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余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开始,或称元旦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称元日、元辰、端日近代使用公历后,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定为元旦,而称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春节历史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春节历史文章(春节志略)

春节历史文章

李庆余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开始,或称元旦。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称元日、元辰、端日。近代使用公历后,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定为元旦,而称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迎年

腊月初八,各家各户把小米、红枣、赤豆、花生、莲子合在一起熬成腊八粥,每人吃顿甜甜饭,象征着迎年开始。

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这一天是祭灶日,是灶王爷上天开会的日子,无论家里穷富都要给灶王爷上点供,弄点祭灶糖,扎匹秫秸马,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老百姓祭祀,是把神当成自家人,是求财富贵,还是求人平安,想么说么,直接当面说出来,一点也用不着客套。因祭灶糖是黏的,说这是封住灶王爷的嘴,免得他老人家在天上说话太随便。二来怕灶王爷在天上喝多酒,嘴上没了把门的。其实,这种说法也有点矛盾,怕灶王爷说走了嘴,又怎么能让他“言好事”呢。辛苦一年了,怀着美好的心愿为老人家饯行,是有可能的。过年的愉悦感、幸福感其实是个过程。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要扫屋,擦玻璃,抹家具,清掉一年到头的晦气。到了年集日子,男女老少要赶年集,办年货,买新衣、买香火、买鞭炮。二十五以后,各家根据需要杀年猪,宰年羊,磨白面,做豆腐,摊煎饼,蒸馒头、糖包、豆包、粘窝头、米面糕。二十八要开炸,炸鱼、炸虾、炸松肉、炸丸子、炸豆腐、炸藕合,自己吃,也待客。二十九要煮肉,把猪肉放在一口大锅里,放上大料,用温火蒸煮,煮熟后,把大块肉捞出来上供,留下部分骨头吃肉让孩子们围在锅台旁啃,啃得满嘴流油,喷喷香。

过年

年三十开始真正地过大年。吃过早饭,先要贴对联,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人们认为过年万物皆有灵气,除了在门框上贴对子、大门上贴门神、大门外贴“出门见喜”,大门里贴“迎门见喜”,灶台前贴灶王爷、香台子上贴老天爷、堂屋贴财神外,粮囤上也要贴上“五谷丰登”,牛槽上贴“六畜兴旺”,连小推车上、院里树上、盛水的缸上都要贴上“福”、“年”、“喜”的字样。“福”字可以多贴些,并且倒着贴,表示福到了。中午前要请家堂,要提前把“谱主”挂在大桌上方,或把折子摆在条几上。请家堂时,由一家之主的男人拿着香走到村外,对着先人的坟墓,埋上一个土堆,插上三根香点着,跪下,嘴里逐一祈祷着先人回家过年,回家的路上,见了人尽量不要说话,进了大门,横放一根棍子,以防先人走失,进了堂屋,把香插在香炉里,磕上一个头,就算把家堂请来了。请来家堂后,大人就吩咐,椅子不能坐了,让祖宗坐,说话不要大声,走动都不要莽莽撞撞,以免惊动先人。吃饭吃完了,要说吃好了;事情做完了,要说做好了;蒸馒裂开口,叫笑了;缸里面用完了,也不能说没有了,要说再添上。同时不能动针线,动剪子刀子,不能扫地。

年三十傍晚,各家各户要拿出稻草或秫秸放在大街上,点着,让其熊熊燃烧,火光冲天,俗称照庭,照庭时要随着燃放鞭炮,此时大街小巷灯火通明、炮声隆隆,一派热闹景象。照完庭后,各自回家吃年夜饭,吃年夜时,大人小孩围在炕前的矮桌子上,(因请了家堂大桌不能用了)这顿饭菜肴丰盛,大人可以尽情的喝酒,小孩可以放开吃肉,那些年小孩盼着过年,就为了享受这顿年夜饭。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坐在火盆旁进行守夜。老人开始啦呱、盘家常,从家事说到国事,再从国事说到天下大事,直说到小孩子们犯困打盹。为了提升小孩的精神,有时也讲些与年有关的故事。如有的老人讲,除夕半夜过后,南天门要打开,天上会走下来一位白胡子老头,问你需要什么,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但只能满足一个愿望。要预先想好你的心愿。有一个女孩守夜,守到南天门开了。老人家问她需要什么,她没有准备,心里害怕,不敢说话,只是抹嘴。老人说,你想要胡子啊!从此女孩长了一嘴好胡子。也有的老人们说,除夕夜许愿是最灵的。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可以抱着椿树,接连念三遍“椿树娘,椿树娘,你长高,我长长,你长高来做梁檩,我长长来穿衣裳”。

守夜守到零点,就开始上供祭神祭祖,把鸡鱼肉等供品从锅里端出来,先敬奉老天爷,后敬奉先祖。敬奉时,要烧香,磕头、祭酒、许愿、放鞭炮。最后,供奉饺子,上供的饺子要有讲究,民谚云“神三鬼四”,是指给诸神上供3碗,每碗3个;给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4个饺子。除夕夜万神下界,为了打算周到,敬奉全面,还要大门旁、屋门旁,猪圈、牛圈、磨房、树旁等地方烧元宝,浇点包子汤。

