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码,以及那些即将遗忘的中国符号

小张恕

最冷门的符号(分享到苏州码)(1)

父亲看到电视里的I、II、III、IV、V时问,这是哪国的数字,和咱们的苏州码有些像啊。

“苏州码是什么东西啊?我怎么没听说过。”我脱口而出。

父亲见我居然不知道苏州码,也很吃惊:“苏州码退出使用也就几十年吧,你居然没听说过这个词?”

惭愧!我自问看得书不少,也算涉猎较广了吧。可这个字眼好像还真就是没看到过,没听说过。难道真的是我孤陋寡闻啦?就这么脸红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这个词我还真的见过,在写晋商票号的一本小说中,但也只是见过而已,再具体的就不清楚了。

所以在听了父亲关于苏州码的解释后,我又特地在网上搜了搜,这一搜,让我想了很多。

要说这苏州码,距离我们还真不遥远。可即便如此,它却远远淡出了多数人们的视线,网上除了“苏州码子”的百科词条以外,很少有相关内容;而在这很少的相关内容中,居然是因为外国电影中提到了苏州码子,才引起了注意,而且这些网友在此之前也不知道苏州码子为何物。

其实在解放初期,上个世界五十年代,苏州码还常见于我国很多地方的账簿中。 如果再多留意一些,现在的有些文章,某些场合中,也还会用“卄”(NIAN)、“卅”(SA)、“卌”(XI)这几个字来表示二十、三十、四十,比方说历史上著名的“五卅惨案”等。而“卄”、“卅”、“卌”这几个字,其实就都是属于苏州码的。

而在旧时,因为汉字中的大写数字比较复杂,所以在公文、契约、账簿、当票、背书等一些涉及经济数字的地方,就用上了这种书写简便的、最初是做为算筹——记数符号的苏州码。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汉字大写数字和苏州码: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〡〢〣〤〥〦〧 〨〩十,就能知道苏州码有多么简单方便了。

所以,商业、手工业、当铺、票号等的经营活动中,账簿的记录、合同契约的签订等等,用苏州码来体现数字也就运用广泛了。

至于阿拉伯数字,虽然传入我国很早,但在我国被广泛认知到使用,也就不过是百十来年的事情,甚至是解放以后,才逐渐慢慢普及开来的。

却谁知,也就过去了这几十年,苏州码就这样被人们逐渐遗忘了;只存在于某些年长的、当年曾经用过苏州码的人们记忆之中。

苏州码是这样,其他呢?还记得因为韩国进行风水申遗、端午节申遗、针灸申遗等引起的议论吗?难道,非要等外国人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弘扬光大了,我们才能重视起这些原本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元素吗?

当我们每天在微信、微博等海量信息碎片中快速游走时,关了手机、电脑后,你的记忆中,还能留下什么呢?眼前的尚且如此,其他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