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中国人的饭桌上,有很多的菜肴,做法极尽讲究,但是往往最后点睛的一步,就是滴上几滴纯正的香油,顿时能为美食增添无穷的味道,因此每个家庭的厨房,必少不了一瓶香油。当现代工艺代替了传统工艺,当年的手工石磨香油被现代的机器榨油所代替,虽然产量很高,但是老百姓总忘不了手工石磨香油的味道。在邹城,就有着这么一家传承几代,依然坚持古法制作小磨香油的作坊。
“一条毛驴一盘磨,两个油锤一只锅;半夜三更转乾坤,一挑湖海金线落。”这四句顺口溜,是早年间卖油的小贩们嘴里常哼哼的词语。他们从油坊里挑出油,前边一桶是小磨香油,后边一桶则为豆油或菜籽油。他们称香油为湖、素油为海,每日走街串巷,敲打着一副木梆子,高喊“卖油喽”。十里八乡的人都能听到,香油的香气总会吸引很多的人。
香油,又称“芝麻油”、“麻油”,是从芝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特别香味,故称为香油。香油堪称油类之上品,人们把芝麻尊称为“油料作物皇后”,把芝麻油尊称为“植物油脂国王”。在我国,三国时就有芝麻油的文字记载;到南北朝时,香油已被广泛用于餐饮;到了唐宋年间,香油已被视为最上等的食用植物油,应用更加广泛。现如今,香油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调味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因香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具有促进细胞分离和延缓衰老的特殊功效,还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界,在《本草纲目》中就作为医用良方,一直沿用至今。
在邹城,有一家油坊,出售的香油是用纯石磨手工制作的,香味扑鼻、浓郁诱人,远近闻名,称作孙记黄庙香油,成为济宁小磨香油早期的代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延续至今,如今,这传承的担子,落在了第五代传承人孙庆瑞的肩上。
作为一种古老的工艺,小本的买卖,孙庆瑞在年轻的时候,对这种家传手艺并不喜欢,甚至反感,谈起当时的想法,他至今难以忘怀。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老一辈的叮嘱,孙庆瑞逐渐接受了小磨香油的行当,全身心的投入进了传承祖业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下来的。手工制作的苦,不言而喻。
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孙庆瑞逐渐的适应了这种生活,也由排斥转变为开始专研技艺。据孙庆瑞介绍,香油按制作方法、加工工艺不同,分为小磨香油和机榨香油。小磨香油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植物油,具有独特的色、香、味,长期食用益寿延年。小磨香油的制作方法很特殊,是用水代法加工制取的。这种方法是用油料中非油物质对水和油的亲和力不同,以及油与水的比重不同,经过轧、压、捶、荡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将油脂和亲水性的蛋白质分离开来,这也是分辨是不是小磨香油的主要依据。在水代法制油的整个工艺过程中,浸泡炒籽、磨浆和兑浆搅油是三个主要环节。
孙庆瑞告诉我们,选好芝麻后,第二步就是捞芝麻。用铁盆或大锅放上水,然后加上选好的芝麻,用笊篱搅和一段时间后,轻轻撇除上面漂浮的叶子和瘪粒,再用笊篱把诚实的芝麻捞出来,放在提前准备好的鱼鳞袋子或筐子里,再用粗面箩把水中散下的芝麻逐渐捞出。这样,芝麻中夹杂的泥沙就散在水里了。
这第三步就是炒芝麻。芝麻捞出二三十分钟,锅炉生火,火旺后,再把芝麻放进滚筒里,急火炒至七成熟,然后改成文火继续炒,并不断用铲子从滚筒中弄出少量的芝麻,用手捻开看火候,成枣皮红时芝麻就炒好了。
自幼开始跟着父辈学做香油, 孙庆瑞对一粒芝麻幻化油香的技艺炉火纯青。孙庆瑞的每一天总是跟芝麻相伴,芝麻的颜色哪怕有丁点的微小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我们在孙庆瑞的油坊里看到,有一盘石磨非常显眼,它的直径有1.65米,据说重达900多公斤。这盘石磨就是制作小磨香油的重要工具,也是称作小磨香油的来历。
磨好了芝麻,下一步便是兑浆,这是关键工序。把盛芝麻酱的大锅架在旋转架上,放上搅齿,使锅快速旋转,然后加上热水,待油浮在表面时,再加入适量的水,继续搅动。
最后一步,叫做敦油。放上铁制的圆葫芦进行敦油,让油与浆进一步分离,直到把浆中的油分离干净为止。
由于小磨香油采用低温水代法制取,芝麻本身含有的一种天然抗氧化物质芝麻酚,在低温下不易被破坏流失,因此小磨香油的保质期较长,营养价值也较高。孙家制作的香油曾被证明保存两、三年不会变味。小磨香油为棕红色,清澈莹亮,口感滑利,香味浓郁。
传统的香油坊,与香油一同出售的,总会有麻汁这种异香扑鼻,让人欲罢不能的调味品,很多人可能以为麻汁是和香油一同制作而成的附加品,但其实并非如此。
随着时代的进步,小磨香油这种古老的制法渐渐被机器取代,而且小磨香油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生意人也都不愿意投资这一行业了,所以现有的纯正小磨香油坊也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了。但孙庆瑞家的香油,生意照样红火,很多人慕名而来。孙庆瑞和他的家人,一直秉承着货真价实,传统工艺,为周边老百姓饭桌上那一味香,努力着。(记者 卢德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