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杜甫诗歌中的初心与担当)(1)

全文字数:20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5 分钟

杜甫被誉为“诗圣”,“圣”字高度概括了杜甫品德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的一生。读杜甫的诗,除了可以体味“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变迁,更可以结合杜甫的一生,来领会其中悲天悯人的仁者风范和期待国家昌盛、百姓安康的理想追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杜诗思想精华有分析地汲取,可以转化为我们当今爱国爱民思想的养分。

杜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渔阳鼙鼓动地来”,大唐由盛转衰,两京失守,天子蒙尘,兵连祸结,民不聊生。杜甫把自己对祖国的深爱之情,通过诗歌宣泄,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感慨无限。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杜甫在前往灵武投奔肃宗李亨的途中被俘,解送至长安,因为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第二年春天,在沦陷的长安目睹昔日繁华的京城变成一片萧条零落的废墟,百感交集,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千古名句。

就在杜甫被困长安之时,唐军与安史叛军血战于长安西北的陈陶斜,四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来自西北十郡的热血男儿,在胡骑的铁蹄之下壮烈牺牲,血染沙场,令杜甫悲痛万分,他写下了《悲陈陶》,哀叹“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陈陶之战,官军的伤亡是惨重的,然而叛军的骄横,并没有令人民因恐惧而屈服。长安在震荡,人们在为牺牲的唐军将士流泪,“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杜甫用诗歌捕捉到了长安人民的爱国之情,并用悲壮的诗句镌刻下来,使其流传至今。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风雨如晦,国运飘摇,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奋起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之时,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历史使命扛在肩上,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同火山爆发,汇聚成气势磅礴的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杜诗中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杜甫同情在战乱中生活悲惨的人民,表达了仁民爱物的思想,这种对人民的同情与深爱,渗透于杜甫诗歌作品中,渗透于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所居草堂的西邻是一位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草堂换成杜甫亲戚居住,这亲戚便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下了这首诗向亲戚委婉劝说。全诗朴素如叙家常,却将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表露无遗。

再如大家熟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己居住的茅屋为秋风和顽童破坏,杜甫满心想的却是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这种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的精神,即使是在今天,仍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红军长征经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她们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留给徐解秀。徐解秀后来感动地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生动讲述这个“半条被子”的故事,号召全体党员“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永远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杜诗中对廉政担当的期盼

杜甫一生志存高远,却终难施展抱负且穷困潦倒、窘迫万分。然而,他坚守高洁、淡泊名利,尤其是毫不留情鞭挞贪官污吏,揭露贪腐者的奢侈聚敛,同情饱受盘剥之苦的平民百姓,表达了对实行廉政、奉行俭德的期盼。

“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眷流落至成都西郊,暂时安定下来,一家人的生活基本靠亲友接济。此时的杜甫郁郁不得志,自顾不暇,但对赴任离别的朋友,依然满腔热情劝说他们要清廉为官,勤政为国。在《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一诗中,杜甫叮嘱友人:“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民生凋敝,府库空虚,你上任后一定要坚持清白操守,平均徭役,纾解民困。体现了诗人渴望朋友能够秉持清廉之心、救民于水火的期盼。

“清正廉洁作表率”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具体目标之一。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典范代不乏人。老英雄张富清60年深藏功与名,清廉自守,书写下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本色。他平凡而光辉的一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我们学习和总结历史,就是为了要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和智慧。读杜甫的诗作,使我对他济世安民的高情远志感佩万分。党员干部的初心当与杜诗之中的爱国爱民精神跨越千年交汇,用初心唤醒担当,用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用心书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答卷。

(作者:吴翔宇哥单位: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