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火爆全网,观众看完后还觉得不过瘾,在网络上掀起一股热议——朱朝阳、普普、严良到底谁才是最坏的那个,大部分观众把“票”投给了成绩优秀的朱朝阳,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尽管朱朝阳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得到父亲的爱和认可,但也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坏得实至名归。

昨天又看了一部叫《约书亚》的电影,内容也是关于孩子犯罪的。9岁的约书亚是被老师都称为天才的孩子,但在妹妹出生后却展开一系列让人费解的操作:把妹妹弄哭,让妈妈无法好好休息精神错乱进入精神病医院,在奶奶想代替妈妈照顾他和妹妹时,又偷偷把奶奶推下楼梯,致使奶奶摔死,然后诬陷爸爸虐待自己害爸爸被抓,最后约书亚带着妹妹和他选定了监护人——舅舅一起生活。

约书亚这么做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妈妈性格急躁,爸爸做事莽撞,而奶奶和妈妈的关系不好,这些人根本他们不懂照顾妹妹,他不想他们照顾妹妹,而实现这一目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全部离开。

孩子太过于聪明了怎么办(父母别高兴过早)(1)

看完这部剧,再联想《隐秘的角落》,不禁感叹,现在的都这么“厉害”了吗?小孩犯起罪来内心毫无波澜,我在像朱朝阳、约书亚这样的年纪还在傻乎乎的玩泥巴呢!

像朱朝阳、约书亚这样的孩子,完全就是我们羡慕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成绩好,智商高、但是遇到问题他们却都采取极端的手段,这时候,他们的优势——高智商,也成为他们犯罪道路上的推手,使他们越走越远。

观察朱朝阳和约书亚我发现一个问题,尽管他们智商高,但是他们获得“高智商”这个技能的途径却是畸形的,朱朝阳在母亲的道德绑架、父亲的缺失中学习,学习只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以此慰藉母亲,博取父亲关注,而约书亚学习的驱动更是一种逃避行为,他不想和父母沟通,把注意力全都转移到学习上。他们过早懂事,智商得到开发,但是没有相应的社会能力匹配,悲剧由此产生。

他们的情况让我想到一个概念——早慧易伤,小小年纪就十分聪慧的人,这份与年纪不符的聪慧也会让给他们带来伤害。

孩子太过于聪明了怎么办(父母别高兴过早)(2)

何为早慧易伤?

早慧易伤是在民间广为流行的说法。

孔子的老师项橐才华横溢又不愿出世卷入诸侯们的纷争,12岁时被诸侯放火烧死;

司马迁的《史记》中少年谋士甘罗,小小年纪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12岁的时候出使了赵国,利用计谋使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但不久就去世了;

小学课本中“曹冲称象”的曹冲,在13岁时就得重病去世了。

项橐、甘罗、曹冲这种情况的案例还有很多,宋代刘克庄的诗《凤孙余第六孙也早慧忽夭追悼一首》,热爱学习,聪明伶俐的孩子突然去世;孔融父子皆早慧,后被斩首,以及《伤仲永》等等,让很多人迷信幼年过于聪慧的孩子天上都会嫉妒他们的才能,把他们带走。

孩子太过于聪明了怎么办(父母别高兴过早)(3)

就像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中写过的案例:一个家长第一天送孩子去上幼儿园,本来担心孩子会哭,但是和孩子说完再见,孩子非常理性头也不回的进了校园,这个家长开始担心,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独立,其实也是早慧的现象,而早慧是要受到上天的妒忌的,所以特别担心孩子。

早慧之伤体现在那些方面?

如果说以前的早慧导致孩子夭折很有迷信色彩,现在的早慧导致的孩子的悲剧则是有科学依据的。

最近,四岁儿子的幼儿园同学乔治要转学,儿子很伤心,放学的时候,我看到乔治妈妈问她为什么给乔治转学,她说,因为最近乔治在这个幼儿园很不开心,我觉得他可能不太喜欢这个幼儿园,而且我最近给乔治报了少儿编程课,想找个离编程班近点的幼儿园。

我震惊了,那枯燥的代码连程序员的头发都熬没了的技能,四岁小孩就开始学起来了!一聊,发现儿子幼儿园报少儿编程的还有好几个,家长美名其曰以后是科技社会,学习电脑编程要趁早!

孩子太过于聪明了怎么办(父母别高兴过早)(4)

我了然了,难怪乔治不开心,这么小的孩子被按着去学那么枯燥复杂的编程,除非发在内心的热爱,否则谁也开心不起来啊!

现在的教育攀比成风,孩子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的辅导班,早已超过孩子的学习水平。其实,过早学习反而会使孩子受到伤害。

1、超前学习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有能力辅导孩子提前学习,孩子觉得自己会了,在课堂上正式开学的时候,他就不认真学习了,但是注意力实际是一种比学会当下知识点更重要的能力,如果早期学习的时候形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刚开始时看不出太严重的后果,但是长期以往,在孩子以后学习越来越有挑战,家长也无法辅导时,孩子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差。

孩子太过于聪明了怎么办(父母别高兴过早)(5)

2、认知阅历不匹配造成的狭隘思想。

狭隘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脑筋、轴,《隐秘的角落》里面的朱朝阳、约书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思想狭隘,他们遇到的问题,也许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式,但是却都走向了犯罪道理,以家破人亡告终,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从未想过要和大人商量,哪怕只是试探性的沟通都没有,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达到目的。

