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人物描写,笔法出神入化,精妙绝伦。有的人,一出场就是浓墨重彩工笔细描,比如王熙凤,在第三回,通过黛玉的眼,把这位贾府当红主子一次性推向观众,足见她在宝黛关系链上的举足轻重。有的人,出场了,但没有马上介绍,需要等待对应关系出现,比如林黛玉和贾宝玉。宝玉是返身二次出场时,才在黛玉的眼里描摹出其相貌性情来,也就在此时,把初进贾府,且已经把大舅贾赦、二舅家政等各房,及贾府上下做了全景观赏的黛玉——《红楼梦》的女一号,放进宝玉眼里来精描细画,惟其如此,方足以昭示:宝黛前缘已定!这三人,都是在第三回用大特写的手法推向观众的,一点不拖沓,算得上一气呵成,也是人物关系清晰明确的反映。
宝钗的出场却不走寻常路,简直是诡异!乾隆娣用“诡异”来形容,绝非虚张声势。薛宝钗长什么样?进京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故?想想这些问题,你就明白了为何要做分步完成,而且其间跨度之长,真是深不可测,诡异至极!
宝钗进京后也住进了贾府(梨香院)。但是,她在贾府的首现,竟然写得如此的简:“宝钗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或看书下棋,或做针黹,倒也十分乐意。”(第四回末尾)简到一笔带过,连宝钗长什么样都没露出,更别说与宝玉有什么交集了。
《红楼梦》对薛宝钗的形象描写是分三步完成的,从第四回到第八回,跨越五回。
宝钗的第一次描写出现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后半部,采用作者客观介绍的方式,只有八个字: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宝钗,人未出镜,相貌描写却出来了,与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有一拼。但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描写更有深意。因为,宝钗的这一相貌,虽然只有八个字,却是为下文的宫中“待选”而来,且应该是报了名的:“近因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仕宦名家之女,皆得报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宝钗报名,是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选才人、赞善。以宝钗之学识修养,陪侍公主、郡主读书,绰绰有余。以其入贾府不提宝玉的情形,更像是今生有定!才人也好,赞善也罢,都在皇宫嘛,只不会是聘选妃嫔。
宝钗的第二次描写出现在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是从来汇报工作的周瑞家的眼里呈现的:
只见宝钗家常打扮,头上只挽着纂儿,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儿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
又是一个简写!但是更有深意,“头上挽着纂儿”的家常打扮,虽未言“娴雅”,胜似说“娴雅”,非常安分守己的、不越雷池之态——大道修行!但是,果真如此吗?
宝钗的第三次描写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籫儿,蜜合色绵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衬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这段描写在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宝钗的相貌描写,看上去是经过三次、跨越五回,才清晰呈现,终于完成了。但是,细思量:一次客观介绍,一次在贾府家奴眼里,都极简,因为于他们无缘;这第三次描写,终于是精准描摹了,却是借了宝玉的眼睛,岂不更加诡异!
宝玉看黛玉,那是“木石前盟”,心有灵犀!而且,见宝玉的第一感觉:“好生奇怪,倒像是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以黛玉的矜持,虽然“吃一大惊”,这话却也只是“心中想到”,绝没有随意出口。诡异的是,“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宝钗,此时,不只是仔仔细细审视了宝玉的装束配饰,还直接要了宝玉“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托在掌上”。更有甚者,宝钗不仅仔仔细细审视了通灵宝玉的样貌文字,还读出了声,并且是“念了两遍”!真的是“自云守拙”,还是“人谓装愚”?恐怕都是,又恐怕都不是。但“金玉良缘”之牵强强势,足见!足见!薛家送宝钗进京“待选”的美梦破灭无疑!从上一回的送宫花便可预知。这一次,偏又从宝玉眼中看宝钗,趁势让宝玉自认:“姐姐这八个字,倒与我的是一对儿。”宝玉的前世姻缘,又遇上今生锁定,一部悲喜交集、错综复杂的《红楼梦》就此展开!
乾隆娣欢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留下精彩的点评哦!
作者 ▏乾隆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