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1)

人物的性格、欲望、目标等因素会影响他的选择和行动,在行动的催化下,人物之间有的相互联系,有的爆发矛盾与冲突,使得情节不断演化,推动了故事发生、展开、走向高潮与结束,主要人物与外界或内心的冲突揭露故事的核心主题。

人物对于情节,无疑具有不可割舍的重要性。

主人公是占据大部分情节时间并经历最多变化的角色。由于当代题材悬疑网络剧中涉案题材的数量有压倒性的优势,“警察”仍然是这一剧集中不可动摇的主人公类型。这类剧集以追查刑事案件为情节的主线索,从专业角度展现了查案手法及过程,讲述犯罪者与追查者之间猫鼠游戏。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2)

除此之外,法医、犯罪学学者、侦探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也开始成为中心人物,领导查案,从犯人留下的蛛丝马迹中搜证、推理,不断冲破迷雾和阻碍,还原事情的真相,为观众展现了不同的职业视角。

这些主人公往往是“天才”,或者公认的“查案高手”,具有很强的侦查能力和逻辑推断能力,实力超群,与周围其他人在一起往往显得格格不入,像一匹“孤狼”。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3)

一般情况下,悬疑网络剧是一个单一的主人公领着一批帮手,破解谜团找出罪犯,但也存在双主角和团队式主角的情况。

在双主角的剧集中,两位主角的性格和处事风格通常相对而互补的,刚开始,双方会存在一些矛盾甚至彼此对立,但随着合力侦破一起起案件,逐渐改善了紧张的关系,加深了彼此的羁绊,最终成为可以信赖的伙伴。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4)

像《原生之罪》中的池震玩世不恭,反叛不羁,因违规操作被吊销了律师执照,现在一家酒吧做经理,他的搭档陆离,品学兼优,沉着稳重,能力出类拔萃,是备受关注的警界精英,两人的生活轨迹如同两条平行线,却在命运的安排下交织在了一起。在双主人公之间通常会隐含一些秘密,它们往往关系到故事的主线情节。

《原生之罪》里,池震其实是董局特意安排进警队以除掉陆离的工具。这些秘密的设置能够加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升故事的悬念。团队式主人公一般包含两人以上,由一个人物统筹,其他人物各负责一项侦查领域,各司其职,相互作用。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5)

如《骨语》中的特案组,是武力值爆表的组长、干练独立的法医、性格活泼的痕迹鉴定师、胆小谨慎的心理侧写师与冲动感性的信息分析员的组合。团队设置能够展现多元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发展友情线和爱情线,丰富故事内容。

一般情况下,罪犯通常站在主人公的对立面,他们阻挠主人公的正义行动,衬托主人公的光辉形象,最终阴谋败露,成就主人公的功绩。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6)

随着悬疑网络剧的创作革新,主角一方不再局限于正面形象人物,罪犯也能够作为主人公引导情节的走向,在这类剧集中,通常以罪犯的犯罪行为或追溯他犯罪的动机为情节主线,查案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

作为罪犯的主人公一边要巧妙构思达成自己扭曲的欲望,一边要小心翼翼在警察的搜捕中隐藏自己,探索这种人物的行为目的和及其背后的动机使故事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刺激感。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7)

以罪犯为主角并不意味着创作者想要为犯罪行为辩护,讴歌违法犯罪,反而因为警察和罪犯之间主人公和对抗人物的立场发生了对调,在绝对的善恶对立背后,被长期忽略的关于法与情的冲突、人性、欲望等诸多现实话题获得了探讨和反思的空间。

一个故事之所以精彩,与对抗人物息息相关,主人公人格魅力和故事主题思想魄力的展现离不开对抗人物的设置,在与各式对抗人物的角逐中,主人公不断变化,不断强大,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8)

悬疑网络剧的对抗人物一般是案件的真凶或者一系列阴谋的策划者,发现并制服他们也就意味着一个故事走向尾声。

他们有的是残酷凶狠的恶人,为了某种利益或单纯追求精神愉悦犯下罪行,如《无证之罪》中的李丰田,表面上是火葬场停尸间一名普通的工人,背地里是一个反社会人格的杀人狂魔。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9)

有的只是一时迷茫、冲动,误入歧途的普通人,如《骨语》“针灸杀人案”中的苏润,因为丈夫宁三焱要与她离婚,跟小三结婚生子,她一气之下杀了他。

还有一种对抗人物,他们心向正义,怀有为人间驱逐罪恶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有的甚至本身就是从事制裁罪犯的相关工作,但他们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把恶当成了制裁恶的手段,越过了法律的红线。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10)

