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春节要注意什么(春节自救指南送你万能锦囊)(1)

文 丨华明玥 编辑 | 云雀儿

来源 | 布谷听听(iBookgood)

阿甘他妈说过:

“人生就像一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就像你每一次回家,

也完全不知道你的熊孩子,

又要给你出什么样的考题。

这种期待见面却不知道对面招数的设定,

我们称之为薛定谔的春节……

每到春节,吐槽春节回家面临亲友拷问、各种考验的神曲,就开始在网络上刷屏。

其实,类似的窘境,也会发生在带着孩子回老家团聚,或者春节携儿带女走亲访友的爸妈身上,遇到这些可能伤害到孩子自尊心,或者伤害到祖孙间、亲友间感情的尴尬场景,应当如何对付?

布谷听听也为你预定了一份“春节自救指南”:

儿童春节要注意什么(春节自救指南送你万能锦囊)(2)

1 带孩子给老人拜年,孩子死活都不磕头还说这是封建迷信

莫不如这样:事先跟孩子商定拜年的方式自定,谁把老人逗笑了算赢。比如,我们可以磕头,但孩子可以选择别的拜年方式,如鞠躬、拥抱、给老人戴一朵花,或者蒙上老人的眼,孙辈挨个抚摸她的手,让她猜这是谁。

能让老人印象深刻的互动,才是好的拜年方式,对不对?

2 接过老人的压岁钱,孩子不满地嘀咕,爷爷没涨工资啊,这压岁钱十年没变啦

压岁钱,是为了祝福收红包的人万事如意、新年平安。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爷爷年纪都这么大了,作为咱家的老宝贝,是不是更应该给他老人家“压个岁”?

送出“反向红包”,替爷爷奶奶分忧,孩子哪怕砸开储蓄罐包上几十块,也不会嫌弃爷爷给得少了,因为,他忽然有了反哺的意识。

3 孩子不肯在老人家留宿,还说“房间里怎么一股味儿”

可以悄悄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有“老人味”,并利用探亲机会带领孩子一起为消除“老人味”而努力。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带着老人去公共澡堂泡澡,带着欢笑为老人搓背,替老人晾晒被褥,清洁房间、洗晒窗帘……经历过这一切,看到了老人开心和慈祥笑容的孩子,绝不会认为“老人味”难闻,反而会在记忆里把这当成一种“亲情的味道”。

4 老人端出的点心孩子一口都不想尝,声称自己不吃这种“土点心”

不如这样做:设立个“点心基金”,让孩子挑选自己爱吃的点心,让瘪嘴奶奶也尝一尝“洋口味”?

另外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趁着假期,带着孩子去参观制作云片糕、姜汁糖、青团、蜜三刀的手工作坊,让孩子知道家乡点心的“老古董味道”原来是这么来的呀。

5 孩子吃菜“很独”,老人还纵容这种行为

假如知道孩子有这个毛病,不妨让孩子当“桌长”,要求他把每道菜用公筷、公勺分到所有人面前的碗碟里。

考验孩子的时候到啦!相信大家的称赞,不仅会让孩子明白给予及分享的快乐,更让他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长辈安排团圆宴会的不易。

儿童春节要注意什么(春节自救指南送你万能锦囊)(3)

6 亲友问及孩子的成绩,孩子顶撞称“这是我的隐私你无权知道”

出现这种情况,很简单,就是大人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聊天嘛!

那我们做家长的可以打圆场,告诉孩子:叔叔不是真的为了询问你的分数,最后讥讽你或者吹捧你,只是想和你好好聊聊。问分数,就是一种“尬聊”的方式。那你可以准备一点有趣的话题,和叔叔聊天吗?

