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追逐仕途名利,有人渴望回归田野。有人沉浮于官场战战兢兢,有人留恋于山水间找一方净土。你看过尘世尽迁,追逐繁花似锦,向往的诗与远方终归还是那一亩三分地。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古诗读一遍 清平乐村居(1)

幽幽的村庄,一条清清的小溪涓涓地流着,泉水击石,叮咚作响,它漫过旁边的碧绿青草,哗哗地从一所矮小的茅草屋前流过。

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在屋檐下相视而坐,举杯对饮,把话家常。微醉下,时而怀恋青春过往,时而回忆相逢美好,时而感叹时光易逝,时而珍惜今朝幸福……

这对老夫妇膝下三个儿子,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家里的重担,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年纪还小,暂时做些家务事,便在门外的空地上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调皮可爱,开心地趴在溪边的草丛里偷偷剥莲蓬吃。

清平乐村居古诗读一遍 清平乐村居(2)

辛弃疾运用白描的手法,淡淡几笔便把这春日农家乐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青草幽幽,小溪潺潺,夫妻齐心,父慈子孝,忙时耕作于田园间,闲时嬉戏于茅屋前。这其乐融融的景象不免让他向往。

回首往昔,早年在抗金路上,他冲锋杀敌、在收复失地中,他浴血奋战。志向高远的他,希望自己尽展其雄才将略,用毕生报效祖国,实现国家统一。但南宋王朝因“符离之役”失败后,吓破了胆子,不敢与金朝作战,甘愿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报国无门。可他“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这样傲岸不屈,刚正不阿的个性因此常常遭受当权排挤和谗害,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于江西带湖十年,晚年也未得重用,愤愤而去。

清平乐村居古诗读一遍 清平乐村居(3)

这首《清平乐·村居》便作于他闲居江西上饶期间,他熟悉也热爱这农村田园生活。在战场上,他屡见生死,见过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常常关注乡村的父老儿童,渴望老百姓能像这五口之家一样如此简单而平凡的生活。在隐居期间,他脱下战甲,如普通百姓般拿着锄头,披星戴月地回归田园。乡村的恬静、村民的质朴让辛弃疾深为所动。陷入这田园间,何乐而不为呢?

清平乐村居古诗读一遍 清平乐村居(4)

千百年来农家生活的日常仿佛没什么改变。朴素平静的乡村生活多是如此,家庭主要劳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老人“家养鸡豚处处肥”,小孩放学归来“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样慢节奏的农村生活让众多文人所喜爱,无论是田园派鼻祖陶渊明,还是盛唐诗人王维,又或是南宋词人范成大,在仕途不畅之下,毅然归隐田园。在这山水间,在这农田里,与松风山月为伴,与农人邻居为友,悠哉悠哉,闲情自在。

清平乐村居古诗读一遍 清平乐村居(5)

如今太平盛世,我们没有报国无门的壮志难酬,却为衣食而忧。年少时想脱离田园,追逐繁华,便踏上离乡之路。有人奔波于繁忙都市,寻一处安生;有人穿梭于高楼琼宇,向上攀爬。辛酸苦楚无人懂,内心归处是迷茫。

读完《清平乐.村居》也许才会明白:我们所向往的诗与远方,大概是自己遗老之年,如那对老夫妇一样阅尽繁华,归于平静,安度暮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