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私信作者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1)

影片海报,妈妈对女儿思想的控制

用中国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家庭,是什么样的?

严父慈母,兄友弟恭。

父亲不善言辞,但却很有家庭的责任担当。

古人常用"父爱如山"来形容他们,取的就是他们稳重,值得依靠之意;

母亲则是"明理"的,相夫教子是唯一的人生责任。

提起慈母,总能让人想到,她们带上温柔和煦的笑,坐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为孩子缝补衣服;

哥哥呢,温文尔雅,谦逊拱让,唯父母命适从;

弟弟则虽然偶尔顽皮,但大抵上是不出格的,犯点小错误,也能很快被家庭原谅、接纳。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2)

当然了,兄友弟恭也可以引申为,兄妹,姐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状态

然而在新时代个体价值观日益凸显的当下呢?

《茉莉的最后一天》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茉莉父亲是学校的主任;母亲曾是留美硕士,为了养育两个女儿,选择了在家做家庭主妇;妹妹学习成绩不佳,是班里的倒数第四,但姐姐林茉莉却是母亲精心培育出来的"牛娃"。

懂事乖巧,成绩年级第一,从小就是父母和周围人眼中的小骄傲。

这样的家庭倒也符合刚才提到的"中国传统完美家庭"的定义了吧,然而可惜的是,在一个毫无征兆的晚上,茉莉选择了跳楼自杀。

母亲穷尽一切方法探寻真相,却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杀害女儿的凶手。

进而揭开了这个家庭背后,权威型父母控制下,孩子累累伤疤的内心。

诗人余秀华曾说:"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然而权威式的父母,打着"为了你好"的名义,妄图将孩子塑造成另一个自己。

爱,无界限,但亲子关系却是要有边界的,权威式父母一味的控制孩子的人生,将让孩子失去自我。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3)

01、没有一个孩子,能承受得起"我都是为了你"这句话。

俞敏洪曾说:"中国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不是规划,而是一种强制,就像把人塞到一个大罐子里边,你给造出这个罐子的形状。中国家长就非常残忍的把孩子塞到了一个罐子里,要按照家长的要求来成长"。

《茉莉的一天》,给我们展现了典型的权威式父母与孩子,在学习和兴趣的重压之下,爆发的亲子关系问题。

茉莉的妈妈也曾是个"精英",留学美国归来,为了两个女儿选择了做家庭主妇。

自己未尽的梦想,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全都加诸在了大女儿茉莉身上。

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果我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是教授了。"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4)

这句话,反复在影片中出现,就好像是,女儿们欠了她一个光明的前程

因此,女儿必须得优秀啊,否则就是"废物"、"没出息";

女儿的一切,她都要了如指掌,于是在家里安装了360°无死角摄像头,监控女儿们的一举一动。

甚至连茉莉去世后,妈妈还是没有停止对她的控制,翻看女儿生前的遗物;去咨询女儿的心理医生;甚至通过黑科技读取了女儿生前的记忆。

借用《小欢喜》里,英子跳河前的名场面,如果茉莉当时有机会对妈妈说些话,她会不会和英子一样呢?

"你是想为我好,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超负荷的爱,让女儿透不过气,结果,只能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

茉莉对文学有着很高的热情和天赋,她想要写小说,甚至曾经偷偷去参加自己喜爱的作者的签售会。

但妈妈却认为,文学,不过是"不正经的东西"。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5)

妈妈入侵茉莉的记忆,看到了女儿眼中的自己,竟然是这般狰狞

在小说获得了大奖后,茉莉接受采访时,最大的心愿,竟然只是“和家人共进一个温馨的晚餐”。

孩子眼中最珍贵的东西,却被妈妈视为一文不值。

懂事的茉莉,很难在自己的梦想和妈妈的愿望之间做出选择;

选择妈妈的愿望并放弃梦想将使她终身难过。

选择自己的梦想则会让妈妈难过。

于是,她只能选择逃避。

茉莉逃避的方式比英子更加过激。

她爱上了偷窃,并将偷来的东西送给妈妈,一次获取另类的快意;

她迷恋"疼痛免疫",只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将伤害自己,这样,疼的麻木了,再面对妈妈的责罚时,就不那么疼了。

但这些远不足以弥补她内心的伤痛,于是,选择了从阳台跳了下去。

"都是为了你",在儿女眼中,无异于恶毒的诅咒,无异于"道德绑架",当控制披上了"为了你"的外衣,这样的爱和给予,成了一种病。

电影《狗十三》里,李玩也是被这样的“爱暴力”裹挟,从而成长成了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自己。

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

亲子之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6)

《狗十三》海报,对成人世界的茫然无措,才是我们残酷而现实的青春么?

