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把行善的门槛拔得太高了,觉得一定要捐给别人钱财,或者施予他人某个具体的东西、给予某件事情特别的帮助才算是行善做了好事,当然若能这么做肯定很好,但行善并不限于此。
有时很简单,对于行善积德,一个微笑,一个好的脸色,一种平和的情绪,都是在行善,特别是对身边人,对你亲近的人,更应如此。
胡适的话言犹在耳:“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一,我们以服务者的姿态存在于这个世界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应该如何定位自己?你可能会说各人情况大相径庭,怎好统一去说?可是我说,从某个大的宏观的层面看,每个人有些一致的定位,那便是我们以服务者的角色,参与到这个世界中来。
在一个团体中,服务于他人,协助于他人,给他人提供某种便利性,进而在我们需要帮助时,也能得到他人的回馈和协助,这便是一个最简单的逻辑。
因为我们的存在,别人得到了某种协助和好处,获得了愉悦的心情,良好的情绪,这便是我们的价值。除此之外,一个人的价值从何体现?
偏离了服务者的姿态,都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个人所有的魅力,最本质的人格的吸引力,来自于你为他人提供了多少服务,贡献了多少真诚,呈现了多少尊重和发自内心的爱与理解,以及那可贵的换位思考等等。
二,所有拔高自己的人,都将“收获失望”
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不管是内心的凌驾,还是外在表现出的言行举止,一旦不能建立一种平等的认知关系,都将令人失望,要么自己失望,要么别人失望。
人际交往的本质诀窍,是平等和尊重。
这一原则既适用于你的工作环境,也适用于你的家庭环境。
礼貌、修养、素质等等,归根结底是为了照顾他人的情绪和利益,在自我需要和他人需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是为了尊重他人的感受,必要时不可避免的就要影响一部分自己的感受,比如自制、自控、自我约束等等。
拔高自己而无法建立平等关系的人,诸如近期之霍尊事件,可以视为一个例子。刻意拔高自己的人,至少不客观。
三,行善积德,不要舍近求远,好高骛远
如果说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大众做贡献等表达太过宏大的话,那么至少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亲近之人身上,是应该这么做的。
勿以善小而不为,先把身边的人对待好,把身边的事情处理好,胜过于舍近求远,去干更多的多么高大上的好事。当然若行有余力,善事越多越好。
分内之事,也许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到底什么是行善,就是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责任履行到位,把身边的人对待好,对人有个好脸色,在小事上施以援手,施以帮助,情绪平和,气氛融洽,懂得感恩,理解他人,学会付出,学会克制,互敬互爱,就是最好了。
若对待身边人、身边事一塌糊涂,做更多其他好事又有多大意思呢?并且在逻辑上也是很奇怪的。
给最亲近的人一个好的情绪,好的平和温暖的环境和氛围,就是最基本的积德行善。
,