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文化其实就是家庭成员逐渐创造与传承的人生梦想、兴趣与追求。这四个家庭都借助于文学的丰富滋养,两代人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成长、感悟生命的意义。

文学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体验(热爱文学的基因)(1)

孙云晓 孙冉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见习记者 陈姝

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孙云晓眼里,文学能滋润人的心灵,如果一个家庭的成员能热爱文学、在家中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使每一个人从中得到熏陶,让文学的沃土滋养两代人的心灵成长,共同探寻人生的意义,这个家庭就不难养成文学家风。

前不久,由他参与创作的“文学家风”系列图书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爸爸的两个童年》《80%的完美爸爸》《闲聊也是正经事》《遇见文学的少年妙不可言》这四本书中,父辈作者皆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大家,子女辈作者皆为“80后”“90后”青年作家。两代作家的成长,蕴藏了家庭文化的传承,同时,他们也从文学中获取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父与女,良师与益友

孙云晓出生于青岛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和生母、继母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但文化水平均比较低,加上生活拮据,他的童年没有课外书陪伴,更没有接触过文学名著。1966年冬天,哥哥从工厂里悄悄带回来一包文学名著,他喜出望外,沉醉其中。读小说成了他每天的头等大事。那年,他11岁。

“我刚开始读的是《林海雪原》《红岩》《苦菜花》等小说,之后到处找书看,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当时我觉得人的一生能够写一本好书,一辈子就没有白活。”孙云晓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说,那是一段艰苦而快乐的时光,那时候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但是阅读让他汲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也为他后来创作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4年春天,孙云晓在与少年宫的师生去烟台栖霞县演出和劳动时,被当地美丽的山水风景所感染,写下了《画出公社丰收年》这首儿歌,并刊登在《青岛日报》上。

“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的发表,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立志要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而儿童文学作家就是要带给孩子快乐的精神生活与丰富的情感熏陶,引导其学会审美和做人。”怀着这样的志向,孙云晓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

孙云晓家里最多的家具是书柜,喜欢阅读,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影响了女儿孙冉。因为自己曾有过9年的记者生涯,孙云晓也鼓励女儿在学校尝试学生记者的生活。结果,当记者逐渐成为女儿的职业理想。

孙冉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因为热爱文学创作,她一直坚持写作。大学毕业、成为记者的她出版过新闻报道集《我们的60年》中英文版等作品。如今,孙冉是日本文华传媒株式会社副社长,日本最大华文媒体《东方新报》总编辑。

“我对父亲的第一认识就是勤奋,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书房里工作,即便是出去旅行,也带着书稿,利用路上的零碎时间看,几十年如一日,从父亲身上,我读懂了勤奋与坚持。”孙冉说起父亲时,脸上“写”满了崇拜。

孙冉回忆自己的写作经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父亲就让她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经历的事情,用笔记下来,包括熟悉的事、喜欢的事、感动的事,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替代。正是这样的坚持,三年级写的《热带鱼生小鱼》在《中国儿童报》发表,五年级写的《小兔子三部曲》在《东方少年》杂志发表,她的作品越来越有文学的味道。高三时,华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作品集《成长悟语》。

1993年,孙云晓发表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引起了全国性的教育大讨论。已经是中学生的孙冉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利用去日本参加夏令营和民宿等机会,向中日两国的中小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得出了较为客观的结论,并写出《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报告》,在学术核心期刊《中国青年研究》发表,而长篇文章《我眼中的日本同龄人》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引起了广泛关注。

回顾孙冉一路走来取得的成绩,孙云晓感慨:“我从内心感谢我的好女儿,女儿的许多优点值得我学习,也让我不断探索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2019年,孙云晓与孙冉共同创作的《遇见文学的少年妙不可言》出版了,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父女之间一起成长的点滴记忆。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与女儿是平等的,各自谈自己的写作生涯,互相评说对对方的印象。一位是从艰苦岁月走出来的“50后”父亲,一位是从物质生活富足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女儿,他们不仅爱读书和写作,而且也似良师益友,彼此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开启了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