大年初一的早上是过年的关键时刻,人们都兴抢早,谁家起得早,好运就可能降临到谁家。尤其新娶了媳妇的家庭,起得更早。起早的人们要抢先燃鞭炮,告之庄乡邻居他们抢早了。起床的妇女赶忙生火下饺子,饺子出锅后,仍是先供神祭祖,人们后吃。吃完饺子,有一项必须做,就是晚辈孩子要给神祖磕头,给长辈磕头。老人一年就盼这个头,虽然嘴上说,别磕了,可是心里还是很计较的,孩子磕头不白磕,老人要给一份压岁钱。吃完饭后,老人守家,弟兄们、妯娌们带着孩子开始别人家磕头拜年。拜年很讲究,一般由近及远,家家户户不漏,平时有点隔阂,一声过年好,所有的矛盾烟消云散,和好如初。刚过门的媳妇要让嫂子领着,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吃请,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拜年结束后,过年的主要项目就进行完了。

续年

过了大年初一,不能说年过完了,人们的情绪还沉浸于浓浓的年味之中,所以变着法儿续年、守年、逮住年。

初二,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行人如织,各家各户两项任务,外出串亲,在家候客。初二,又是新出嫁女儿的回门日,岳父家要备丰厚的晏席,找知名的嘉宾招待陪伴贵客。女儿要与双亲、兄弟姊妹团聚,叙骨肉之初三,当地民间传说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上床,不影响老鼠的喜事。从表面看来,这是庆祝老鼠娶亲,祈求老鼠子孙繁衍。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利用老鼠嫁女的巫术,把老鼠送出去,以免老鼠在家为非作歹。本来老鼠是害人的,平时人们以捕鼠为要事,此时忌鼠则是民间认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防止鼠害。初四是迎神日,但最突出的活动是迎财神,每家每户粘贴招财进宝画。当家人要沐浴更衣,在房内供奉关公和财神像,以丰硕供品献之,且喝财神酒。晚上零点要燃放鞭炮、烧神马、天兵,欢迎财神到来。初五为“破五”。破五有多种说法,一是说过年的一些忌讳可解除了,也可以往外倒垃圾了,民间称“倒残土”。二是说初五“吃顿弯弯饭,一亩地里打万石”,目的是把初一留下的面和馅子再加一些新,包一顿水饺吃,初六,工厂开工,店铺开门,农民上地,预示着六六大顺,开市大吉。初六还为送穷日,唐代诗人姚合有一首《晦日送穷三首》,其中一首曰:年年到此日,沥洒拜街中。万户千家看,无人不送穷。有的地方在送穷时,由家长主持,把自初一堆积的垃圾送往村外,口中要念叨:“穷、穷、穷,你走吧,俺家没钱难打发!”并从麦田中抓几把土,撒到院内,称“迎富贵”。初七,为人日或人胜节。初八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民间信仰认为每人有一个星宿值年,一年的命运,都操在该星之手。初八群星聚会,因此要拜星君。晚上点灯、上供,然后散花灯。有些地方还在初八踏青。胶东称初八为敬八仙节。初九为玉皇诞辰日。玉帝又名天公、天公祖、昊天上帝、玉皇、元始天尊,为道教的最高神。所以初九要祭天公,此日讲究和气,不能冒犯天神。初十,为“石头过生日”,必祭拜石头,为孩子认“石父”。十一,过马街会;十二日,过胡集书会;十三日,过六龙会;十四日,流行白虎祭。十五开始过盛大的元宵节。

打鬼

传说春节期间诸神要回天上述职,此时各种鬼怪就会纷纷出动,行妖作恶,残害百姓。因此,春节时就有一系列驱鬼、避邪活动,还有不少禁忌。

驱鬼之神是钟馗。钟馗为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传说唐明皇在梦中见一大鬼捉小鬼,大鬼就是钟馗。他生前应武举未中,死后托梦,决心灭天下妖怪。唐明皇醒后,命画家吴道子画钟馗像,于是传播开来。所以在除夕或春节家家挂钟馗像,以镇诸鬼。民间还有钟馗嫁妹传说,有的地方打鬼驱邪要进行到月底。春节还有不少避邪性装饰画,如门神就有多种,其中以文武门神为主。

娱乐

春节期间既是祭神日,又是一个娱乐活动最多的日子。古代流行的玩具和游戏很多,如百戏、六博、投壶、猴戏、鱼戏、高跷、弄丸、踢球、木偶戏、打陀螺、骑竹马、老鹰抓小鸡、藏钩戏、杂技、玩纸牌。我们当地流传最多的还是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狮子滚绣球、抬芯子、扭秧歌等扮玩节目。其次上演了“十八姐斗王皮”、“加鼓通”、“木偶戏”创新节目。

综观春节活动,都是辞旧迎新,祈求更美好的生活,也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神秘和迷信的色彩,但快乐、甜蜜、吉祥、和谐是永恒的主题。

壹点号李庆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