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世界地图,看看各个国家之间的边境线,可以让人感慨万千。

什么38线,麦克马洪线,包括本文中提到的杜兰线,还有非洲整段上千公里笔直的边界线,无不是上个世纪西方殖民大国的利益线。

瓦罕走廊别称(瓦罕走廊的历史由来)(1)

大图模式

帕米尔高原在清王朝康熙平定准格尔叛乱后继续西进,统一了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区,巩固了帕米尔高原在中国版图中的法律地位。

中国古时候称帕米尔高原为葱岭,唐朝时期这里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乾隆在帕米尔高原立过纪功碑,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在帕米尔高原设立过哨所。

19世纪末,清王朝外强中干,国家满目疮痍,摇摇欲坠,沙俄势力逐渐南伸,清军在帕米尔高原同沙俄侵略军队展开较量,清军不敌。

自1864年开始,沙俄屡屡侵犯帕米尔高原,直到1892年武力抢占帕米尔高原北部。

瓦罕走廊别称(瓦罕走廊的历史由来)(2)

大图模式

在以前的文章写到过,阿富汗是中亚战略交通要地,各国势力包括阿富汗本国各族群势力犬牙交错。

19世纪初英国就开始入侵阿富汗,奈何阿富汗民风彪悍地形复杂,虽武器落后,还能先后三次打败英国侵略者,不过阿富汗还是沦为英国几十年半殖民地的下场。

瓦罕走廊别称(瓦罕走廊的历史由来)(3)

大图模式

沙俄的扩张引起英国的警惕,迅速将英属印度殖民地向北推进,侵占我国清政府时期统治下的克什米尔地区到帕米尔高原,与苏俄刀兵相见,隔河相望,而此时的清政府垂危之际已无力西顾。

阿富汗王国民众不断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让英国付出严重的伤亡代价,再加上沙俄在北方虎视端端,让英国应接不暇。

英国不得不决定退出阿富汗这块是非之地,鉴于英国当时强大的实力,按照英国的要求将普什图尼斯坦地区大部分划归英属印度殖民地,双方确定最终边界的谈判由英国外交大臣莫蒂默·杜兰主持,划定的边界线也叫杜兰线。

瓦罕走廊别称(瓦罕走廊的历史由来)(4)

大图模式

英国为了不与当时的沙俄在帕米尔高原地区直接接触,于是杜兰线沿着瓦罕河谷边的兴都库什山脉划分,河谷的北岸由沙俄所有,中间的瓦罕河谷作为缓冲区送给阿富汗,清政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但毫无办法。

杜兰线也是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独立建国后同阿富汗的国界线,但是阿富汗多届政府曾表示不接受。

瓦罕走廊别称(瓦罕走廊的历史由来)(5)

大图模式

俄国革命后苏联继承了沙俄的大部分领土,苏联解体后,沙俄侵占的帕米尔高原北部被塔吉克斯坦继承。

2010年,塔吉克斯坦将萨彦阔岭以西的1158平方公里土地归还中国,使得这里部分收复。

但是,该地区的总面积不足帕米高原的百分之一。

瓦罕走廊是近代国外对阿富汗这块狭长东西通道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