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Cornea)位于眼球前壁的一层透明膜,约占纤维膜的前1/6,略呈横椭圆形,横径11.5-12mm,垂直径10.5-11mm,3岁以上儿童的角膜直径已接近成人。中央瞳孔区约4mm直径的圆形区内近似球形,其各点的曲率半径基本相等,而中央区以外的中间区和边缘部角膜较为扁平,各点曲率半径也不相等。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为7.8mm,后部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8mm。角膜厚度各部分不同,中央部最薄,厚度为0.5-0.57mm,周边部可达1mm。

角膜形态图(人体解剖学角膜)(1)

中文名

角膜

外文名

Cornea

位置

眼球前壁

形状

上皮细胞层:是角膜抵御外来侵犯的第一道重要防线。厚约50μm,占角膜厚度的1/10,是一种非角化鳞状上皮,由4~6层细胞组成。角膜上皮细胞层生长迅速,结合牢固,对绝大多数的细菌和毒素有很大的抵抗力,破坏后可以再生,24小时即可修复,且不留瘢痕。由于该层神经丰富,感觉灵敏,轻微损伤,即有明显异物感。由于角膜暴露在外,角膜上皮很容易遭受损伤,给致病微生物以可乘之机,故角膜的感染很常见。如稻谷等角膜异物损伤后处理不当,有导致角膜溃疡以至穿孔的危险。

前弹力层:又称Bowman膜,位于角膜上皮细胞层的下面,基质层的上面,厚约10~16um,由胶原纤维构成的无细胞的薄膜,实际并无弹性。作为上皮细胞附着的基础,它受损伤后不能再生,代之以纤维组织。对创伤、机械和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基质层:约占角膜厚度的9/10,透明、无血管,为排列整齐的相同屈光指数的角膜小体、胶原纤维和粘合物质组成200~250层平行排列的纤维小板,各纤维板层又成十字交叉排列,这就有利于光线通过和屈折。由于没有血管直接供应而代谢缓慢,病理代谢产物不易除去,炎症过程常迁延难愈。角膜基质层的透明性决定于角膜小体的完整均匀与否,任何外伤或炎症破坏了角膜小体,即使愈合后,也终将遗留程度不等的混浊,即角膜翳,影响其弯曲度和透明度,从而使视力受损。

后弹力层:又称Descemet膜。位于基质层和内皮细胞层之间,为内皮细胞的分泌产物。是一层有弹性、无结构、极有抵抗力的透明薄膜,比较坚韧,对机械张力和微生物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再生。

内皮细胞层:是由单层六角形扁平细胞镶嵌而成,从生下直至死亡,细胞不能再生,衰老与死亡的细胞留下的位置,靠其他内皮细胞的扩大移行来铺垫。受损后亦由邻近内皮细胞增大、扩展和移行滑动来覆盖。内皮细胞层不断地将基质层中的水分子排入前房,使基质处在脱水状态而保持透明,因此它的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整个角膜能否透明,也是如何保存角膜移植供体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免疫学上,角膜无血管的这一特点,使同种异体的移植片能够减少与淋巴细胞的接触,从而免受或少受排斥,因此又有“免疫赦免组织”的称谓。

参考资料

[1] 卢乐山.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健康体育卷[M]. 沈阳出版社, 1995.

[2] 李传宝. 临床眼科学图谱[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3] 刘福龄. 现代医学辞典[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4] 许力以, 周谊. 百科知识数据辞典[M]. 青岛出版社, 2008.

角膜形态图(人体解剖学角膜)(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