7 家长热烈吹捧亲友家的学霸小孩,孩子突然站起来“那你认他做儿子好啦”

赞扬别人家的孩子是中国人特有的“人际润滑剂”。

如果孩子不懂其中的奥妙,为了不至于给孩子制造“褒彼贬此”的错觉,爸妈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特殊的动作来表示“这是为了客气啦”——比如,每次赞扬亲友家的孩子时,爸妈夸张地摸摸自己的右耳朵,跟孩子对上眼色。孩子就会瞅着爸妈的红耳朵,礼貌地傻笑啦。

8 团聚成了孩子的才艺大比拼,你家孩子却抵死不肯“上台献艺”

千万别训斥孩子“上不了台面”“没有艺术细胞”,不如只让他在亲友团聚时坐在观众席。而在亲友走后,在家里安装小闪灯,挂上床单当幕布,让孩子邀请他的小伙伴们到家里来合演节目,爸妈不妨出去看场电影,重温两人世界。

你看吧,孩子们脱离了大人的鞭策会玩得很开心,吹拉弹唱使出浑身解数,一点儿也不怯场。

9 孩子边吃团圆饭边玩手机,从不跟长辈的交流

记住哦,我们首先要有毅力放下手机。可以在聚会时笑吟吟拿出一个筐,让大家把手机都放进去。要求团圆饭桌上,最沉默的那个人要表演节目,逗乐大家,方能在饭后归还手机。

你会发现,手机不在身边的两个小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没有错过这世上最重要的事。

10 一说长辈准备年夜饭很辛苦,孩子就称“奶奶做菜手艺比饭店差远啦”

不妨事先告诉孩子奶奶年纪大了,味蕾迟钝、手脚也不利落,“今年的年夜饭不如我们带着你来买菜、烹饪。”孩子完全可以打破条条框框,做些创新菜来让全家人为其点赞,可乐鸡翅、紫薯沙拉、海鲜披萨、俄罗斯煎饺、玛德琳小点心……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书写菜谱、练习摆盘、帮助打下手的环节中,体会到做菜的乐趣与成就感呢?我们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充当孩子的摄像师呀。

儿童春节要注意什么(春节自救指南送你万能锦囊)(4)

11 要求孩子与亲友的小孩分享玩具,孩子横眉立目拒绝称“熊孩子只会搞破坏”

分享这件事,要出于自愿,孩子懂得拒绝,是自我边界迅速清晰起来的标志。

我们可以动员孩子认真接待亲友家的孩子,观察“熊孩子的典型行为”,给他一项任务:“等熊孩子走了之后,咱家要演一个吐槽小品,把他们的模样都表演出来!”赋予孩子观察者的身份,可以让他从愤怒中跳脱出来,避免他跟亲友家的孩子产生正面冲突,以及对亲友来访产生逆反心理。

12 家长拿出礼物,孩子大声拆穿“我妈不喜欢这个牌子的护肤品才送给你的”

出现这样的尴尬其实应当反省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试想,要是妈妈主动检讨自身的私心杂念,将自己也满意的礼物认真包装,带着满满的心意去感念亲友一年的付出,孩子还会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吗?

13 家长刚表扬孩子有进步,孩子却揭发“那是因为我妈的吼娃功比唐僧的紧箍咒厉害多啦”

与其为此厉声斥责孩子,抵赖说“我啥时候吼过你,你不要编慌”,不如顺着孩子的话,以幽默的表演化解尴尬——

试试这样:邀请孩子,当着亲友的面,一同演个小品,现场施展“吼娃功”,博大家一笑。这样会弥合孩子因为妈妈急躁训斥所引发的惧怕、怨恨等情绪,让亲子关系更为轻松诙谐。

14 亲友调侃孩子有没有“爱慕者”,孩子突然涨红了脸怒目以对

又是一幕经典的尬聊场景!

这个时候,可以巧妙转移话题,说一说自己五六年级时爱慕的异性同学,如今都变成了什么模样。

当我们坦荡、诚恳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不仅可以让某些亲友停下窃笑,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家父母不但在任何时候都会支持自己,成为可靠的同盟军,还在不露声色地提醒自己:现在谈感情还为时过早,因为大家都太小,不清楚将来对方会变成什么模样。

15 亲戚义正辞严要孩子努力考个清华北大,孩子反驳“那你怎么就上了个某某师范”

给家长提个台词:“当年马云参加高考三次,才考上杭州师范大学英语系,李彦宏俞敏洪却都是北大毕业的,这说明什么?18岁能否上清华北大,并不能决定一切,成功靠的是眼界、魄力、前瞻性与机遇。所以,现在孩子努力学习就好。”

我们这样说,既能替亲戚解了围,又替倔强的孩子解了围。

儿童春节要注意什么(春节自救指南送你万能锦囊)(5)

16 亲友一进门,孩子就反锁上自己房门

小孩最反感成年人之间的虚情假意,怎样吸引孩子走出来,参与到亲友间的互动中去?让拜年有趣起来才是正理!

