧路边有口土井,井边有棵老槐树,有两人搂粗,树身不高,但枝密叶茂,有两个大树根像木筲一样粗,露出地面整天被小孩骑、大人坐,弄得很光滑。青绿的树叶,大人伸手就能摸着,这棵老槐树到底是哪朝哪代?没听老年人讲述过。

北关城门也没有了,城墙被拆的还有一些城墙根,那时城墙根下,城湖边到处扔的都是城墙砖,城里居民有的建房垒墙,也到城湖边去拾砖,农村生产队垒牛屋盖保管屋,也派人到城墙湖边去捡砖。1958年秋季一天下午,我和同学一起去古城里买作业本,但看见北关老城门两旁用木棍接木棍、木牚接木牚、木板接木板,定做的一座“跃进门”有十米之高,上边还有木制的门楼,两厢门框装制木槽,木槽里贴着大红纸,两边门框里在大红纸上都竖着七个大黑字,上首是“脚蹬地球手托天”下首是“超英赶美学苏联”。

那时古城西大街老戏院里也被拆迁了,不知是根据哪个工程师绘画的图纸,重新建筑一座东西长大礼堂,门面高约20米,外门朝东对着大偶首,大院内紧靠北围墙是一溜八间工作室,也是演员休息室。据说“大礼堂”三个字是我县著名书法家袁厚超撰文。礼堂左右两边框栏上写着八个红漆大字,左边是“鼓足干劲”,右边是“力争上游”,上额写着“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大礼堂三个大门,三层石台阶。礼堂内东西两行共有十六根立柱,每行八根,每根高十米,横架木梁,梁与梁之间是人字形,木檩连成一体,西面是大舞台,礼堂内坐凳还是老剧院那些破木板、木腿凳子。1960年我在古城上高小时,一天下午,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南关樱桃园搬砖运到古城大礼堂,拆掉木凳垒城砖凳了。

利民古城古会比较多,如正月十五、四月初八,五月二十八,九月二十四,十月十五,十一月初七,腊月初八。二月、三月、六月、七月、八月为什么古城没会谁也说不清楚,其实古会最热闹的就是五月二十八会,我童年记事时常跟着大人去赶会,那时候赶会别说开汽车、开电动车,就连自行车也没有,人人步行,成群结队像潮流一样从四关城门往里涌。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12)

城内各条大街、二街、高布棚,太阳伞、生意一家挨一家、卖布匹的,卖衣裳的,卖百货的、卖吃喝的叫声连天。这些高布棚大多数来自山东单县、江苏砀山、。安徽亳州、商丘朱集、虞城马牧集等商客。我就记得有个卖剪子的是山东来的“猴三元”,在他摊位前坐着一个黑木猴子。戏院里有大戏一台,西二街戏院往北路西是一片开阔地,有杂技、有魔术、有马戏团、那里更加热闹,听老人说,有一年五月二十八会外地来了个杂技团,在场子里栽了一根高杆,高杆上挂着一面小旗,上面写着“天下第一”,谁知当天夜里却被人爬上高杆,把旗摘下扔在地上,并在小旗上抹上大便。第二天一早,这个杂技团发现后,就立即收拾家伙离开了虞城。

还有城隍庙大门外路西那片开阔地上更加热闹,那里是畜禽市场,牛马驴骡、猪羊猫狗、鸡鸭鹅兔买卖交易,在这个市场的西边角落里有一片畜禽斗赛场,先是斗牛,后是绵羊抵架,然后是斗鸡,斗鹌鹑,开始斗牛与绵羊抵架比赛时,这种场面,妇女儿童很少观看,因为牛羊很凶,斗架时恐怕误伤着人,每逢斗鸡斗鹌鹑比赛时,观众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就连本该回避的妇女儿童也围着观看。

古城内东北角,紧靠城湖边有座大戏楼,东西长,舞台坐北朝南,舞台下是一片大广场,四周没有围墙,是一个露天剧场,小时候农历五月二十八会,我曾跟着大人在这里看过一次大戏,好像是农村业余剧团演出的,我就知道有个小丑演员是俺庄韩家外甥,叫孙二,是乔庄人。戏场没板凳,各坐各的小凳子,后边人都是站着看戏,看戏人很多,有的打着伞,戏场周围是卖吃喝的,他们都搭着布棚做生意。我记得有一次夜里跟着大人在这里看过一次表演,有清唱,有相声,有小品,我看不懂,只见两个黑布娃娃摔跤,从舞台东摔倒舞台西,来回摔了好一阵,非常好看,最后黑布娃娃站了起来,露出真面目,原来是一个人表演的两个黑布娃娃,是用布做成的道具,是一种杂耍节目。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13)

