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何以可能?

儒学的目标是确立人心本善,达于大同世界,对治于社会之恶。我们说过,儒于道性皆论及,但其核心是心,即个人之心,并由个人而及人类,甚至于与体万物为一(道心),重在发挥心的德性功能(内圣),从而修身而平天下(外王)。假如我们从以下的方面细分缕析,如何归摄于心?

宇宙论:阴阳气化 五行相生

本体论:生生之仁(道)

认识论:易(卦) 格物致知 良知良能(心外无物无理)

心性论:心性合一 天命

道德论:本心至善(德)

社会论:三纲五常(孝 忠恕之道)

修行论:克己复礼 求放心 察识涵养 教化(诚 中 明 敬 独)

境界论:圣贤(社会人) 立言立德立功

发展论:於穆不已 纯亦不已 止于至善

生死论:全形全性以归天(道) 生死由命

艺术论:言志明道 思无邪

目的论:天人合一 经世致用(无我)

价值论:杀身成仁 扬善除恶

政治论:内圣外王(仁义智信 礼乐刑政)天授民本

要概括儒学,可能没有比张载的话更好的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佛学何以可能?

佛学的目标是解脱人生痛苦,达于极乐世界,对治于社会之累。我们说过,释讲到真如上,亦是道的层次,但它的核心概念是性,即佛性(从即心而言是个人,从非心上言,是人类及众生),强调的是认识天地万物及人的本质,以归于真乐我净之本性(空性)。假如我们从以下的方面细分缕析,如何归摄于性?

宇宙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空性)

本体论:真如 如来藏识

认识论:根境识 凡相皆妄 中观

心性论:即心是佛(性) 自性清净 明心见性(觉、悟)

道德论:十善五戒(以及菩萨戒)

社会论:四重恩 慈悲喜舍

修行论:戒定慧 苦集灭道

境界论:佛菩萨(假合人)涅槃

发展论:无生灭 相似相续 轮回

生死论:十二因支 因缘 业报

艺术论:庄严相 无相(极简)

目的论:四大五蕴皆空(无我 灭苦)

价值论:常乐我净 菩提

政治论:

要概括佛学,尽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道学何以可能?

道学的目标是确立人生自主,达于自由世界,对治于社会之伪。我们说过,道全着眼于道(天),所以强调与万物齐与万物游,如何让自己能得与万物一样顺生死游大化齐天地。假如我们从以下的方面细分缕析,如何归摄于道?

宇宙论:阴阳气化 五行相生

本体论:无名之道

认识论:虚无 齐物 弃智

心性论:天性(自然)息心

道德论:绝圣

社会论:贵身 隐逸

修行论:心斋 坐忘

境界论:真人至人(自然人)

发展论:随变 复古

生死论:齐生死 逍遥

艺术论:朴素 简约

目的论:归真(无我)

价值论:无为而无不为

政治论:小国寡民 治大国如烹小鲜

要概括道学,可参《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儒道释的区别(梳理一下关键词再说儒道释)(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