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甲暖身无碍,多彩亮丽,是一种四季皆宜的服饰。至于被演绎为标记、标识与标配,则始料不及。

浅滩银珠与夜光杯(夜光杯闲话马甲)(1)

马甲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衣着中无领无袖,紧身短腰,束体暖身又便于双手活动的服装,这是大家的共识。马甲的问世及传承,是人类生存智慧中的小发明,抵御寒冷,顺应自然又驾驭唯美之性的一大写照,也是生活方式使然。

甲何要与马为伍匹配,而不叫牛甲、羊甲?《汉语词典》曰:古代用于保护战马的专用装具,又称马铠。由此,能从中看出从马匹装备演变为人类服饰的源头吧。当然,人类对马甲运用中的匠心制作与不断创新,让马甲之形、之状、之态、之用丰富而多彩,确是功不可没。

作为衣衫服饰,马甲绝非当初的单一御寒之用,如今的时尚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一网打尽;样式,直套、开襟、收腰、束腰有之;材质,皮革、羽绒、织布、丝纱应有尽有;结构,有单层、双层、多层,有填充物有夹层布。令人羡慕的是女性马甲不断地推陈出新,让我们耳目一新。比如马甲裙,端庄而文雅,丽质而倩美。当年姐姐在少年宫演出,一袭马甲裙出自母亲之手,《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清亮的嗓音与白蓝相间的马甲裙,在舞台上绘就了一幅画。

马甲合体穿戴而温馨暖身,多彩亮丽本是服饰基本功能,马甲在现代社会被演绎为标记、标识与标配,则始料不及。比如,当年在股票市场看到穿红马甲的,一定是交易操作员(穿红马甲当然有彩头,炒股者心知肚明);又比如,在街道马路看到五颜杂色套着马甲的,可能就是交通、治安、保洁等行业的协管员等;再比如,看到在铁路客轮轨交车站穿红马甲的,可能是便民服务员。显然,看到米黄类多口袋马甲装的,他们就是一群活跃在公园景点,甚至街心花园的摄影爱好者。老同事俞兄与这色马甲形影不离,据称穿了二十多年,当年还是报社一位摄影记者赠送。俞兄收获也很大,每每市里区里的摄影大赛,总能获得一些奖项。摄影爱好者的这种马甲标配,或许与摄影前辈当年拍摄胶片需要多口袋有关。

马甲色彩可从肉眼上辨别,大致能有画像感。而现在的公众交易平台与公共交流载体上的“马甲”,则有很多迷惑性。如今网上一人多角注册ID的层出不穷,这些在网络上被称为“马甲”者,或以点评者身份,包括水军们变幻莫测且会翻江倒海,如果稍不留意或者不去仔细辨识,那么就可能有中招的风险。

当然,最为耀眼暖心并活跃在社区小巷穿绿马甲的,那多半是志愿者。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的俞兄告之,上海注册志愿者有590万之众,全市常住人口中每5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这群穿红、绿或黄马甲的队伍蔚为壮观。

当然,尽管我的志愿团队没有马甲披身,但也为自己是一名注册志愿者而感到自豪。这次疫情期间,小区的父子兵、母女对、夫妻档、祖孙组纷纷上阵,对了,他们穿着各自团队的“马甲”,红的、绿的、蓝的……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是上海人,那么无论住浦东,还是居浦西,一定会感受到马甲在海派城市中的实力,魔都中的张力,社区中的魅力。

(陈甬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