02、"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你,权威式父母的期待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都是为了你"表面上看是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我走的弯路够多了,不希望你重蹈覆辙"。却不知道,这样的爱于子女而言,无异于大雪天穿着的湿棉袄。

脱下来冷,穿上了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经提出并验证过这样一个理论:教育者的暗示,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这也让暗示,成为了人们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7)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出者,罗森塔尔

研究开始,他们将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人获得了"聪明小鼠",另一组则是"迟钝小鼠"。

他们要求大学生们,在接下来的一周教会小鼠"走迷宫",并提前告知大学生们结果"从遗传学理论而言,聪明小鼠应该很快能学会走迷宫"。

一周后,果然,聪明小鼠确实比迟钝小鼠更成功地走出了迷宫。但事实上,这些小鼠并没有实际的区别。

结果验证了理论,由于大学生对小鼠的表现有不同的预期,所以他们在训练小鼠走迷宫时,以不同的态度处理,以符合他们预期的潜力。期望影响结果,于是所谓的聪明小鼠成绩则更加优异。

之后,他们还将这项测试应用在了孩子身上。

经过一系列看似复杂的"智商测试",他们告诉18个不同的小学生,"你很优秀,根据测试,你这学期将获得极大的进步"。

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暗示,最终被这些孩子接受,学期结束,他们较班上其他同学,也的确有大幅度提升。然而,和小鼠一样,这些孩子也是随机选出来的,其实并没有比其他同学有明显的智力优势。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8)

所以说,优秀的孩子,是夸出来的

那么,父母期待孩子变得很优秀,然而孩子真的变得优秀了,有什么不对的么?

别忘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是权威式父母对孩子的期待。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最深的期待,是将孩子变成另一个自己。

父母眼中的"不听话",真的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吗?

如同茉莉热爱的文学,她爱写小说,甚至因此获奖,但妈妈却认为,这毫无用处。

说到底,写小说本无错,错在违背了妈妈的期待。

《PTE父母效能训练》中有这样一个理论,谁是问题的拥有者。

面对孩子的人生,孩子本人才是"问题拥有者",他们要为自己人生负责;父母在接到孩子的"求助"后,可以适当的帮助孩子,而不是将自己视为孩子人生的"问题拥有者",去掌控,去解决,去将孩子引向自己制定的轨道上。

当然,父母有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期望,但我们至少要知道,亲子关系中的"边界"在哪里。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9)

现代父母明白,包办的婚姻不会幸福,那么,包办的人生就能一帆风顺么?

03、建立"亲子边界意识",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绝对主宰

那些被迫履行父母理想的孩子,就如同断翅的笼中鸟,永远被束缚,一生都不可能摆脱爱的牢笼。

权威性父母控制下的孩子,按部就班的按照父母的意愿前行,原本看似一生前景明朗,但失去了父母的翼护,孩子则忘记该如何前行。

就像那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童星李传。

在父母的引导下,他曾家喻户晓,前景广阔,但21岁时,父母相继离世,他失去了自主掌控人生的能力,最终,败光了千万家产,只能靠捡垃圾度日。境况令人唏嘘。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10)

李传昔日旧照和长大后拾荒人生

作为父母最理想的状态,是活成我们自己想要的模样,将孩子塑造成为"榜样"。而不是用高压政策,"逼迫一把",孩子就会更优秀。

孩子并非是父母的附属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逐步放手,明白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

在孩子的心智还未成熟的童年时期,父母确实有责任在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和自己建立明确的责任边界。

01、 界限≠疏远,而是尊重彼此的权利

你是在承担自己的责任,还是他人的责任?

在中国传统意识中,界限,意味着疏远。

但个人意识觉醒的今天,界限意味着尊重,意味着长久的健康、成熟的关系。

父母搞不清楚界限"包办"孩子的一切,会让孩子对自己人生失去掌控;

祖辈搞不清楚界限过多介入"儿女家的事儿",会让家庭矛盾频发;

孩子搞不清楚界限,"妈宝"应运而生。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11)

界限≠疏远

02、我认为对你好≠你认为我对你好,给孩子独立的意识,能让孩子更加爱你。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时常反思,我们给予孩子的一切,是我们想要的,还是孩子想要的?

前不久带孩子去美术班学画画,一个妈妈陪在孩子身边,喋喋不休的教育,"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草是绿色的,绿色的,怎么你偏偏要用蓝色,你是蓝绿不分么?"

说罢,还长叹口气,跟我说,"我们这孩子,也不知道是不是色彩认知有什么问题,总是这样"。

然而,孩子却告诉我,他画的是《蓝色的兔耳朵草》,在遥远的群山之中,藏着一座晶莹得如同蓝宝石般的蓝山。蓝山上的蓝色兔耳朵草,能治好虎皮猫的耳朵。妈妈总说他"没有耳朵",于是,他想,这种草,是不是也能治好他的耳朵。

多么神奇,独特,而又让人悲伤的奇思妙想。

然而,却被急功近利的妈妈,耳提面命的毁掉了。

到底,是孩子“没有耳朵”,还是当妈的“没有耳朵”呢?

茉莉为什么要隐藏那么多事情(茉莉的最后一天)(12)

别总对孩子吵吵,有空也静下心,听听孩子怎么说

最后,再问一个问题。

你的母亲是否经常让你穿上她的衣服?

五六十岁人的衣服,怎么可能会适合二三十岁的人呢?

可她们还是乐此不疲的要求你这样做。

因为,在她们眼中,你就是她们另一个自己,年轻时的自己,更完美的自己。

作为子女,我们需要考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父母有责任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生活目标吗?

还是我们本身就可以自己承担责任,而他们却不愿意放手?

面对来自父母和外界的压力,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做你自己,去面对和承担自己的人生选择?

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去想一想,孩子真的是我们的"附属品"么?

如同纪伯伦说的那样。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