我小时候,古城东北角大广场里还开过两次宣判大会,第一次大概是在春天,被判人大约50岁左右,穿着一件半大罗黑大衣,五花大绑,身后插着一个木牌子,上面写的什么字我也不认识,只见他站在舞台上,乖乖听宣判。据说此人曾在解放前虞城伪保安团担任三任中队长,外号人称“小诸葛”,罪恶累累,1948年11月,虞城刚解放,利民区单子英区长动员他缴枪时,他今交两支,明交三支,始终留着一支好手枪缓缓不交给政府(关于一把手枪的故事,我以后再细讲),最后他畏罪潜逃,在外地改名换姓,后来被捉拿归案,判处死刑。第二次开宣判会大概是在秋后的一天上午,被判人是古城西关外某村人,此人30多岁,有点憨,外号名叫“喋嘟三”,看样人憨,他竟做出丧天害理之事。那年夏天。他去杨林割草,却在杨东明墓东的地里,用铲子杀死一个看庄稼的少女,捉拿归案后被判处死刑,开宣判会那天,他竟吓得坐在舞台上站不起来了。据古城居住的王法勤先生说:“古城内东北角在日本占领虞城时,那里是日本的火葬坑,日本鬼子只要打仗受了重伤,就被抬到那里用火烧死,说是送他回国了。”

1959年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村村都设立了大食堂,干活大集体、吃饭一口锅,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困难时期,我记得1959年秋天,农村掀起一阵除四害运动,各村各户掀起一个打老鼠、打麻雀高潮。一天中午,在古城内东北角大广场里,全公社召开了万人大会,各村群众抬着一筐筐老鼠,掂着一串串麻雀,扛着土枪土炮走进大会场里......

1960年秋天,我考上利民高小(五年级),校址在古城东大街东头路南黉学里,我对黉学的印象是校门朝西不很大,校门外是一条南北长街,不很宽,这条街叫黉学胡同。校园南北长三节大院,中院两侧是教室,西厢由北向南是五一、五二、五三、三个班级共九间,东厢由北向南是六一、六二、六三,三个班级共九间,再往南又一接院,中间是大门,大门两厢东西各三间兰瓦房,大门东边是六四班教室,大门西边是五四班教室。南院东南角是两个男女同学露天厕所,厕所北边是一个小花园。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14)

中院北边是一座古代建筑物,叫做“大成殿”。大成殿下面是四层石台阶,大殿前面石台阶却被拆掉,垒砌成砖泥混合的一个小舞台,学生开会,老师讲话,学生演节目,都是在这个小舞台上。大殿门前有四根红木柱上头顶着房檐,大殿四角向外挑着角,上盖是黄色琉璃瓦,房脊房檐有雕塑鸟兽之类,大殿墙壁是老青砖结构,大殿内六根大红木柱上顶工字梁,工字梁紧紧托着四方长檩,扁椽根根相连,四方大青砖扣顶,大殿内已没有了神胎塑像,竟成了学校的仓库,大殿东边是一个小木门,后院是一个大操场,是学生上早操,上体育活动的场所。

我在五一班,班主任叫范永福,数学老师魏文科,大家都认识,他曾在报刊上发表过文章,历史老师叫陈俊民,退休后在县城居住,陈老师不但给同学们讲书本上的历史,他还爱讲虞城历史传说,讲商均史话,讲杜康造酒在虞城,讲明代清官杨东明的故事,尤其是陈老师讲的杜康神井的传说,使我牢牢记在心里。他说:从前杨灿楼有个酒作坊。主人姓王,人称王好客。王家酒好喝,人缘也好,生意也很红火。有一天晚上王家酒坊里进来一位白发老者,他进门后连声大呼“拿好酒来、拿好酒来”。王好客不敢怠慢,连忙将一壶酒奉上,可那老者几壶酒下肚后便说:“都说王家酒醇,我咋没喝出一点味儿。”说着一壶接着一壶喝,临走时老者打着酒嗝说:“我忘带钱了,你给我记上账吧”。王好客以为遇上一个骗酒喝的人,也没在意的说“行”。

