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区,是母亲河东流入海前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道“难题”。

决口改道,堤防修筑,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受限,致使数十万老百姓被“困”在黄河滩区。“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他们频受黄泛之苦。这其中就包括我市8个乡镇、77个行政村、182个自然村、145589人。

黄河滩区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短板地区”,更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为了不让滩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一场旨在改变百姓命运的“脱贫迁建”战役在滩区打响。

自迁建工程启动后,越来越多的滩区居民开始告别 “水窝子”,生活有了新模样。日前,鄄城县李进士堂镇迁建试点二期的两个滩区村庄完成搬迁,村民乔迁新居、旧村拆除复垦。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赶到现场,记录下他们安居梦圆的时刻。

频受黄泛之苦,往昔不堪回首

时间回溯到1855年,黄河突然在河南决口改道,由东南向东北急转至山东入海。随着黄河堤防的修筑,鲁豫两省数十万人被“圈”进河滩,在频繁的水患中艰难繁衍生息。这其中,就包括李进士堂镇。

李进士堂镇位于鄄城县东北部,北隔黄河与河南省范县陈庄乡毗邻,辖16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人口3.1万人,耕地4万亩。1996年8月那场洪水后,滩区群众集中搬迁,仍有6个村庄的8000余名群众生活在黄河滩区。

从李进士堂镇政府往北,5分钟的路程,黄河滩区的模样便浮现在眼前。

不到滩区,很难想象滩区的情景。

山东鄄城县旧城镇搬迁房样子(山东鄄城黄河滩区迁建)(1)

家家户户房台高筑,每户人家都像是一座“孤岛”,村中“沟壑”、“深坑”随处可见。记者采访时恰逢雨后,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透过这一座座“孤岛”、“沟壑”,似乎能跨过时间看到当年大水冲击过的痕迹。

“因为距离黄河比较近,滩区里的房子都建在高高的土岗上。”李进士堂镇田楼村村民彭存一说。这6个村子距离黄河近到什么程度?据说,李进士堂镇芦井村曾是距离黄河最近的一个村子,该村距黄河最近的一处房子,只有30多米。幸运的是,芦井村作为迁建一期工程,全村已经外迁完毕。

这样的近距离,预防水患自然就成了村民们长期的任务。但是,随着几次洪水泛滥,河道不停变动,村里的大片耕地被冲毁,大半个村庄被侵蚀,尤其是1996年8月的那场洪水,让不少人至今仍心有余悸。

那场洪水,被简称为“96·8大洪水”。据官方统计,那一年洪水导致漫滩面积58.2万亩,淹没耕地42.9万亩,倾倒房屋3.79万间,受灾村庄279个,受灾人口17.8万人。

“黄河涨水,一眨眼的时间家就没了,锅碗瓢盆、鸡鸭等家畜都冲跑了。那段时间,只要水不下,村里人就只能睡屋顶上,垫土筑台、窝棚过节、投亲靠友也都是常有的事。”近70岁的彭存一对黄泛之苦记忆深刻。

除了“96·8大洪水”,还有1958年、1976年、1982年等特大洪灾。每一次洪灾过后,留下的都是满目疮痍。

大小洪水频繁,不少村民过着“搬迁重建、大水冲倒、再搬迁重建”的悲情循环,村子里但凡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戏称:前半生让黄河水撵着跑,后半生垫土筑台与淤沙“赛跑”。

贫穷、不便,村民盼望告别“水窝子”

正是因为频繁重建,在滩区,一直流传着“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说法,意思就是老一辈人要用4个3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可即便如此,一场洪水过后,半辈子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可能就付之东流。

“村民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垫土筑台盖房子上,到后来,垫土比盖房子花的钱更多。”鄄城县李进士堂镇副镇长李喜莲说。

正是因为频繁的重建、搬迁消耗着村民的大量精力,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滩区村落的发展。走在尚未搬迁的大辛庄、小辛庄两个滩区村庄,高低不平的村落、破旧的房屋随处可见,几乎没有青砖绿瓦和硬化路面,甚至还有不少砖块和土坯混盖的房屋。

“天晴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话一点都不假。”在出行方面,不少人感觉十分受困,68岁的王永梅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出行要翻越“大堤”,像她这样的老年人最受影响。“年纪大了,不敢骑电车,大堤比较陡,骑三轮车根本上不去,村里经常有老人因为爬堤摔倒。”王永梅说。

老年人不便,小孩子上学也是受困,无论上小学还是初中都要“翻堤越岭”。

“村里没有学校,而且不通柏油路,送孩子上学要翻越大堤,每天上堤、下堤得八趟,时间都浪费了。而且,如果遇到雨天,那就更难了,那些土路都成了泥巴。”田楼村村民李凤春对孩子“上学难”深有感触。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发现,由于生活不便,经济收入不乐观,留在滩区村中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在村干部口中,这是典型的“38(妇女)、61(儿童)、99(老人)部队”,异常落后的基础设施让外出打工的人不愿再回到本村。

