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刘弗陵之后的继承人(汉王朝之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1)

这是陕西省咸阳市城西六公里处的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在村子的东南方向两座巨大的陵冢已经相望了两千多年,似乎在默契的守护着一个王朝的秘密。两座陵墓分别属于一代天子一朝皇后。在过去的历史传闻中,这位年轻的皇帝死于权臣之手,弑君之臣为了掩人耳目,竭尽所能的充实这座未完工的帝陵。更为令人称奇的是这一座帝陵封土的规模竟然隐隐被其后陵所超越,俨然形成了大逆不道的僭越,这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古代中国几乎是难以想象的,而这一切,却正是出自那位弑君权臣的授意。这一些传闻是真的吗?今天人们对这座帝陵充满了困惑与疑问,沉睡其中的是一位怎样的帝王,在那个阴谋四起,朝局动荡的时代,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这一座帝陵之下,又埋藏着多少王朝的秘闻呢?

汉朝皇帝刘弗陵之后的继承人(汉王朝之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2)

公元前七十四年六月,平陵工地喧闹异常,这一座宏大的帝陵距离完工还遥遥无期,却不得不立即启用仓促租用的三万辆牛车将渭河的河沙,一车车的运送到此地,用来构筑地下墓室。帝陵陵园中,一批批陪葬品从京城长安运来,等待着永久的陪伴在皇帝身旁。所有迹象表明,当朝天子出现了意外。这一年的六月,汉昭帝刘弗陵突然驾崩于未央宫,此时他不过二十一岁。据登记也只有短短十三年,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猜疑。帝陵的修建时间取决于皇帝的寿命,绝大多数会一直修建到皇帝驾崩入葬才宣告完成。汉昭帝的突然死亡,令帝陵的营建者措手不及。不管怎样,帝陵的营建必须加速了。最终平陵呈现出了不逊色于其他帝陵的水准,充分彰显了天子的威仪。

汉朝皇帝刘弗陵之后的继承人(汉王朝之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3)

霍光是著名军事将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汉昭帝刘弗陵的宰辅大臣,他执掌最高权力近二十年,是西汉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公元前一百二十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将霍光带至长安任职郎官,后升为诸曹仕中,参谋军事。四年后霍去病英年早逝,霍光做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护卫武帝安全,深受武帝信任。汉武帝临终前两天,册封刘弗陵为皇太子,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左将军上官桀,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共同辅佐幼主。公元前八十七年,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承大统。为了使百姓更容易避讳他的名字,他改名为刘弗,对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来说,刚刚经历了丧母之痛,又在懵懵懂懂之中,继承了一个伟大的帝国。一条艰色的道路等待着刘弗陵,而这条路的终点将是这一座正在营建的帝陵。汉昭帝与其皇后的陵园都位于平陵陵园之内,相隔七百米分列东西。今天的考古工作者一般称其为东陵陵园与西陵陵园。东陵陵园所在地,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陵园平面为四方形,四面皆有夯筑的垣墙,其东墙长404米,西墙长429米,南墙长416米,北墙长428米,垣墙四面中部建有门阙,其中东门阙最为宽大,封土位于陵园中部,底面边长160至170米,高32米。西陵陵园和封土的基本形制与东陵相同。其陵园东边长380米,西边长386米,南边长370米,北边长381米,垣墙四面中部也开有门阙,位于陵园中心的封土底面边长稍小,为160米,高30米。汉昭帝的平陵,为帝后合葬陵,埋藏着汉昭帝刘弗陵和他的皇后上官氏。一直以来,人们认定平陵陵园西边的封土为刘弗陵的帝陵,而东边的封土则是上官皇后的后陵,果真如此帝陵的规模和档次都较后陵逊色。这难道不是无理的僭越吗?难道刘弗陵真的不过是权臣霍光的傀儡,连自己的归寝之地都没有半分自主权吗?