孙云晓说,《遇见文学的少年妙不可言》是儿童幸福人生的开启方式。这本书总结了我30多年的家庭教育经验,我认为每个孩子都具有无限可能,父母要想孩子拥有强大的成长动力,就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体验,父母做出榜样,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养成三五个重要的习惯,就是最好的教育、最深沉的爱。

“家风文化对于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个文化其实就是家庭成员逐渐创造与传承的人生梦想、兴趣与追求。我们都借助于文学的丰富滋养,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成长、感悟生命的意义。”孙云晓说。

文学家风,在两代人之间传承

在“文学家风”系列这套书中,《80%的完美爸爸》的作者董宏猷与董菁,创作《爸爸的两个童年》的常新港与常笑予,共著《闲聊也是正经事》的孙建江与孙雪晴分别是三对父女,文学成为他们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成就他们彼此精彩人生的媒介。

《闲聊也是正经事》的作者孙建江,作家、文学理论家、著名出版人。谈起自己对女儿的影响时,他说,写作内容本身对女儿没有什么影响,女儿的作品有自己的风格。但写作这件事对女儿是有影响的,他说文章如人,要真情实感,尤其在低年龄阶段。如果不鼓励孩子讲真话、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后的写作很容易往空洞无物虚情假意方向发展。这与很多孩子作文写不好和缺乏真情实感有很大关系。真情实感是文学创作的原点和动力,更是文学创作的灵魂。

孙雪晴,如今已是青年作家、编剧、学者,她童年时新衣服、新玩具并不多,但书却应有尽有。父亲的职业给她提供了阅读上的便利,从小耳濡目染,这样的家庭氛围,激发了她的写作梦想。

文学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体验(热爱文学的基因)(2)

孙建江 孙雪晴

父女俩还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很少写日记,但是都喜欢做笔记。父亲喜欢做读书笔记,而女儿是想到什么有趣的东西就记录下来:“一个句子,两三个词,一件挺逗的事或者看书看片遇上的有意思的叙述。这些琐碎的记录可能不成文,但都是我以后创作的灵感来源。”她也“热衷于关于无聊的话题”,认为所谓的无聊,都像是被风刮走又被鸟儿衔回来的秘密。对于写作、记忆很重要,并发觉自己的记忆在某些方面出奇地好。她形象地说:“那些手写的笔记就像是唤起记忆的某些标签,只要小小地扣动扳机,带着各种色彩的记忆枪支就会朝向我们大脑开炮轰击”。

对于父亲对她写作的影响,孙雪晴直言:“恰恰是他从不干涉我的写作。我今天想写这种风格,明天又尝试那种风格,他从来没有以父亲的身份给我任何限制,至多是出于朋友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许正是这样的“文学家风”,滋润了也养育了她。

董宏猷是孩子们喜爱的胖叔叔、大胡子叔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和女儿董菁共同创作了《80%的完美爸爸》,董菁如今是职业作家,出版过多部作品,这与女儿小时候自己常带她逛书店、看书有很大关系,在董菁眼里,父亲是一个有童真与大爱的人。所有的人格魅力都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他的诗歌,清灵,感性,饱满,细腻。他写的作品思考细致并且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人感动。

文学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体验(热爱文学的基因)(3)

董宏猷 董菁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常新港说,当女儿常笑予来到这个世界后,他获得了第二个“童年”——那个曾有过“苦难”童年的男孩得以和女儿一起长大。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会迎来第二次成长。常新港写了很多涉及女儿的作品,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给他带来了鲜活和生动的写作素材。有时,女儿在说学校发生的一件事情时,他会激动地说:“可以直接写进小说,不用编啊!”常新港坦言,没有女儿,他的作品就会缺失很多有生命力的气息。

在父亲的影响下,常笑予对文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0后”的她如今已是国内某出版社的编辑,她的小说《没有翅膀的狗》获得了2017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而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黑猫叫醒我》给了父亲“很大惊喜”。

文学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体验(热爱文学的基因)(4)

常新港 常笑予

谈起“文学家风”系列这套书,新世纪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李碧梅告诉记者:“文学家风并不遥远,这四本书虽然不能为所有家庭提供实操性的有关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指导,但是,它们从文学能滋养人成长,触碰心灵与灵魂的角度,展示了一种创新的、讲好‘家风’故事的可能性,从而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家风建设与精神文化的传承贡献了一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