“挣到钱的年轻人在外买房,赚不到钱的回到家都没法结婚,哪个外地的姑娘愿意嫁到这个穷乡僻壤的滩区里来?”一位滩区村干部说。

乔迁新居,滩区老村换新颜

随着改变滩区百姓命运的“脱贫迁建”工作的逐步推进,这个困扰数十万人的“世纪难题”迎来了破解时刻。

山东鄄城县旧城镇搬迁房样子(山东鄄城黄河滩区迁建)(2)

2015年,鄄城县李进士堂镇苏门楼、芦井两村被省政府批准为山东省黄河滩区迁建一期试点工程。

2017年10月25日,芦井村、范门楼村812户、2688名滩区群众乔迁新居,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据介绍,一期试点工程规划用地161亩,建设内容包括住宅楼、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其中住宅面积78297.514平方米,公共配套面积21295.03平方米,新建2层住宅110栋、4 1层住宅26栋、2层公共服务中心1栋、3层幼儿园1所。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老百姓对滩区搬迁自然是既支持又盼望。被列为二期、三期四个村子的村民更是望穿秋水。

今年10月底,迁建试点二期的田楼、盐店两个滩区搬迁村庄完成搬迁,935户、3090人经过集中选房住进了心仪的居所,整体工期提前了三个月。王永梅就是其中一户。

“新楼房、新社区、新家电,不仅有了安稳的家,而且小区里还有广场、超市,这在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告别了居住60多年的滩区“水窝子”,王永梅和老伴搬进了新居。

山东鄄城县旧城镇搬迁房样子(山东鄄城黄河滩区迁建)(3)

统一外观样式的多层楼房整齐划一,水泥硬化过的小区街道平坦整洁,车辆有序进出小区、各种配套完善,农村里有这样一处小区,显得特别“耀眼”。“这放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王永梅感慨,如果不是滩区迁建整村搬迁,王永梅的子孙们或许仍漂泊他乡。“村子贫穷落后,孩子们都是在外自谋生路。现在村子搬迁,有了新房,儿孙们都在小区里要了房。”她说。

王永梅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68岁的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都有了孙子,两个儿子都有各自的家庭,因此他们在新搬迁的小区里买了三套房子。搬迁补偿按照人头计算,每人28400元,王永梅老两口用了7万元钱住进新房。而她的大儿子家因为人多,补偿也多,如果不是大儿子选购车库补了5000多元钱,五口人算下来补偿款还有剩余。

王永梅说:“这七万块,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给拿的,电视机是孙子给买的,空调是侄子给买的,我们老两口没花一分钱就住进来了。”跟着王永梅,记者走进她8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两个老人居住,两室一厅已算是十分宽敞了,干净、整洁,对比滩区房子,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前总怕水淹,所以家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现在不一样了,该买的、该有的都有了。”王永梅说。

搬进新房不仅改变了生活环境,还无形中改变了村民的素质。

“原来出门进门一身泥,现在都开始讲究卫生了,尤其是住楼房,村民们都约定好清扫区域,定时清理,小区卫生可干净了,我们越来越像城里人了。”李喜莲说。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习惯,李进士堂镇特地举办了培训会,给村民们“上上课”,教他们用马桶、保持小区卫生、举办农民运动会……

圆了“安居梦”,还得念起“致富经”

除了迁建试点工程,在鄄城,针对黄河滩区居民,还有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迁建村台建设和居民外迁等民生工程,这四大工程涉及董口镇、旧城镇、李进士堂镇、左营乡4个乡镇,49个自然村,13093户、41557人,计划总投资约3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无论是滩区迁建还是村台建设,针对黄河滩区居民居住环境改善,鄄城县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尤其是脱贫迁建村台建设项目,涉及旧城镇22个自然村,5721户、17894人,规划总投资21107.65万元,规划建设4个村台。四个村台吹沙淤填任务今年6月底全部完成,正在开展包边盖顶施工,村台社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招投标工作。目前村台自然降水已达4个多月,经地质勘测公司勘测,村台含水量还相当惊人,台顶以下3.5米-8米含水量高达25%-28%。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村台社区启动建设时间要求,正在进行村台降水探索试验。从试点成效来看,还相当不错,待试验成效达标后全面推广。

山东鄄城县旧城镇搬迁房样子(山东鄄城黄河滩区迁建)(4)

无论是滩区迁建还是村台建设,其宗旨就是改善滩区百姓居住条件、脱贫致富。既要搬得出,还得稳得住,黄河滩区居民居住环境改善了,还得兜里有钱,有项目,能致富。为此,鄄城县根据本县实际和滩区特点,以人发、休闲用品等优势产业为支撑,在居民迁建点试点项目建设扶贫车间。

“让群众到扶贫车间来,有活干,能挣工资,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的。送项目到村,送技能到人,送就业到户,送政策到家,实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在滩区迁建工作中,鄄城县县长袁红兵反复强调。

和王永梅一样,张素云也是李进士堂迁建试点二期搬迁的滩区村民。她搬进新居以后,就在小区里的人发制品车间上班。“缠头发、做包装,计件算工资,一天七八十元,而且就在家门口,方便,不耽误接送孩子、做饭。”张素云说。

为了保证滩区百姓“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我市立足滩区特殊地理环境,制定实施了《菏泽市黄河滩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鄄城县制定了 《鄄城县黄河滩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滩区“一带、三大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力促三产融合发展,同步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做好困难搬迁群众后续帮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