考古学家再次对平陵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揭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一直以来,世人都将平陵的帝后陵搞反了。也就是说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东陵才是霍光为了彰显天子的威仪,倾尽所能构建起的宏大帝陵。这样一来平陵的帝、后陵的对比差异,便顺理成章。同时也足以说明霍光对汉昭帝问心无愧。在这一历史真相背后,我们似乎隐约感受到了汉昭帝一朝君臣和谐的美好画卷。

汉朝皇帝刘弗陵之后的继承人(汉王朝之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4)

随着刘弗陵登基为帝,霍光与另外三位辅政大臣开始共同掌控朝政大局。桑弘羊掌管中央财政近四十年为汉武帝四海宾服的大一统国策,奠定了雄厚的物资基础。金日(mi)磾(di)本为匈奴休屠王太子在匈奴的内斗中休屠王被杀,金日磾与其母归降汉朝,获得汉武帝的信任。上官桀历任未央厩令、侍中、太仆,最终升至左将军的高位,表面上汉廷的权力更迭顺利完成。但事实上,激烈的政治斗争才刚刚开始,霍光与上官桀是儿女亲家关系最为密切。自恃曾在汉武帝时期立下汗马功劳的桑弘羊渴望分得更多权力,却曲高和寡力不从心,而并无野心的金日磾在刘弗陵即位第二年后,便早早逝世了。如此一来,朝政大局完全被霍光与上官桀把控,但这两位却有各怀心思,波谲云诡的政治暗潮,在他们之间悄悄涌动。

汉朝皇帝刘弗陵之后的继承人(汉王朝之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5)

公元前八十年,刘旦弹劾霍光请求入京侍卫皇帝,意欲伺机除掉霍光。不料刘弗陵对霍光没有丝毫责怪。不久上官桀一党又派人诋毁或光,刘弗陵明确表态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让他辅佐朕敢有诋毁他的案罪论处。如此一来,上官桀等人只得暗中筹划武装政变。值此危急关头,盖长公主门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告发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霍光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一网打尽,论罪族诛,盖长公主与燕王刘旦见事不济、相继自尽。此后,霍光大权独揽,不但自己权倾朝野,其弟弟、儿子、女婿也纷纷担任朝廷要职。《汉书》中称霍光威震海内,成为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此时的霍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也无人能够制约他。在上官桀、桑弘羊图谋作乱的关键时刻,刘弗陵能够保持清醒团结霍光,坐稳天子宝座。可见看似懦弱无知的刘弗陵,其实大智若愚,颇有察人之明。因此,刘弗陵并非因为性格上的弱点而屈从于霍光,而是意识到自己需要韬光养晦,霍光年老,当自己羽翼丰满时,必能君临天下,于是西汉朝廷君臣和谐,国力逐渐复苏,汉昭帝一朝开始出现被史家称作昭宣中兴的大好局面。

汉朝皇帝刘弗陵之后的继承人(汉王朝之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6)

霍光墓位于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区,恰好位于茂陵与平陵之间,似乎象征着一代名臣承前启后的功绩,汉武帝以能识人善用人著称,能够得到他的首肯,并赐与陪葬待遇的大臣大多是能力出众,忠于汉室之人。此外,霍光逝世于汉昭帝的继任者汉宣帝时期,汉宣帝御赐黄肠题凑以极高的礼遇将其安葬,也足见对其功绩的肯定。这样的一个人难道会谋害幼主吗。那么汉昭帝年少暴亡,是否真与霍光有关。事实上,史料中关于汉昭帝病况的记载颇为繁多。刘弗陵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由壮大转变为体弱多病,朝臣们为了给皇帝治病,甚至向天下征集名医。因此,刘弗陵之死是病体累积之故,并非霍光弄权所致。事实上,史料中对于霍光的评价颇多溢美之词。忠于汉室老成持重,知人善任,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击败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使汉室转危为安,其政治胆略令人赞佩。他改变武帝末年急征暴敛的政策,使汉代的经济稳健发展,其重民重国的为政理念也可见一般。很多人认为其成就堪虞周公媲美的确达到了汉武帝对他的期望。然而也有人认为,霍光对于权力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他始终也未能摆脱身为将相、子弟封侯的思想。其宗族、子弟都获得了高官显位,最终为霍氏家族埋下了祸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