3、消耗金钱。

美国作家马赛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的著作《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提到了“育儿陷阱”的概念,他们从现实的角度承认了金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不仅仅需要陪伴和爱,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钱,在孩子的教育需要钱时父母拿不出钱来,有可能使孩子错失学习的机会,而错失这个机会孩子很可能一生平庸,平庸的孩子创造不出够下一代学习的钱,下一代继续平庸,一代代进入“育儿陷阱”的死循环。

孩子太过于聪明了怎么办(父母别高兴过早)(6)

所以作者提倡父母们,尤其是中低产阶级家庭的父母,不要在育儿初期花太多的钱,这时候只要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给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如果早期钱消耗光了,到后期父母也辅导不了孩子,真正需要拼资产时就捉襟见肘了,父母应该合理使用教育金,把钱花在刀刃上。

古人云,百年育树十年育人。培养人才和种树一样都是长远之计。人的成长和树的成长,都应该顺应他们的生长规律,树之根本在于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满足根本,树成长起来很快,人之根本在于早期父母对孩子陪伴关注给予爱的心灵滋养,孩子在幼年时打下心智的基础,以后学习起来也很快。这些基础不仅仅是指在学习上的,还有在伦理道德方面的。

让孩子过早的学习不合时宜的知识,孩子觉得晦涩难懂,不但容易形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犯轴和消耗金钱外,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的打击也很大。

孩子太过于聪明了怎么办(父母别高兴过早)(7)

让孩子在正确的年龄学应学的知识。

过早开发孩子的智慧容易使孩子受到伤害,那么,到底孩子什么年龄该学什么东西呢?

1、基础知识学习的时间。

清华大学教授窦桂梅在其书《回到教育的原点》,提倡少给孩子报班,多陪伴孩子,教育应该回到孩子本身的内心需求上来。

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直接用“皈依”二字来提醒父母们: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已经反其道而行走得太远,是时候应该回来了。教育的原点是什么?皈依又是皈依到哪里去?什么时候该学什么?其实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是我们自己迷失了而已。

孩子太过于聪明了怎么办(父母别高兴过早)(8)

《礼记·内则》曰: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这段话的意思是幼儿会吃饭了,就要教他使用自己的右手;会说话了,就要教他们学习答话,…,到了六岁,就要学习识数,辨认东南西北,七岁要懂得男女有别,八岁要学习讲礼貌,九岁要知道朔望日,会用干支记日,而十岁,对于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心智发展较为健全,男孩应该外出开始拜师学习。

不难看出,上面这段话都是孩子具备一定能力时,教育顺势跟上,会吃饭了,就教孩子使用自己的手,会说话了,再说逻辑沟通,而正式的学习六岁才开始,然后逐步展开,不但包括学习知识,还包括心智道德的培养,是一套科学的符合儿童生长规律的系统学习。

孩子太过于聪明了怎么办(父母别高兴过早)(9)

2、特长的学习时间。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要学习特长,那特长什么时候学呢?

据《周礼·地官·保氏》记载: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教。”

即周朝的时候,保氏(官职的一种)的职责是监督皇帝不要做有害民生的事,在教育上要讲究方法,要同时学习礼仪、音乐、骑射、书法识数。

这可不就是现代孩子的特长班么?而将《礼记·内则》和《周礼·地官·保氏》结合来看,《礼记·内则》中识数是在六岁,《周礼·地官·保氏》也说了六艺同时学习,这六艺中就包含识数,可以推测礼仪、音乐、骑射、书法等特长也都是六岁就可以学习。

孩子太过于聪明了怎么办(父母别高兴过早)(10)

3、古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

古人把孩子学习各种知识的年纪说的很清楚了,但是只看古人的说法似乎不够客观,现代教育中主要以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的蒙氏教育为主,将照蒙氏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竟发现蒙氏教育与老祖宗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国际认证育婴导师李利在研究了蒙台梭利的观点后,汇编成一本《蒙台梭利解读儿童敏感期》的著作,深度分析了蒙台梭利各个年纪对应的敏感期,其中提到父母只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适当引导,孩子的心智水平就会迅速发展起来,而这些生长规律是: 语言敏感期为0~6岁,动作敏感期为0~3岁,书写敏感期为 3.5~4.5岁,阅读敏感期为4.5~5.5岁,文化敏感期为6~9岁。

蒙台梭利的敏感期概念看起来似乎与古代的学习时间相比有些出入,但是对于自己提出的各种敏感期,她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顺应孩子的兴趣和心智发展,蒙台梭利在自己办的第一个幼儿园里并没有刻意教孩子写字,而是把认识字母变成一个游戏,用硬纸板做成字母让孩子感知它的形状,孩子们依靠自己对探索的浓厚兴趣,主动要求去认识这些字母,最终学会写字。

孩子太过于聪明了怎么办(父母别高兴过早)(11)

蒙台梭利从不强迫孩子必须要学什么,只是看到孩子对什么表现出兴趣,便引导孩子去学习,这和古时会吃饭了就教孩子用手,会说话了就教孩子对话并无区别,都是孩子表现出一定的行为能力了,才引导孩子去学习知识。

结语

在“观影效应”的教育背景下,前面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如果想看到“电影”,不得不也“站”起来,你追我赶中逐渐失去了教育的初心,模糊了正确接收知识的时间,只一味求快,督促孩子拼命往前赶。

父母焦虑、孩子压力大,而过早的教育,不合时宜的智慧过早启蒙,带来的结果也是灾难性的,孩子可能会忽略父母的力量,误以为自己能处理好所有事情,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导致悲剧产生。

我们的教育需要一场“皈依”,好好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让孩子在正确的时间学习应该学习的知识?

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才能获得最大化学习效果。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还是慢慢来,比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