不如在家里设置一个“面具派对”,爸妈可以诙谐地要求访客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敲门与孩子互动,进门就唱一首歌,让孩子猜猜他是谁。相信我,没有几个孩子抵挡得了“猜猜猜”的乐趣。

17 拿出保健品孝敬老人,孩子说“电视上都说了这都是心理安慰”

试试启发孩子:为什么明知道保健品可能没啥效果,爷爷奶奶还要买?

孩子会说:“那是因为保健品公司的人态度好,嘴甜,会哄人,会让爷爷奶奶开心。”对啦,那么宝贝,今天你就来扮演一下保健品公司的小伙子,把咱们带来的芝麻核桃仁软糕“卖”给奶奶好不好?

18 带孩子给老人拜年,孩子很不耐烦还说这是浪费时间

每天热情拜年,孩子说“这走亲访友的无聊事啥时能完?”

不妨问问孩子:你这么巴望着走亲访友快点结束,是想腾出时间干啥有趣的事呢?

哦,这一问,就把孩子的委屈都勾出来啦,孩子会说,我们还没有去钓鱼,没有看电影,你答应陪我去逛庙会,去参加Cosplay聚会,一直没带我去……哦,瞧瞧,这究竟是你们大人的春节还是我们小孩的春节?老妈,你严重辜负了我的期待,不过,如果你愿意补救,大过年的,我还是选择原谅你!

19 看到家长与老师互说祝福客套话,孩子皱眉说“你们大人就是虚伪”

没错,师生之间的感情,当父母的老是包办代替干啥?

孩子对老师的拜年创意,绝对是你们这些思维严肃刻板的爹娘想不到的——有的孩子自己录下载歌载舞的小视频向老师拜年,或者自己制作H5,非常幽默地向老师表达亲昵的情感,有的孩子在奶奶的菜地里拔个萝卜,喂个猪仔都能逗得老师呵呵直乐,这比一本正经地鞠躬送礼,得老师欢心多啦……

20 有人把年花送到家,孩子不客气地评价“这花儿又热闹又俗气”

不如带着孩子前往远郊的山林湖畔,折蜡梅、拣山石、移植水边的菖蒲与蜡烛草,为家里准备过年用的清供小盆栽。

可以多准备几盆,如果亲友喜欢孩子的小盆栽,捂着不给他,一定要他把昂贵又俗气的年花儿抬走!等他一脸不高兴地把年花抬上后备厢,孩子再变出清供小盆栽来给他,嘿嘿,这叫做“剧情反转”懂不懂?

布谷说说

化解囧境的根源在于,要尊重孩子的独立表达。

过年时,孩子频出令人发窘的状况,原因就在于他的自我意识在发展,自我边界在清晰,而很多家长依旧把孩子当作大人意志的应声虫看待,动不动就用“你怎么这样没眼色、不懂事”、“你怎么这样没规矩”来约束孩子,而往往,你越是约束、压制,孩子的逆反行为就越是严重、出格。

而一个在过年氛围中真正“长大、懂事”的孩子,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得到了父母的充分尊重。

应该怎样安排拜年的活动,怎样接待亲友,怎样与亲友家的孩子相处,怎样以00后、10后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长辈、对老师的爱,孩子自有主张,身为家长,为什么不听一听他的意见呢?

你可以与他一同制定过年计划,甚至由他来安排过年活动……只有找到他兴趣的契合点,孩子才会推己及人,对亲友的心愿有共情能力,这样,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就不出现了,家长也不必动用自己的权威来力挽狂澜,或动用急智来转移话题、润滑彼此的尴尬,让亲友和孩子都有台阶下。

这样,你和孩子过年才会过得真开心,对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