不料第二天晚上,那位老者又前来讨酒喝,王好客有心向他要酒钱,又怕坏了自己的名声。到了九九八十一这天晚上,老者喝罢酒便和气的说:“王老板真够仁义,我喝你这么多酒,今晚只好还你水了。”王好客说:“俺这里有的是水,不用还”。老者说:“我还你的不是一般的水,是我杜康几千年前造酒用的井水”。王好客吃惊地定睛细看,眼前的老者竟和自家供奉的酒仙杜康像如一人,王好客连忙跪在地上,问:“仙家您的神井在哪里?”老者说“往北九九,往南八十一,正东九九,正西八十一”说罢老者不见了。

天亮后,王好客在老者喝酒坐的地方,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各走八十一步,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王好客觉得地下一动,平地裂开一条缝,随着一阵扑鼻酒香,一股清泉从地缝里喷射出来,王好客正在惊喜中忽然传来天籁之音:“王好客我乃酒仙杜康,念你为人光明磊落,送你一眼神井,好让你将杜康酒发扬光大”。之后王好客用此井酿出的酒,更加醇香,他为纪念杜康还水之恩,王好客在自家院里修建一座亭子,起名叫杜康亭,把用水酿出来的酒叫做杜康酒,这眼井,后来被人们叫做“杜康神井”,一直保留至今。据村民说,这眼井多年废弃不用了,但井水仍清冽甘甜,深不见底。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15)

每上历史课,有时陈老师还带领同学走出课堂,到四关护城堤、到城隍庙、到杨林、到南关堤头两边庙宇,还有南关蔡大法师功德塔去参观,那时南关护城堤路西的山西会馆,只有古代建筑房屋,却没有人居住,路东堤头上有庙宇,有神胎,不知道是什么庙,蔡大法师功德塔在南关堤口东南角一所院子里,塔是砖石结构,高九层,底粗上细,高处带尖形,陈老师说蔡大法师名叫蔡思巽,南关人氏,其人曾云游四方,广收徒弟,靠化缘布施,深受徒弟们崇敬,临终前在南关家中盘腿坐在一口瓷缸里,双手合一,闭目身亡,死后葬于塔中。

夏天,每星期六中午放学回家,我和俺村同学陈长生不走西关这条路,总是从古城西北角翻过城墙根儿,脱掉单衣跳进城湖里,一手举着衣裳,一手扒着水,向西北护城堤游去,游累了,就举着衣裳脸朝上歇会儿,再翻过身来继续游泳,第二天星期日下午,我和陈长生还是从城湖里游泳返回学校。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16)

那年冬季一天晚上,我和同学陈长生没上夜自习,俺俩偷偷到城隍庙里去看电影,片子叫《红色的种子》,国产战斗片,第二天却受到老师的惩罚,抄写课文三遍。

1961年暑假后,我升入六年级。第二年春天,我在大隅首东南角文化馆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张招生广告,上面写着虞城县曲(剧)豫(剧)两剧团,共招学员20名。星期日早饭后,我就赶忙搭上汽车去了县城,到县剧团去报名。那天在剧团里我还见到了曲剧团团长大个子丑李正寅。在报名处填写表时,他们问我户口是在利民哪个街道?带街道证明信了吗?我说我是孙楼大队前沈庄的,农村户口。他们说这次招生主要是市民户口,农村户口不招收。那时我一心想学戏当演员的梦想却破灭了……

1962年秋天,我刚升入初中,农村开始推广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路线,农村每人分了一分二厘自留地,并承包八分责任田,我母亲有胃病常犯,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退学的念头,回村帮助母亲劳动。母亲不同意我退学,骂我没有出息。1963年秋,我十五岁那年刚升入初中二年级,我母亲有病住进医院里,我不得不辍学回家护理娘亲,辍学回乡后一个15岁的孩子,在农村又能干点啥活呢?看庄稼,割草,拾粪,尽干些孩子们干的活。(今年我刚在木兰文学第一期发表一篇散文《青春岁月》,就是写的我十五岁辍学以后在农村的生活)。我十六七岁那年生产队里盖牛屋,派我和表弟陈少敏(原在市人大工作,现已病故),跟着俺村大人,拉着架子车到城墙根下城湖边去捡砖,那年天气大旱,四关城湖水下降,护城堤内城湖边,四关居民房后城湖边,都露出大片大片湖底,湖中还露出一些土岗子,人们叫它“盐滩子”。那年月,农村掀起大搞积肥运动,我和表弟陈少敏跟着村里大人到城湖边去挖黑渍泥,拉到生产队里当粪肥用。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17)