如《暗黑者》中的Daker组织,成员们身着黑色帽衫,每次执法前都会事先发出死亡通知单,他们自封为“正义使者”,却又以“正义惩罚”的名义杀害了很多人;《法医秦明2》中的韩天峰,童年家暴的阴影扭曲了他的心灵,长大后他开始用杀人的方式来替天行道,清理世界上的罪恶。

不同类型对抗人物的设置赋予了悬疑网络剧更为复杂、多样的内容与内涵,在与各式对抗人物的角逐中,主人公不断变化,不断强大,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11)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论一直备受推崇,至今依然常用于各种叙事作品的创作。

扁平人物,有时也被称作类型化人物,他们是将角色某一方面的性格或者素质单独放大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夸张、滑稽、稳定不变的特点。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12)

而圆形人物是以一个较稳定的轴为核心,融合不同性格侧面和层次的结果,他们立体、复杂、真实,更接近现实中的人,因此往往更能震动观众的心灵。两种类型的人物没有优劣之分,各有各自适合的作品类型和登场舞台。

过去许多悬疑剧受限于时代环境的落后和制作经验、理念的匮乏,无论好人还是坏人都显得单薄、固化,打击犯罪、匡扶秩序的警察必然刚正不阿、公正廉明、无私为民,犯罪者则必然穷凶极恶、丧尽天良,落网后必痛苦悔恨,这种对主人公“神化”,对对抗人物“简略化”“妖魔化”的处理,虽然彰显了警察的浩然正气,传达了邪不压正的思想,内容却有些空洞、缺乏说服力。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13)

到了网络剧时代,创作者们认识到了原型人物与悬疑网络剧的高度契合性,这一类型人物开始被广泛投入使用。

他们通过对人物童年经历、家庭、生活、工作、交友、爱好等多方面细节的补充,创造了类型各异的立体化人物,推翻了过往悬疑剧中对警察与犯人的刻板印象,观众能够跳出身份,将这些角色作为一个个具备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14)

人物的立体化常常与反差化结合在一起。影视创作常常强调“多维人物”,这个词语中的“维”指矛盾,人物身份、性格或行为表现出的矛盾、反差会一下抓住观众的眼球,形成记忆点。

如果正面人物带有反面人物的特质,如邪气、随性,往往魅力加倍。像《白夜追凶》中的刑警队长周巡,外表看起来痞气十足、大大咧咧,一言不合就脾气爆发,但他又心思缜密、认真细心,表面上帮助着关宏峰,实际上对他处处提防。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15)

如果反面人物带有正面人物的特质,则会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同理心,像《无证之罪》中的连环杀人犯骆闻,他非常疼爱女儿和妻子,在家里的地位甚至低于女儿收养的小黄狗,杀人也是为了引出杀害妻女的真凶。

这些人物的反差为悬疑网络剧增添了趣味性与思想性,使观众不断地突破自身思维的局限,积极地对剧集的深层内涵进行思考。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16)

平民化在剧中表现为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富有生活气息。英明神武的“神化”人物很难吸引人,因为他们太高大、太完美,观众有距离感,而给他们设计一些缺陷或者平民化的小爱好,就能给观众一种“像我”或者“像我周围的人”的情感体验,使观众对角色产生移情。

悬疑网络剧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小设计,如《暗黑者》中的罗飞生活过得很拮据,因为他把钱都花在了买上;《无证之罪》中的严良经常趁着查案间隙玩欢乐斗地主。这些与观众相似的生活化特质,会自然地激起他们对这个角色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17)

悬疑网络剧中,人物会随着剧情的展开、深入,不断成长,不断变化,这就是创作中所说的“人物弧光”。

然而这种变化既有可能导向正面,也有可能导向负面。如《沉默的真相》中的张超,他察觉到翁美佳和侯贵平的死有蹊跷,却选择了息事宁人、独善其身,江阳多年来为了侯贵平案的真相受尽了折磨,这份热忱终于打动了张超,他为江阳提供了一个计划,并帮助他实施,还因此入狱。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18)

张超违反法律的行为决不值得提倡,但他从自私懦弱到勇敢献身,实现了人格的升华,这一个人物正面成长的例子。而《隐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阳,刚开始是个成绩优秀、成熟懂事的好孩子,即使在班里被孤立,心理也没有那么阴暗,直到妹妹的死打破了平衡。

女儿去世后,朱永平将关心转移到大儿子朱朝阳身上,朱朝阳享受着父亲的爱,同时又担心父亲发现妹妹坠楼时自己就在现场冷漠围观。

短篇故事凸显人物形象(人物作为情节建构的灵魂)(19)

为了维持在父亲心中的优秀形象,他设计借张东升的手除掉知情者普普和严良。但真相终究还是被父亲发现了,朱朝阳无法接受他理想的家庭愿景被打碎,彻底黑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