后来上级引来了黄河水,四关护城堤上都有水闸,经过几天开闸放水,四关城湖里又恢复了原来的水位。那年春天,四关城湖里的渔民又开始划着小木船下湖捕鱼了。西北城湖里却多了两个捕鱼人,一个是紧靠护城堤外北店村的张文瑞老汉,他用三只大瓷缸和几根竹竿紧紧绑在一起,上面放块木板,他站在木板上利用挑网扳鱼。另一个是城西北四公里的杨八集老蔡,他利用竹竿钉做的小筏,上面放块木板,木板上放着两只水桶,他带着四五只鱼鹰在西北湖里捕鱼。

前沈庄前就是护城堤,下去护城堤,就是西北城湖,那年夏天我村青少年一日两次到西北湖去洗澡,去摸鱼,我也学会了一身好水性。到晚上,在明亮的月光下我村十几个青少年把衣裳脱在村前的那个枣树林里,光着屁股,在孟州、保才、保福、少青等几个大青年的带领下,我们个个腰系着鱼兜,一起跳进城湖里,从西北护城堤下城湖里开始一直摸到西关,从西关北家后往东一直摸到城墙根。从城墙根往北摸,一直摸到北关西家后,从北关西家后,顺着护城堤下往西摸,一直摸到地藏庵,大青年们都摸满了兜,我摸的不到半兜。我记得一个猛子扎下去,双手在湖底乱摸,有好多鱼窑子里面趴着几条鱼,我只能抓住一条就憋不住气了,露出水面喘口气,再浸下去摸时,鱼窑子里一条鱼也没有了。那时,孟州他们几个大青年一猛子下去一把就能抓住三四条鱼,城湖里的鱼是鲫鱼,大的不过半斤,小的只有一两。当年我们洗澡也曾凫水去过城湖中间那条子河,一猛子扎不到底,水底又深又凉,反正城湖里都没有子河水深 。

那时候我常到古城大隅首东南角文化馆图书室里借书看,我对文化馆的印象是,文化馆大概建在解放初期,两层砖木结构蓝瓦房,大门朝西北角大隅首,向东向南抹角,大门上方竖写着“虞城县人民文化馆”八个红色大字,右门旁刻写着“普及人民文化”,左门旁刻写着“服务为工农兵”文化馆大门里南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五幅伟人纸画像,一楼设有图书馆,借书室,书报杂志阅览室,上去二楼(木楼梯)楼板是木板所棚,走着楼板咚咚响,二楼有图片展览,有象棋、乒乓球桌等,我有借书证,当时我爱借看《林海雪原》、《烈火金刚》、《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之类书籍,看书基本入迷,在煤油灯下一看就是半夜。

虞城景色优美的地方(木兰文学解放初期)(18)

在我的记忆中,古城北大街许家大院附近有两座古式建筑,大门楼朝东(门对北大街)青砖蓝瓦,门楼两边挑角,两座门楼模式一样,门旁各有一对大石狮子把门,北户门楼石狮子却有一只少了个头,成了个半拉石狮子。我听俺娘讲过:我就出生在这个半拉石狮子大院里的小东楼上,我老家是稍岗小南庄人,解放前,我爷爷死后,我奶奶领着我大姑、我父亲来到古城投奔姨奶奶家,就是这个大院里。我姨奶奶老家是乔庄人,姓李,是家小地主。乔庄有房有地。乡下打仗时,姨奶奶一家就搬到城里居住,不打仗时,就回乡下种田。所以姨奶奶家这座小楼房就租给俺奶奶居住。那时候,我父亲在古城上学,爱好书法,他和赵玉筠老师的父亲是同学好友。赵玉筠老师对我说,他小时候经常见到我父亲到他家去找他父亲玩,俩人关系非常密切。1948年6月,我刚出生不到一个月,不知是国民党哪个部队(老百姓都叫他红脖子兵)从山东被解放军打得节节败退。那天下午,这支部队路过利民古城时,我父亲正在西关姥爷家粮坊帮忙,他们把我父亲和一些年轻人抓走了。打那起,我父亲再无音讯。奶奶盼儿病故身亡,我娘哭瞎了眼睛,无办法,我娘只好领着我大姐,抱着我到古城西关投靠俺外祖父家。不久,我们母子三人又随同外祖父一家搬迁到护城堤下的前沈庄落户。

关于我对利民古城的记忆,也是我一生的亲历、亲见、新闻,虽然七十年过去了,有好多印象我始终历历在目,记忆的清清楚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